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春林
摘 要: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在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受教學模式、教學習慣以及對教學質量過分擔憂的影響,我們的教師還難以真正邁出傳統(tǒng)教學結構的束縛,幾乎仍是如出一轍的環(huán)節(jié):復習—新授—訓練—小結—作業(yè),灌輸知識仍是課堂所要達到的目標,還難以體會到課改的氣息。正應那句老話: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課改中迫在眉睫的關鍵。
關鍵詞:合作;興趣;時政;能力
一、巧妙激趣,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熱情
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總是要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支配,在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政治產生濃厚的興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學生感到學習政治對他們有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設置有一定難度的疑問,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狀態(tài),就會激發(fā)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事實資料、趣聞軼事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為了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我們還常用一些膾炙人口、內涵深刻的經典名言和詩詞警句,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二、學榜樣,明方向,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編初中政治教材幾乎每課都有一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有革命先輩、英雄模范和各行各業(yè)的先進代表等。學習這些典型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情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此外,我們還經常利用身邊典型,開展榜樣教育,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榜樣不僅有“遠在天邊”的,還有近在眼前的,他們的精神實質都是一樣的。通過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向災區(qū)捐款捐物的學生異常踴躍;參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學生不斷增加;假日志愿者活動爭先恐后;課余時問主動為集體做好事的人多了,主動幫助同學補習功課的多了,等等。這充分顯示了榜樣教育的作用。
三、創(chuàng)設民主氣氛,構建師生和諧關系
教學的實質,就是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教學相長。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學生始終處于“你教我學”的被動狀態(tài)。教師把自己看成是絕對的權威,既無視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漠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這種“以師為本”的理念下,教師很難調動起學生“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是成為在有限的時間記住有限的課本知識點的工具,至于主動探究、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學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對學校學生如何促進學習提了三條建議:第一條提的就是“給學生必須提供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睘榇?,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做到耐心啟發(fā),循循善誘,而不是頤指氣使,“橫桃鼻子,豎挑眼”的。只有我們給予學生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教師,才能激發(fā)學生潛化的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表揚和鼓勵,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滿腔熱情的肯定和評價。
“大家都認為我是班里最風光的學生:出色的班級干部、不錯的學習成績、文靜秀氣的長相,老師信任,同學敬佩。但是,有些時候,我心里也非常難受。就拿前幾天發(fā)生的那件事來說吧,爸爸給我講解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講了好幾遍,我還是沒有聽懂。爸爸急了,大罵我笨。看到爸爸著急的樣子,我哭了。媽媽看到我哭了,就和爸爸吵了起來。爸爸媽媽經常為我的事吵架。吵架時還說一些要離婚之類的話……”。這是一個老師在《超越自負,告別自卑》公開課上一個學生傾述的心聲這傾述中包含著這個學生的勇敢,也包含著她對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她勇敢地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痛,將內心深處的心結打開。課堂氛圍真實、感人,那種在知己深聊之后出現的心理感受──信任、滿足、平靜、激動,我們在課堂上見到了。遺憾的是那位老師沒有停下來好好安慰一下這位學生,那怕是溫柔的拍一拍她的肩,或者是一個安慰的眼神,從學生失望的眼神中,可想而知這節(jié)課是失敗了。
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是學生有效進行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師駕馭課堂的一種教學能力的體現。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是一個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師生精彩的對話,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個風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個看似平常的手勢或教師的一個眼神,還可以是一次真誠的表揚和中肯的批評,甚至有時一個會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課時,有學生講話,你不妨給他一個警示的眼神或一個會心的微笑,這樣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違反課堂紀律,又讓學生感到教師有顆寬容心,還可以不影響其他學生上課,教學不會間斷,氣氛又和諧,豈不是一石多鳥。如果此時,老師嚴厲批評他一頓,會讓學生覺得丟了面子,覺得老師不通情達理,因此,師生關系可能因此僵化,整個教學氣氛會因為你而緊張,這樣既可能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又達不到教學效果。當然,這些教學細節(jié)不一定都是在備課中全部能打造出來的,更多的是在課堂討論中,在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中迸射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平時腳踏實地的積累和對每一堂課的精雕細琢。
四、結合時政教學,提高辨別能力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長青的”。思想品德課是時代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因而其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時代,也不能滯后于時代。更何況當前中學生思維特別活躍,興趣非常廣泛,對國內外諸多“熱點”問題,喜歡了解,更喜歡評論。這時,教師應該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號準學生的思想脈博,再把這些問題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這樣思想品德課既有說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學生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從而取得學生的共鳴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僅靠課堂教學內容還是不夠的。學習范圍必須擴大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才會使思想政治課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充實。課堂教學與時政相結合,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好方法。我們平時注重從報刊、雜志上摘錄和搜集一些教學資料,堅持天天組織學生看電視新聞節(jié)目,瀏覽報紙并抓住時機把當前社會熱點和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