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強禎
復述課文,是訓練學生理解、歸納、記憶、口頭表達能力有效的手段,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然而,當下的課堂上復述很少“露臉”,在公開課上,更難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復述形式單一、呆板和機械,以致學生感到寡淡無味,是致其很少“露臉”的原因之一。倘若不斷豐富復述的形式,就像川劇里頭的“變臉”,學生自然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復述的效果自然就比較好。那么,如何豐富復述的形式呢?筆者試以《蟋蟀的住宅》一課為例來談幾點具體的做法。
教學片段一:復述描寫蟋蟀的住宅特點的段落。
師:其他昆蟲聽說蟋蟀的住宅很好,也動心了,想聽聽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你們這群蟋蟀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做復述前的準備)
一男生:嗨!大家好!我是蟋蟀,我們建造住宅要講究這幾點:一、慎重選擇住址……
師:剛才男蟋蟀說得很好,女蟋蟀呢?
生:老師,我跟我的蟋蟀妹妹一起說好嗎?
師:好,掌聲歡迎!
兩女生:我們是一對姐妹,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住宅的特點,歡迎大家光臨。
“蟋蟀(姐)”:我們慎重選擇住址……
“蟋蟀(妹)”:現(xiàn)成的洞穴不好,我們歷來獨立自主,我們講究衛(wèi)生……
“蟋蟀姐妹”:當四周很靜的時候,我們就在平臺上彈琴,現(xiàn)在就為大家彈一曲吧。(兩女生模仿蟋蟀進行口技表演)
教學片段二:復述蟋蟀修建住宅過程的相關段落。
師:我們昆蟲電視臺的記者很想知道你們蟋蟀修建住宅的過程,你們愿意接受采訪嗎?接受采訪前,先根據(jù)課文內容想想可能問你們什么問題,要做好準備噢!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做復述前的準備)
師(扮演記者):蟋蟀你好!我是昆蟲電視臺的記者,很想了解你們修建住宅的具體過程,你們什么時候開工?工期多長?工程量多大?
生復述。(略)
教學片段三:復述全文。
師:今天在這里舉行蟋蟀王國建筑住宅經驗總結交流會,你們一定有著豐富的建筑經驗,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生:我選擇的住址坐北朝南……
生:我的門前有一草叢……
……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開了)
師:大家的經驗很豐富,希望會后繼續(xù)推廣,回去說給你們的家人或伙伴聽聽。
上述三個教學片段呈現(xiàn)出新鮮多元的復述形式。下面,我以這個課例來闡述復述的幾種“變臉”。
一、變“單口相聲”為“群口相聲”
常見的復述是由學生獨立完成,宛若“單口相聲”,比較單調、枯燥。如果改為“群口相聲”,即讓數(shù)個學生進行合作復述,效果可能就不一樣。合作復述如何進行呢?首先,由學生自主尋找合作伙伴,然后,雙方共同進行復述練習,或你述我聽,或異口同述,或一唱一和,在練習中互相提示,互相補充,互相啟發(fā)?!捌我弧敝械哪菍Α绑敖忝谩钡膹褪鼍屯癸@個體復述所無法企及的三個優(yōu)勢: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一些因為內向不敢獨立發(fā)言,抑或因復述水平局限而逃避發(fā)言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攜帶下,有了參與的愿望,并產生積極的參與熱情。2﹒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刻。出于密切配合的需要,雙方都不敢放松對文本的閱讀,而且在合作研讀的過程中,雙方互相提示、互相啟發(fā)、互相糾正,彼此在對文本內容的記憶熟練程度,理解深度上都會得到提高。3﹒使復述充滿情趣。如“片段一”中的“蟋蟀姐妹”不但復述,而且進行表演和注解。這就為復述增添了趣味性,增強了可聽性。再比如“片段三”,通過蟋蟀王國建筑經驗交流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就比直接叫學生復述來得有趣,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復述積極性。
二、變“剃頭挑子”為“炕上枕頭”
有的教師在復述教學中,只是當聽眾,做裁判,導致“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將復述視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手段,教與學并重,猶如“炕上枕頭——哪頭都熱”。崔巒老師曾指出:“教師除了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還有責任通過引領與教育,使學生學會和會學?!彼?,“復述”不是學生一人玩的“單出頭”,應該是師生一齊玩的“二人轉”。上述課例中,教師的引領就做得很到位。比如,“片段二”,教師扮演昆蟲電視臺記者所提的問題,是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也是在幫助學生搭建復述框架,有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依綱而述,據(jù)問而述,增強了復述的條理性。
三、變“一飲而盡”為“淺斟慢酌”
一提到“復述”,許多教師潛意識里認為是全文總結性的學習反饋,一定要“一飲而盡”。其實不然,對于長篇幅的課文,我們完全可以分層逐步復述——“淺斟慢酌”。尤其是農村小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較薄弱,對復述全文有困難,更應提倡分層逐步復述。統(tǒng)覽上述三個教學片段,顯而易見,教師是在有意識引領學生分層逐步復述,先復述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段落,再復述描寫蟋蟀修建住宅過程的段落,最后,通過蟋蟀王國那一場建筑住宅經驗總結交流會來對全文進行總復述。這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更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
四、變“壁上觀者”為“廬山中人”
雖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我寧可選擇“不識廬山真面目,但求身在此山中”。因為這樣有緣觸摸山水,真切感受大自然的誘人魅力。復述,又何嘗不是這樣?倘若一味以讀者的身份來復述,學生跟文本角色總有一定的距離,復述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有些課文,完全可以通過轉換角色,讓學生走進文本,成為“廬山中人”,去進行角色體驗,待他們親力親為了文本的角色之后,再去復述,便易于達到“文我同在”,收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在《蟋蟀的住宅》的復述教學片段中,教師讓學生“化身為蟲”,接受昆蟲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參加蟋蟀住宅經驗交流會,始終沉浸在昆蟲世界的情境中,多么富有兒童情趣!
五、變“封閉訓練”為“實戰(zhàn)熱身”
運動員需要封閉訓練,更需要走出去參加實戰(zhàn)熱身。復述,同樣應該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新課標倡導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捌稳敝?,教師引導學生將課文復述給家人或伙伴聽,就拓展了復述的訓練時空。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的書籍文章,所看的電影電視復述給別人聽;將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事物描述給別人聽。絕大部分學生面對家人和伙伴復述時,往往會比在課堂復述時來得自然、大方。這是因為,在課堂上的復述帶有強烈的學習色彩,學生比較拘謹、放不開;而對家人或私底下對伙伴復述,則就變成了一次真正的言語交際,學生容易進入角色,自然應對。
總之,根據(j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設法讓復述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更加活潑生動,學生就會更喜歡,效果肯定會更好,復述這一教學形式也一定能煥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城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