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原因有三:自身認知偏差、思維定式及外部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主動采取應對措施,積極引導學生更新學習觀念,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力,注重個性化教學,以及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內外環(huán)境等,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學習; 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048-03
當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學習需要意識較為淡薄。為此,筆者曾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課后走訪等諸多形式對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心理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時,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學習心理障礙。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并主動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調動和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理論導向功用: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強化學生的思政素質,為拓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夯實思想基礎,從而實現(xiàn)思政課的教育目標。
一、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釋義
心理障礙的確切含義,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議。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和行為的失常統(tǒng)稱為心理障礙,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學習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tǒng)稱。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是學習中的許多不適應,具體包括學習疲勞,學習出現(xiàn)的高原現(xiàn)象,考試焦慮及專業(yè)不稱心等”[1]。
具體到思政課的學習方面,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除具有上述的共性外,也有思政課這門課程本身的特殊性給學生帶來的若干學習心理障礙。有學者通過調查、觀察和深入研究,得出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心理障礙表現(xiàn)為如下六個方面:“狂妄與自大、逆反心理、應付心理、自卑心理、厭倦心理、排斥心理?!盵2]另外,筆者通過長期觀察、調查研究和分析總結后曾著文指出,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除了上述六個方面,還存在如下學習心理障礙:學習需要上的被動性、學習動機上的功利性、學習態(tài)度上的消極性和學習動力上的不足性。[3]大學生一旦具有上述學習心理障礙,不僅將導致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熱情不足,而且將產生連鎖反應,連帶使得大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學習熱情也受到嚴重壓抑,進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專業(yè)學習,使得大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成績不佳,因而影響大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與技能,甚至很有可能影響大學生將來的就業(yè),乃至事業(yè)的發(fā)展,對此,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決不能對此問題熟視無睹,應該主動介入,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引導大學生克服上述學習心理障礙。
二、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成因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間存在復雜的因果聯(lián)系。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雖然復雜,但是在分析與研究中,內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最常有的因果概念。筆者認為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也應據(jù)此進行成因分析。
1.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產生的內部原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內在根據(jù),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是第二位原因。內因是根據(jù),外因是條件。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首先來自于自身方面的內部原因——即學習環(huán)節(jié)上的認知偏差和中學時代形成的思政課不重要的思維定式,其次才是外部原因——即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力及外部不利環(huán)境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對思政課的認知偏差是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有些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課程設置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僅把學習思政課視為是國家政治之需,而沒有認識到其實這也是大學生正確成長和未來事業(yè)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由于這個認知上的偏差,即大學生把思政課的學習當作是國家強加給他們的,而不是源于自身成長所必需的,這樣,相當多的大學生學習思政課時,心態(tài)極其被動、缺乏主動性。更談不上強烈的學習需要意識。另外,不少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無用”,因而在學習情感上有強烈的抵觸心理:表現(xiàn)在行動上,就是不少大學生根本提不起學習興趣;表現(xiàn)在認知上,就是不少大學生不知為何要學習這些內容,把學習思政課當成是學校的制度規(guī)定,是為了自己的學分,而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思政課與自己的成長和將來事業(yè)的發(fā)展所具有的無可估量和潛在的價值與功用。由于大學生這種對思政課的功利化的價值觀和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大學生自身學習目標的不明確及學習動機和愉悅情緒的弱化,而這又會近一步強化大學生對思政課已經(jīng)形成的認知障礙。[4]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缺乏自我學習的心理后勁和韌勁,對思政課的學習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輕則抱著得過且過的應付心理,中則產生厭倦、不耐煩的心理,重則產生嚴重的排斥心理。
(2)學生的思維定式是問題產生的次要內在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推行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往往是將學生視為考試的機器,極其重視知識的積累、考試技巧的訓練,而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將思政課作為副科,因而沒有得到學校和學生的應有重視。早在中學階段,不少學生的心里就產生了思政課是副科,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對思政課學習弱化的思維特點,進而固化為學得好與不好都無關緊要的思想觀念,且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不容易根除。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大學生依然受這種傳統(tǒng)觀念和思維習慣的影響。人一旦受制于某種思維定式的影響,要想變更非常艱難。當前大學生由于受中學時代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沒有價值的思維定式的影響,自然會嚴重影響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效能,進而引發(fā)學生的心理障礙。一旦大學生產生了這種心理障礙,他們往往不能客觀與理性地對待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學習目標。當大學生學習受挫后,容易意志消沉,影響情緒,使得學習不穩(wěn)定。
另外,文理科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特點不相同。普遍而言,文科生推理判斷、邏輯思辨力較弱,思維靈活性差,缺乏變通,因而往往呈現(xiàn)出思維惰性的傾向, 對于有關人生“三觀”等比較抽象、需要深入思考的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愿意去獨立思考,更不愿意進行深入探尋,以明白人生的價值與真諦之所在;理科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比較嚴謹,但是由于缺乏人文素養(yǎng),往往思維視野狹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夠寬廣,因而思維不夠活躍,不敢大膽地主動思維,理科生普遍對人文學科不感興趣,不愿在有關文科知識方面下功夫,認為是浪費時間。理科生的這種思維特點蘊含的內在局限性,使理科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與思考缺乏興趣,從而學習內驅力不強,自然對思政課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
