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漫雙 李永霞
2013年12月27日,張漫雙老師執(zhí)教了《質量》一課,本課為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jié)。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又與能量有密切聯(lián)系。本節(jié)是本章一個重點的基礎性內容,是學好《密度》《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密度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掌握和構建知識體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可謂是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進行一個有趣的測試,看誰的反應快。
師:1斤鐵重還是1斤棉花重?
生:一樣重。
師:回答正確。誰重誰輕要看物體的質量,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物理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質量》一課。同學們根據(jù)分組情況已經(jīng)完成預習任務,下面請第一組展示匯報你們的學習成果。
第一組學生:我們組是想告訴大家: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師:展示圖片,拓展知識。幫助學生區(qū)別“物質”和“物體”兩個概念。
生:例舉生活中“物質”和“物體”實例,如“紙”和“一張紙”,“紙”就是“物質”,而“一張紙”是“物體”;“鐵”是“物質”,而“鐵皮”是“物體”。
第二組學生:匯報“質量”的概念、單位、單位換算及生活中 “物質”的常見單位和國際單位的關系。
師:強調“質量”的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和位置改變而改變。如把鐵塊做成鐵皮,質量不變;把冰融化成水質量不變等。出示幻燈片,當堂練習,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第三組學生:介紹質量的測量工具——桿秤、磅秤、彈簧秤、托盤天平、電子秤,同時介紹托盤天平的結構。
師:強調并進一步介紹托盤天平的結構,同時拓展知識,介紹等臂杠桿。
第四組學生:介紹托盤天平的使用規(guī)則,形象、生動、詳細、全面。
教師介紹并總結托盤天平的使用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歸納托盤天平的口訣:一放平,二調零,三調螺母梁平衡,天平調好不要動,左物右碼兩盤盛。先放大,后放小,最后平衡游碼找,碼游之和是讀數(shù),如若物碼位置反,讀數(shù)碼游要相減。
師:由于時間關系,第五組和第六組沒有時間展示,下節(jié)課繼續(xù)展示。教師布置作業(yè)。
教學評價:
此課的成功之處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教學過程符合新課改要求,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流程:學生自學——分組展示——教師點撥——鞏固練習——反饋提升。新課改倡導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認知學習理論在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時,強調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提供適當?shù)膯栴}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張老師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課前采取提前自學,完成預習任務,課上分組匯報展示,對錯誤信息進行及時更正和適當補充拓展,并設置恰當?shù)撵柟叹毩曔M行檢驗,通過及時反饋提升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的表現(xiàn)機會,變灌輸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二是注重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即“指導”“輔導”“點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到位,輔導有方,點撥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掌握方法,完善知識,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如“物質”和“物體”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對于剛剛學習物理的八年級學生來說,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張老師例舉了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和物體,幫助學生進行區(qū)別,使學生明確了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有形體。
三是教師準備周密,預設充分,較好地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根據(jù)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張老師和學生共同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通過分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含義;(2)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會換算;(3)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和位置的改變而改變;(4)了解托盤天平的構造,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張老師在課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進行了充分預設。如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物質”和“物體”兩個概念,增加了生活中的實例,使書面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
四是注重運用教具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課堂容量。如教師課前把托盤天平發(fā)到學習小組,使學生在教師介紹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時能親眼觀察托盤天平的構造,便于學生動手操作,總結注意事項。在本課中教師還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質量測量的常見工具、演示托盤天平的操作要點、出示課堂練習等,增大了課堂容量。
此課需要完善的地方有兩個方面:
一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本節(jié)課學生應該有六組進行展示匯報,但由于時間沒有把握好,致使后兩組沒有時間匯報。建議:對“物質”和“質量”兩個概念的學習要有適當補充,但不必過細;學生分組展示已經(jīng)很完整了,就不要再過度重復補充,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和信賴學生。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進一步完善,課堂上“兵教兵”的對學和群學體現(xiàn)得不夠充分。建議:注重學生的對學和群學,真正挖掘和發(fā)揮學生的自身優(yōu)勢,達到學生共同學習和提高的目的。
張老師的課雖有需要完善之處,但總體是成功的。張老師在新課改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大膽改革,課堂發(fā)生明顯變化,學生樂于學習、展示和合作交流。在她的課堂學生能夠主動汲取知識,重新構建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