李紅霞
(臨潁縣人民醫(yī)院,河南臨潁 462600)
現代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使護理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最初的遵循醫(yī)囑到現在的人性化服務,護理質量的提高在滿足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時,對治療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筆者在分析神經內科患者常見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對臨潁縣人民醫(yī)院150例患者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探討歸納護理方法和策略,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2~2013年收治的150例神經內科患者,男85例,女65例,年齡在35~75歲,平均(60.4±2.3)歲。所有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語清楚,能夠正?;卮饐栴}。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定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經過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回答完畢及收回。調查患者150例,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150份。
1.3 調查結果 神經內科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全國常模比較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樣本均分高于常模均勻,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神經內科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全國常模SCL-90評定結果比較
神經內科疾病通常病情較重,治療周期較長,大多數患者還具有功能障礙,因此患者的心理會產生比較強烈的應激反應,通常表現為焦慮、恐懼、憂慮、抑郁、悲觀失望、偏執(zhí)甚至于敵對等不同的狀況[1]。其中有四種狀況表現尤為嚴重。①焦慮:患者通常會出現如眩暈、多汗、惡心、心悸、震顫以及大小便失禁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②恐懼:病情較輕的患者表現為擔心、疑慮、提心吊膽等,病情嚴重的則表現為不安、驚恐等反應。③憂慮:患者通常表現為對個人、家庭以及自己的未來如工作、前途的擔憂,這種心理狀態(tài)較容易被發(fā)現。④抑郁:患者通常表現為輕型低落、抑郁沮喪、唉聲嘆氣、自我感覺度日如年、悲觀絕望等,并且不愿意與人交往,思維遲鈍、行動遲緩、不思飲食、沉默寡言、有自卑感,嚴重者會出現意志消沉,甚至有自殺行為。
3.1 改善護士服務態(tài)度 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在護理過程中尤為重要,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好,患者的心情可能會受到感染,病情改善的速度也會加快。如果患者心情差,經常處于焦慮、消極、失望悲觀、抑郁恐懼的狀態(tài)中,病情恢復就慢。更有甚者,患者會經常抱怨護士的冷漠、不熱情等。針對護士服務態(tài)度,改善的策略有:①護理前,了解患者的病情。②護理中,主動和患者交流,注意禮貌用語的使用,向患者講解其所患疾病的相關常識,使患者能正確且多角度地看待自身的病情,同時針對患者的進步多給予認同和鼓勵。
3.2 提高護士專業(yè)水平 護士專業(y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患者的信心,如果患者對護士有信心感護士所講的話感覺更權威、更專業(yè),從而更容易接受。從護士專業(yè)水平提高方面,可以采用如下策略:①護理前,向患者介紹護理的過程,包括藥物的配發(fā)服用、靜脈穿刺等。②不斷充實護士自身專業(yè)知識,在護理中,要做到技術熟練,并能夠耐心向患者介紹藥物的作用和治療功效。③如果患者發(fā)生異常情況,能夠冷靜沉著應對,并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措施;對于神經內科患者并發(fā)癥的問題,需提高預防意識。④對于長期護理的患者,應定時更換被單等,同時指導協(xié)助患者進行感染的預防等。
3.3 加強溝通水平 護理效果不好的大部分原因在于護患溝通不順暢,導致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沒有做到準確的了解,從而不能得到正確的反饋。因此提高護士與患者的溝通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1]朱和云,余 波.神經內科患者的心理狀況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0,23(6):1751.
[2]楚雪紅.神經內科中青年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6(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