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尤其早起一杯白開水,可以有效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fā)生。臺灣一家生產礦泉水的公司更是打出了“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的廣告語。
多喝水真的沒事嗎?一般正常人每天飲水量2000毫升左右即可;氣溫過高時,每天可飲用3000毫升左右;在運動量大、出汗多時要多飲水。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多喝水有利于健康”,以下這幾類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控制飲水量。
腎臟病患者 有慢性腎臟機能不全、腎病的患者,不宜多喝水。慢性腎機能不全或腎臟衰竭病人,由于其腎臟機能逐漸喪失,無法正常地排泄水分及鹽分。腎病患者因體內蛋白質會經尿液大量流失,降低了血滲透壓,如果過量喝水,就會使水腫變得更加嚴重。
對于有明顯水腫癥狀的患者,應該嚴格限制水的攝入量。對于無尿或少尿患者,僅需要少量的無鈉水即可。對于腎功能衰竭需透析患者,由于透析過程中會因脫水過度,發(fā)生頭痛、惡心、嘔吐、抽搐等,飲水量以前一天總尿量加上500毫升(包括水、稀飯、牛奶及飲料)為好。如果患者實在感覺口干可用冰水漱口。
心衰患者 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力衰竭的病人,心功能本來就不好,如果一次性喝下過量的水,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心臟的負擔大大增加,甚至是超負荷運作,患者就有可能出現(xiàn)胸悶、氣短、大汗淋漓加上腿發(fā)軟等癥狀,甚至誘發(fā)低血鈉癥,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對于曾經被判斷為心力衰竭的病人來說,每天必須嚴格記錄水分(包括水果、湯等)的攝入量和排尿量。每天清晨測體重,如果3天內增加兩公斤或者每天增加1公斤以上,要及時就醫(yī),很可能是因為體內水分無法及時排出,導致體重迅速上升。此外,在喝水方式上,建議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進行補充,每次100毫升左右,不要超過一個紙杯的飲水量,每天不要超過 1000毫升。
肝功能異常并伴腹水者 肝功能異常的人,合成身體中的白蛋白的功能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的維持主要依靠血漿中的白蛋白,膠體滲透壓是使靜脈端組織間液重返回血管內的主要動力,當血漿白蛋白因病理條件引起下降時,血漿的膠體滲透壓也隨之下降,當白蛋白低于30克/升時(成人正常值為40~55克/升),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血漿外滲,形成腹水。此類患者不宜多喝水,以免加重水腫癥狀。一旦身體出現(xiàn)水腫,應根據實際情況,限制日常攝取的水量。一般肝硬化腹水患者每日鹽應限制在0.6~1.2克,進水量限制在每日1000毫升左右(或者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左右)。
水中毒患者 水中毒主要是因為飲水過量,使水分過度蓄積,從而誘發(fā)低血鈉癥。另外,機體內的水分過多還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體在嚴重口渴脫水的情況下,大量飲用低礦化度水或純凈水,易造成人體內電解質平衡失調,出現(xiàn)低滲脫水,從而引起水中毒。腎每小時可以排出0.8~1升尿液,因此,人喝水量也不應該超過這個范圍。一般來說,一天喝3000毫升是不會引起水中毒的,但是因為個人體質差異,水中毒的臨界點也不一樣,為了安全起見,尤其是在大運動量過后,可以喝點含微量鹽分的礦泉水,就不會發(fā)生水中毒了。
飲食與健康·下旬刊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