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鵬 林素鑾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機械地執(zhí)行預先設定的教案,而是立足學生現(xiàn)場思路,靈動地組織教學進程,真正滿足學生人人作為學習主人的需要??墒窃趯嶋H操作中,很多教師的潛意識里還是信任自己預定的程序,害怕學生的現(xiàn)場生成對課堂造成“干擾”,完不成自己預定的教學任務,對一些細節(jié)敷衍了事。其實細節(jié)雖小,卻不容忽視,值得教師鉆研和突破。若能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好教學細節(jié),課堂就能煥發(fā)新的活力。
一、抓住值得延伸的細節(jié)
案例一:有位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語文第六冊《中國石》這課時,生1提出“依偎”是什么意思?
師:“依偎”是什么意思呢?誰來幫她解釋一下?
生2:“依偎”就是“依靠”。
生3:“依偎”就是“靠著”(用閩南話解釋)。
師:(對著學生3)說得真好。(對著學生1)理解了嗎?
生1茫然地點點頭。
反思:教師在教學中好像處理得機警、妥當,可是仔細回味一下,覺得似乎有些不盡人意。這班學生幸好都是本地人,都聽得懂閩南話,萬一有的學生聽不懂閩南話,那不是等于沒有理解嗎?筆者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指導詞語教學時,都習慣讓學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如同上面的案例一樣,用閩南話“翻譯”一下,就算了事。其實很多詞語教師完全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其形象思維,就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理解詞語的意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也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lián)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之處。例如在指導理解“依偎”這個詞語時,教師如果讓學生試著把這個詞換成“緊貼”“倚靠”,讀讀句子,比一比,學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依偎”是親熱地靠著、緊挨著,體現(xiàn)邊疆戰(zhàn)士對祖國媽媽的熱愛,而“緊貼”“倚靠”只是一般地緊挨著,缺乏感情色彩。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詞語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適時教給方法,學生就能不知不覺地理解了。
二、抓住值得延遲的評價
案例二:師:學完《裝滿昆蟲的口袋》,你有什么啟發(fā)?
生1:我覺得我們要像法布爾那樣喜歡昆蟲。
師:噢。(臉上露出不大滿意的神色)
生2:我覺得法布爾雖然喜歡昆蟲,但也不能不注意安全,放鴨子時跑去河邊觀察昆蟲,萬一下大雨,自己和鴨子的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師:是嗎?(臉神不置可否,臉色有些生氣)
生2:我們應該像法布爾一樣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師:回答得很好,這就是我們得到的啟發(fā),大家給他鼓掌。(非常滿意)
反思:解讀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這里閃耀著智慧碰撞的火花,綻放著思維靈動的光芒。但是,這些精彩真實的現(xiàn)場生成,被教師輕描淡寫地化為烏有了。對這位教師來說,只有符合他預設的回答,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學進程順利推進的回答。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扼殺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受到什么啟發(fā)”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因此教師不要輕易作出評價,就算是有唯一答案,也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思維過程。采用延遲性評價,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給教師一個冷靜思考、妥當處理意外的回旋時間。
三、抓住值得深思的意外
案例三:有位教師在教學《“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時,設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各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生1很大聲、很生氣地讀彭總說的每一句話。
正當老師夸獎他有感情時,不知何處冒出一句“問號的句子跟感嘆號句子讀的語氣怎么一樣?”
“大聲生氣地讀就有感情?!苯處煂@一“冷槍”很不滿意,“我們主要看他是否有感情。”隨后上來讀的學生一個比一個大聲,一個比一個生氣,再也沒有質疑和辯駁。
反思:學生“意外”的一句話,或許教師沒有意識到,這是值得深思的話,有感情地朗讀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本來就應該好好利用標點符號來朗讀。“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么大的一個公園,我們來了,別人就不能來?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學生僅僅大聲生氣地讀遠遠不夠,應該抓住問號和嘆號來有感情地讀,前兩句反問,后一個嘆句嚴肅地讀。由于教師機械地因循于教案,未能抓住“標點符號不一樣”引導學生討論該怎么讀。若能及時調整教案,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彭總情緒的變化,又教給學生可用標點符號來有感情地朗讀。
總之,“動態(tài)生成”要求我們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從機械、僵化的線性教學走向開放、真實、靈活的板塊式教學,從教材的忠實信徒轉變?yōu)檎n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使學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師的價值得以體現(xiàn),使課堂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tài)變化的新特點。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需要教師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設計教案的基礎上,遵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瀾,善于捕捉精彩真實的現(xiàn)場生成,以靈動的教學機智隨時調整課堂教學進程,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精彩!當有一天,教師眼中真正有了學生這個“人”,真正的精彩才會在我們面前豁然洞開!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