2.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產生的外部原因
在教師方面,有些教師授課形式呆板,教學內容擺脫不了書本,不能與時俱進,實現(xiàn)從書本知識體系向鮮活的教學體系轉換,課程體系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得不夠;另外,有些教師教學方式單調,未能充分運用新技術使教學方式多元化,這樣便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無法引起學生去重視思政課。學校在對教師考核方面,考核方式不豐富,手段單一、缺乏靈活性,因而教師改進教學的積極性也不夠,對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提高也重視得不夠。
在學校方面,很多高校為了課時的安排或緣于本身對思政課的不重視,對思政課實行大班制教學,而這種模式不易活躍課堂氣氛,嚴重影響到師生的雙邊交流,從而形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不重視,致使其提不起學習興趣。
在社會環(huán)境方面,社會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或多或少會使學生弱化自身的德育及全面素質的拓展需求,對思政課的學習不夠重視,從而也抑制了自身對高校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
三、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心理障礙的干預策略
1.大學生要革新學習觀念,構建學習型個人,努力消除學習認知障礙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目的越強、意志就越堅強,就越能夠激勵人的行為去達到某一目的。因此,大學生要克服思政課內在原因的學習心理障礙,首先要糾正自身對思政課內在原因認知上的偏差,努力革新學習觀念,樹立強烈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構建學習型個人,以克服不良認知,消除學習心理障礙。
對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大學新生,首先要對中學階段有關思政課的學習思維進行革新,重新審視大學時期的學習觀,以確立新的學習觀。與高中階段唯分數(shù)狹隘的學習觀相比,大學階段的學習觀更全面了——即大學生要樹立全面的學習觀:不僅要學習好,而且要會學習;不僅要學習如何做事,更要學習如何做人;不僅要學好專業(yè)知識,也要學好包括思政課在內的公共課程;不僅要正確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關系,還應積極樹立起自主性學習的觀念,培養(yǎng)自我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2.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教學
教師在授課時應采用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并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J知情境,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張力。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代之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探究性教學,從學生的思維、情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增加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主動探究現(xiàn)象、解決問題,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比如:教學中可以試著讓學生做小教師,或在課堂上采用演講或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這些形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上,主動去學習;然后以演講、討論等有利于活躍氣氛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與大家分享,通過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大學生的思維活力,從而克服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厭倦、逆反心理,培養(yǎng)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另外,由于學生的文理知識基礎不同,加上當代大學生的個性鮮明且差異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思政課教師不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并在課程結構和授課方式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就不能喚起和調動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區(qū)別對待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如:提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自由討論,或者自由發(fā)言,或者進行演講等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些方法將有助于形成愉悅的教學氛圍。同時,教師在課后也要多與學生交流,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在學生遇到生活、學習和感情方面的困惑時,要及時予以心理輔導,努力消除他們遇到的包括學習心理障礙在內的各種問題。
3.學校要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有愉悅的學習氛圍
學校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第一,學??梢院图议L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機制,整合社會力量,使學校、家長和社會形成合力,齊心協(xié)力抵制不良影響因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共同承擔教育學生的責任。第二,學校要努力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耙惶煤谜n要符合素質教育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具體標準,教學目標要指向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基礎性、現(xiàn)代性、綜合性、民族性、結構性的統(tǒng)一。”[5]構建此種課堂教學環(huán)境必然使學生身心愉悅,感覺學習知識興趣盎然。第三,學校要努力營造濃厚的思政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教育教學理念應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視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又重視學生思政素養(yǎng)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一理念可融入學生社團活動,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社團文化,從而營造良好思政教育環(huán)境的外部建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下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好思政課。
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心理障礙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過程,消除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心理障礙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者、學生本人、社會環(huán)境共同努力以形成合力。因此,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要求,注重學生正確認知及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參與度。在社會環(huán)境方面,多弘揚正氣,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顯得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使在校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消除對思政課的學習心理障礙,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思政課。
參考文獻
[1] 余琳,崔芳,涂玉香,等.大學生心理健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04.
[2] 葉華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心理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43-45.
[3] 劉國華.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心理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2011(35):.213-214.
[4] 鄭永廷.曾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需要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xi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94-99.
[5] 郭黎巖.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488.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