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近代音樂史上的革新家,因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中,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音樂語言,而被許多人冠以“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這一稱謂。鋼琴作品《月光》 《水中倒影》是德彪西早期到中期較有代表性的曲子,通過對這兩首作品的和弦、織體、彈奏法的比較研究,旨在探討德彪西的鋼琴語言風格,以及在鋼琴音樂藝術史上的影響。
關鍵詞:德彪西; 印象派;《月光》;《水中倒影》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4)
一、德彪西生平
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年),法國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牧神午后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 《意象集》 《版畫集》等;而他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①
德彪西出生在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萊。受叔母的影響自幼學習鋼琴,后來又跟隨肖邦的女弟子——莫泰夫人學習鋼琴。在莫泰夫人的精心指導下,德彪西的鋼琴技藝得到了飛速提高,11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并在那里學習了12年。進入音樂學院的第二年,年輕的德彪西獲得了學院鋼琴比賽的第二名。17歲以后,德彪西的
收稿日期:2013-12-11
作者簡介:劉培培(1976-),女,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教授。
興趣漸漸從鋼琴演奏轉向了作曲,期間,他游歷了威尼斯、維也納、莫斯科等城市,接觸到了更多豐富新穎的藝術形式,尤其是俄羅斯藝術,使他大開眼界,堅定了他運用新技法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決心。1884年,德彪西創(chuàng)作的合唱曲《浪蕩兒》贏得了羅馬大獎。1885~1887年,他留學意大利,1888年離開羅馬,去德國參加 “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1889年回到巴黎,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音樂沙龍,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新奇的觀點和思想對德彪西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音樂逐漸帶有了“印象色彩”,并最終發(fā)展成為自己的藝術風格。
二、印象派音樂的產生及特征
19世紀末的巴黎,社會與文化處于新舊時代交替的嬗變中,思想界、文藝界空前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學上的象征主義②和繪畫上的印象主義③。1874年,在巴黎舉行了一場“非主流”畫展,展出了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以打破傳統(tǒng)的繪畫規(guī)則,采用新的、甚至不為當時人們所接受的繪畫形式的藝術作品。莫奈的畫作《印象?日出》不僅震撼了到場的每一位觀眾,同時也引起了藝術上巨大的爭議。從此,畫名中的“印象”一詞成為印象派等藝術形式用語的代名詞。當時,德彪西也出席了展覽,莫奈《印象?日出》中獨出心裁的技法給予了他新的啟示,他巧妙地將繪畫中的印象手法應用到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自此譜寫出了全新的“印象”曲風。
印象派音樂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是德彪西、拉威爾。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印象派音樂表現(xiàn)人對自然界現(xiàn)象的感覺、印象和朦朧意識,常用迷離恍惚的音樂語言,渲染出閃爍的氣氛和色彩。而自然界光線的強弱體現(xiàn)在音樂中便是音響的強弱;光線照射在物體上形成的陰暗便成為音樂中音色的濃淡、力度的深淺。印象派音樂作品的結構均不大,表現(xiàn)的題材也沒有恢弘的場景,以小而精致細膩見長。創(chuàng)作手法上可用“軟、柔、細、弱、隱、暗、朦、精”八字概括。
印象派音樂有著極其突出的音樂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節(jié)奏非常的自由;2.和聲采用平行進行;3.大量運用九和弦、十三和弦;4.音域范圍廣(尤其體現(xiàn)在鋼琴作品中);5.常常使用缺少三音的三和弦;6.打破調式規(guī)律,使用全新的調式;7.使用全音音階。
1890年,德彪西與馬拉美偶然相識,他深深被馬拉美創(chuàng)作的新詩所感動,并加入了以馬拉美為代表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他結識了許多有著前衛(wèi)思想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藝術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德彪西的音樂創(chuàng)作。自此,德彪西的音樂越來越著重于體現(xiàn)細微的場景和情感。憑著高度敏銳的聽覺,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大膽運用了許多嶄新的、甚至是與以往音樂作曲傳統(tǒng)相悖的音響組合,比如大量使用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并且都不按傳統(tǒng)規(guī)律進行預備和解決;使用平行五、八度進行;切分法、五聲音階和全音音階的使用等。其中,全音音階的運用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德彪西將全音音階運用在自己的作品里,無疑是徹底地打破以往的音樂傳統(tǒng)。除此之外,德彪西像其他的象征主義者一樣,對具有異國元素的風格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他的《版畫集》中的《五重塔》,就是糅合了東方音樂和俄羅斯音樂。他甚至對古代帕勒斯特里那、格里高利圣詠(《拉摩頌》一曲采用的就是典型的格里高利調式)、16世紀法國歌謠等的音樂語言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德彪西的心中,音樂是為無法表達的東西而產生的——通過音樂的朦朧感來表達自身朦朧的體會與情感,讓音樂從朦朧中產生,最后又呈現(xiàn)給聽眾一種朦朧的感覺。鋼琴音響在他手中不再是向一個平面擴散,而是如印象派畫家筆下或濃或淡的色彩通過音響的重疊、交織,產生出有層次、有色彩、有朦朧氛圍的音樂世界。
三、德彪西的鋼琴作品特點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chuàng)的法國音樂傳統(tǒng)的影響下,他糅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中,創(chuàng)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以后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彪西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很多,清唱劇、管弦樂、室內樂、鋼琴曲均有所涉獵。其中,又以鋼琴作品最為豐富,有《貝加摩組曲》 《為鋼琴而作》 《歡樂島》 《前奏曲》 《意象集》 《版畫集》 《兒童園地》 《十二首鋼琴練習曲》。在這些作品中,德彪西用他極為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巧妙地將和弦進行重新組合,使樂曲具有光的色彩感。他率先打破了浪漫主義音樂傳統(tǒng),在作曲技法、鋼琴演奏技巧、音樂風格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在德彪西看來,音樂不再是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手段,而是用來描繪直覺印象。因此他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新的音樂表達方式:簡短的主題、無解決的和聲、平行和弦、調性自由轉換、特殊的踏板效果等等,使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征——朦朧的意境、色彩斑斕的和聲與豐富的聲音色彩變化。
從譜面上看,德彪西的作品并不算特別艱深,所以在識譜過程中往往會覺得比較輕松,但是整體演奏起來卻往往覺得異常艱難。因此,練習時要把握好德彪西鋼琴作品在演奏方面的六個要點:1.強調光與色的瞬間印象,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2. 純凈透明、柔和朦朧的聲音是演奏德彪西作品時的第一要素,要避免敲擊性的音響,并盡可能把聲音延長。3.聲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圍中變化,在輕的范圍內做出多種力度層次,這是重要的基本功。4.色彩是演奏德彪西音樂的另一要素。色彩通過音色變化獲得,應細心傾聽并控制地彈出每一個聲音。5.觸鍵時手臂、手腕要完全放松,將大臂的重量傳遞到指尖,用指腹“撫摸”琴鍵。觸鍵方向多用“勾” “摸” “抓”等接近水平的位置,避免垂直下鍵,消除高抬指動作。6.要非常細膩地使用三個踏板:首先要謹慎地使用右踏板,有時還需根據(jù)作品需要使用顫音踏板。同時,巧妙地使用弱音踏板及中踏板,依靠弱音踏板的幾個不同層次配合觸鍵,使聲音發(fā)生細微而豐富的變化。
除此之外,彈奏者還需對作品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只有這樣,做到心中有“畫”,指尖才能賦予作品豐富的色彩感與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