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在告關于“加快改革財稅體制”的闡述中,健全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構建地方稅體系等內容都直接指向中央與地方財稅改革。本文通過分析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關系現(xiàn)狀,指出我國目前財稅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并給出我國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財稅體制;中央;地方;方向
隨著形勢發(fā)展變化,現(xiàn)行財稅體制已經不完全適應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完善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制不健全有關。所以,明確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建立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
一、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關系現(xiàn)狀
(一)財政收入結構
從目前的財政收入來看,中央公共財政收入占比達95%,其他各項收入合計只占2.32%。根據(jù)數(shù)據(jù),中央的稅收收入又以增值稅(占比達37%)、進口產品消費稅、增值稅(占比達28%)、企業(yè)所得稅(占比達20%)和消費稅(占比達14%)為主??梢娭醒胝汛_立了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并形成了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來源。
從目前數(shù)據(jù)來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比達45.8%)、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占比達34.03%)和土地出讓收入(占比達20.17%)。具體來看,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來源中稅收收入占比80%,其中營業(yè)稅占33%,企業(yè)所得稅占16.4%,增值稅占14.5%。由此可見:第一、地方政府還沒有建立起以稅收為絕對主體的財政收入結構,對非稅收入依賴還比較大。第二、地方稅收收入沒有形成主體稅種,沒有可靠穩(wěn)定的稅收來源。
(二)財政支出結構
中央的財政支出集中在國防支出(占比達35%)、科學事業(yè)費(占比達12%)、國內外債務付息支出(占比達11%) 和教育事業(yè)費(占比達6%)。201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占中央公共財政收入和支出的7% 和5.2 % 。
地方公共財政支出主要是教育事業(yè)費( 占比達16.7%)、社會保障支出( 占比達11%)、一般公共服務(占比達11%)、農林水事務( 占比達10% ) 、城鄉(xiāng)社區(qū)事務(占比達8 % ) 等。
二、我國目前財稅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明確
本沿襲了1993年以前中央與地方支出劃分的格局,1994年分稅制改革關于事權劃分的表述與當時中央與地方分工情況基本一致,這些表述模糊了政府支出責任,這就造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應有中央負責的事務交由地方處理。第二,中央與地方職責重疊,共同管理的事項較多。這樣就使得中央和地方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博弈,造成職責不清、甚至雙方都不盡責,卻又無法追究雙方的責任。
(二)財權和事權未明確界定
由于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在財政支出在“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未明確界定”的情況下,直接從財政收入介入,這就使得財政收入方面的改革也不完善,并伴隨經濟的發(fā)展變化引發(fā)諸多問題。根據(jù)稅收的內在屬性,一般將稅基流動性較強,地區(qū)間分布不平衡,年度間波動較大以及稅負易于轉嫁,涉及收入分配等的稅種(如增值稅、所得稅等)劃歸中央;將稅基較為地域化。信息能由地方政府較好掌握的稅種化為地方。
(三)財政體制法制化程度較低
我國現(xiàn)行財政體制,既沒有在憲法里做出相關規(guī)定,也沒有通過《財政基本法》加以規(guī)范,《預算法》只是大體規(guī)定了各級預算管理方面的原則、程序。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雖然對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但至今仍沒有上升為法律。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約束,使得我國政府間收支分責權劃分變動頻繁,省以下財政體制更是千差萬別,難以維護財政體制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三、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
(一)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使之相匹配
中央與地方財稅體制的形態(tài)與國家的傳統(tǒng)、民情緊密相關,不同程度的財權分權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于是否做到“財權與事權相匹配”。
首先,應劃分“財權”,而不僅僅是“財力”。讓地方政府擁有必要的財力,僅是完善中央與地方財稅體制的結果,而不是實現(xiàn)的方法。其次,應合理配置事權。財政既涉及“財”,也涉及“政”,分好財權必須先理清事權。最后,應適當下放財權。財權主要包括財政立法權和財政收益權。
(二)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法制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中央與地方財稅改革的進程中法治思維尤顯重要,法治化應當成為改革的路徑選擇。要保證改革方向不動搖,最為關鍵的就是堅持用法治思維指導改革進程。通過制定《財政基本法》等法律來推進中央與地方財稅改革,不僅能夠為地方政府提供充分表達利益訴求的平臺,還能凝聚共識、減小阻力,而且可以通過專家參與立法等方式來提升改革方案的科學水平。此外,政府財政應公開化、透明化,建立健全財政效績評估體制和財政監(jiān)督機制,防止財政風險,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
(三)完善財政監(jiān)督體系
在公共財政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 需要我們積極完善財政監(jiān)督體系, 跟上財政改革和發(fā)展的步伐, 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財政監(jiān)督在促進財政改革方面的職能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健全財政監(jiān)督的法制體系,積極推進財政績效監(jiān)督工作,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jiān)督相結合財政監(jiān)督方式,以服務民生財政為導向完善財政監(jiān)督等措施。
參考文獻:
[1] 孟航鴻.新時期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財政研究, 2013(12)
[2] 謝理超. 對財稅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fā)揮支撐性作用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 2013(29)
[3] 盛立中. 新一輪財稅改革路線圖[J]. 首席財務官,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