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興華 姚永山 劉 雄 章宜蘭 陳 平 波順慶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宜昌 443003
腦出血急性期血腫分解產物及腦組織直接損傷可釋放出血管活性物質,可造成機體腦水腫、顱內高壓,促使凝血纖溶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嚴重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患者預后。另外,其產生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腦組織缺血缺氧及能量代謝障礙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可造成機體繼發(fā)性腦損傷。有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1],超敏C反應蛋白(CRP)是腦出血后較敏感的指標,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可反映神經細胞受損程度[2]。本研究測定急性腦出血患者應用高壓氧(HBO)治療前后血清hs-CRP及NSE含量的變化,分析HBO對上述2個指標的影響,并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定,為臨床HBO治療腦出血的療效評價提供依據(jù)。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01—2012-01收治的急性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98例,均經頭顱CT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24h內入院治療,采用多田公式計算,患者出血量10~40mL,平均(19.2±4.8)mL。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38~77歲,平均(59.6±6.9)歲;出血量10~40mL,平均(19.6±5.3)mL。治療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齡37~75歲,平均(58.9±6.8)歲;出血量10~38mL,平均(18.8±5.6)mL。2組患者性別、年齡、出血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組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會議通過的腦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1)出血量≤40mL,經會診排除外科手術治療指證;(2)年齡80歲以下;(3)入院距腦出血發(fā)病時間在24h內;(4)均為首次發(fā)病;(5)患者或家屬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1)發(fā)病前1個月內有感染、發(fā)熱史;(2)有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史及肝腎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3)近3個月內有手術外傷史;(4)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腫瘤、繼發(fā)癲癇者;(5)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氣胸等其他不適宜作HBO治療的患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適量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能量合劑、止血藥以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治療,同時應用其他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HBO治療。方法如下:患者發(fā)病后3~5d,待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送入空氣加壓艙,加壓20min,穩(wěn)壓壓力0.20MPa,穩(wěn)壓面罩吸氧80min后休息10min,減壓2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共20d。
1.5標本采集與檢測治療組入院當日及1、2個療程結束后抽取空腹肘靜脈血5mL,對照組患者也在相應時間點抽取空腹肘靜脈血5mL,分離血清,若不立即測定,-20℃冷凍保存。采用免疫放射比濁法測定hs-CRP,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NSE水平,NSE-ELISA試劑盒由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院提供,所有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
1.6療效評定2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定。
1.7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hs-CRP、NSE含量變化2組入院時hs-CRP、NSE含量均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療程后2組hs-CRP、NSE含量均下降,治療組下降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基本接近于正常水平,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及1、2個療程結束后hs-CRP、NSE含量變化 (s)
表1 2組治療前及1、2個療程結束后hs-CRP、NSE含量變化 (s)
組別 n 時間 hs-CRP(mg/L)NSE(μg/L)對照組 49 治療前15.6±5.2 15.2±4.5 1個療程后 12.3±4.8 14.8±4.2 2個療程后 6.2±3.8 13.4±3.6治療組 49 治療前 15.8±5.4 15.3±4.8 1個療程后 8.7±3.4 13.2±4.3 2個療程后3.9±1.1 10.8±3.3
2.2 2組NIHSS評分、BI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NIHSS、B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周治療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BI評分較對照組增加(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周NIHSS、BI評分比較 (s)
表2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周NIHSS、BI評分比較 (s)
評分 BI NIHSS組別n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對照組 49 15.8±3.2 12.6±2.6 9.2±1.8 33.6±8.6 45.9±8.8 58.6±9.2治療組 49 15.4±3.4 10.2±2.2 6.4±1.2 32.4±8.2 55.1±10.2 72.8±11.3
2.3 2組療效比較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n(%)]
腦出血是臨床急癥,發(fā)病率、致殘致死率高。隨著研究的深入,炎癥反應在腦出血急性期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腦出血急性期最初的損傷是血腫擴大導致的機械性壓迫造成,隨著血塊的形成,變成由多種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共同參與并介導的炎癥反應、過氧化反應、免疫反應等造成神經系統(tǒng)的破壞,是患者肢體運動損害和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動物實驗證實,急性腦出血后數(shù)小時血塊及其周圍組織迅速出現(xiàn)炎癥反應,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浸潤,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被活化并誘導多種炎癥介質表達,可造成腦水腫進行性加重及繼發(fā)腦損害[3]。
hs-CRP是機體炎癥狀態(tài)具有代表性的較敏感非特異標記物,腦出血急性期伴隨強烈的炎癥反應,多種細胞因子、炎癥介質表達上調,補體系統(tǒng)被激活,產生大量的炎癥產物參與組織的損傷。嚴江濤等[4]研究認為,出血性腦卒中患者hs-CRP水平升高更為明顯,與患者不良預后有關。因此,其對腦出血事件的預測及預后評估均具有一定的價值。
NSE是神經細胞標志性酶,對其進行測定可預測神經元及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破壞程度,直接反映神經系統(tǒng)損害程度。腦出血后NSE含量升高,隨著病情進展及腦水腫的出現(xiàn),導致繼發(fā)性神經元損害及凋亡,NSE含量升高更為明顯[5]。動物實驗證實,NSE增高的水平與神經元缺血性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1]。
高壓氧治療是指使機體處于高氣壓(>1個標準大氣壓)環(huán)境中,呼吸與環(huán)境等壓的高壓純氧或高壓混合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高壓氧治療可提高氧分壓、增加血氧含量和組織氧儲量;收縮腦血管,降低顱內壓;增加椎基底動脈血流量,促進神經活動功能恢復;直接減少腦組織損傷,提高機體防御能力;刺激病灶區(qū)域毛細血管增生,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本文中,入院當日患者血清hs-CRP、NSE含量均升高,但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個療程結束后2組hs-CRP、NSE含量均下降,治療組下降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基本接近于正常水平;治療2、4周后治療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BI評分明顯增加(P<0.05)。這些均表明HBO治療能明顯降低hs-CRP、NSE含量,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加速細胞的新陳代謝,使受損腦組織盡快修復,改善腦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從而降低腦出血患者的早期致殘、致死率,提高生活質量。
[1]張一凡,楊建華,張忠雷 .急性腦出血患者C反應蛋白升高與預后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5,18(4):304-305.
[2]周澤芳,鄭世鋼,涂珍碧,等 .高壓氧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時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影響[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04,11(4):213-216.
[3]Tejima E,Zhao BQ,Tsuji K,et a1.Astrocytic induc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and edema in brain hemorrhag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7,27(3):460-468.
[4]嚴江濤,王焱焱,倪黎,等 .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腦卒巾預后[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8,41(6):376-380.
[5]劉洪杰,蘇建 .施捷因對腦出血患者血清S-100β蛋白與神經元特異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