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改下農村語文課堂現(xiàn)狀
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對課程內容和目標進行調整,變革學習方式以及評價方式,借此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而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著地域偏遠、學校規(guī)模小、學生生源較差、教學理念與教學設備落后的問題。農村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課堂,只有切實把握課堂這一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適應社會需求,完成教育改革的宏偉目標。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必須因地制宜,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充分使農村學校的課堂活躍起來。
通過對金堂縣某中學高中2013級3班及11班學生的調查了解到:就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課堂教學存在這樣的情況。即一堂課中,以全班學生集體學習為主,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機會較少;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主動學習的機會少;優(yōu)生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的機會多,積極性高,后進生主動參與機會少,相對應的積極性低。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在語文課堂上:有20%-30%的學生能有機會主動參與分析課文全過程,有50%左右的學生能部分地參與課文分析,還有30%左右的學生長期獨立分析課文,或者不能獨立學習。
二、課堂實踐活動的意義
新課標對教學課堂的要求是應努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與學有機統(tǒng)一”的教學觀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給學生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所以提倡課堂實踐活動便是當前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學效果的好方法。正如錢學森所說:“教育科學中最難的問題,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是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即人的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智力是怎樣獲得的,有什么規(guī)律。”[1]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主動去獲取知識在廣大農村學校的課堂中已經非常必要。
三、語文課堂學習活動模式
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交往性的實踐。[2]
(一)自主學習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3]然而大部分農村教師對自主學習課堂的把握在于:學生天生就應該會自主學習。于是自習的課堂中,學生常常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課堂時間被浪費。
通過自主學習要想在語文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給予學生以下指導:明確學習內容及目標、明確學習要求、明確學習方法、明確教師要求。
如:《故都的秋》一文,請速讀課文第3-11自然段,找出該部分描寫了哪些景(學習內容及方法),八分鐘后(時間要求),請回答該部分對景物的描寫可以分作幾幅畫并為它們分別取名(教師要求)。
教師明確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真正有效開展。在一定時間內,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保質保量地完成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為課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
(二)組內合作,組際競爭
實踐活動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活動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重視了學生作為個體和社會生活主體的價值需要。[4]《學記》中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新課標中強調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校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也能運用到合作理念。我們所要指出的是讀寫聽說的能力主要來自以學生為主體的讀寫聽說實踐,要求將學生作為人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讀寫聽說與在語文課堂中作為學生的讀寫聽說合而為一,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培養(yǎng)語感,享受他作為人的生命活力。必須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是學生自身的讀寫聽說活動,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有效地組織學生的讀寫聽說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給予適當啟發(fā)、引導、指點、示范。[5]
組內合作:面對浩如煙海的字音字形積累,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大組。每組負責落實50個詞語的音、形、意,具體落到每個人身上5個詞語。在課后通過工具書完成自己5個詞語的積累,并在組內進行交流。在課上,各小組長應將本組確定好的答案以“我組讀講,你來評價”的方式展示給全班同學,其他組的“評委們”在已有的積累基礎上對該組的展示進行檢查并做好更正筆記。
組際競爭:每組50個詞語音形的積累在各自組內進行交流,還要進行組際的競爭。包括教師在內的“評委們”會對每組的正誤進行評價。最后給正確率最高的小組肯定和獎勵并下達早自習領讀詞語的任務。
語文課堂的合作學習不是少部分“精英”完成,大部分同學只是旁觀者,而是要求每個同學積極參與,共同分享成果,并在積累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講的過程中訓練表達能力,以此真正感受語文帶來的生命活力。在獲得知識的進步和成功的認可后,學生更愿意積極將優(yōu)秀的一面展示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標就在合作與競爭中逐漸達到。
(三)語文課堂綜合學習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根本的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與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確立正確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tài)度打好基礎。[6]
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學生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語文課程資源就必須豐富多樣。然而,在實際開發(fā)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又常常面臨許多尷尬。如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經常會提到“參觀某地”、“通過網絡搜集某資料”等活動。農村學校條件落后,圖書資料不豐富,學生對網絡的運用不熟,出于安全和資金因素無法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在農村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認識清楚語文課程資源的特點,強化師生語文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才能有效地合理地開發(fā)具有當?shù)靥厣恼Z文課程資源。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本校資源對課程進行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與語文相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針對特殊的地域條件,金堂縣某中學開展了“一班一日校園實踐活動”。高中語文教師應通過該活動努力將語文教學帶出課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生活。特別要調動學生關注身邊可以開發(fā)和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的興趣。如;留意校園中出現(xiàn)的各種語言文字現(xiàn)象;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認真觀察,對活動中的特定事物進行直接描寫;親手感受實踐的過程,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身語文應用能力。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不可被操作的。所以,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通過校園實踐活動或選修課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之中,通過教材內容、學生個性、校園特色等資源整合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當中。
四、小結
學校教育不僅要為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更要組織好他們的活動。教師應在仔細研究主題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于主體發(fā)展的活動,并激發(fā)主體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在活動過程中自我反饋的意識與能力。[7]語文教學既是科學,更是藝術。于漪說:“直面于人決定于我的語文學科性質觀‘人文說和‘教文育人的語文教學觀?!彼谡Z文教學中特別關注“人”本身,把全面塑造優(yōu)質的“人”看得比傳授語文知識更為重要。[8]而以生為本的教學實踐活動,正是廣大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孜孜不倦去創(chuàng)造的。
注釋:
[1]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48.
[2]傅維利.教育問題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6.
[3](瑞士)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商務印書館,2000.
[4]傅維利.教育問題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6.
[5]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37.
[6]傅維利.教育問題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6.
[7]葉瀾.論影響人發(fā)展的諸因素及其與發(fā)展主體的動態(tài)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1986,(03).
[8]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于漪教育教學求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7.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2003.
[2]英配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
(代月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 4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