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容
教好任何一門課,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語文作為基礎工具學科,其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要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善于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我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把舞臺留給學生,讓語文教學不再是一個套子
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要打破機械、沉悶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把“舞臺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充當“導演”。如此,課堂氣氛才能融洽、熱烈,學生才能樂學、好思,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按質(zhì)完成,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如我在講《雷雨》時,課前先讓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編自演小品《雷雨》,讓他們都動起來,都參與;上課時演員用心演,觀眾用心體會;演完后,我趁熱打鐵,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大家討論。如①周樸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②周樸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侍萍時,為什么會驚恐萬狀呢?③周樸園已經(jīng)知道魯大海是他的親生兒子,那么他對魯大海是什么態(tài)度呢?從他的態(tài)度,你看出什么問題?④你怎樣理解周樸園“(厲聲)不要打人!”,讓學生都動腦筋思考,動口回答,并逐層深入地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進行分析。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都學進去了,教學質(zhì)量得到了提高。這樣就避開了對人物形象分析貼標簽的傳統(tǒng)套子式做法,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傾聽他們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jié)。這樣可以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插上翅膀
學會積累。知識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學好語文關鍵在平時,學生不妨準備三個歸納本:現(xiàn)代文歸納本,主要歸納現(xiàn)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和文化常識、文學常識;文言文歸納本,主要歸納文言詞法和句法,即常見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摘錄本,主要把日常學習中精彩的句、段和熱點問題匯總,并及時寫下自己的感悟。這項工作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若能堅持,則對語文學習大有好處。
提前思考。高一語文以課文為例子和依托,著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與初中教材不同的是,高中閱讀教材信息量大,層次多,篇幅長,如果不提前預習和思考,課堂上就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降低聽課效率。因此,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在課前熟讀課文,在理解不透徹的地方打上記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會給課堂學習帶來動力和求知欲。
勇于表達。表達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學生在高中階段要特別重視課堂上的討論,勇于說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和同學、老師辯論。同時要勤動筆,及時寫下自己的點滴思考,日積月累,語文素養(yǎng)就會顯著提高。
二、架構(gòu)作文與生活的橋梁,品嘗寫作的樂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命題設計應貼近生活,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誰架構(gòu)生活與寫作之間的橋梁?課文能擔此重任。隨著新教改的不斷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斷更新,課文內(nèi)容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些文章不僅能給予人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學以課文為范例,可謂就地取材,兩全其美。例如,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第一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這一單元的學習容易觸發(fā)聯(lián)想,誘發(fā)寫作欲望,教師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寫作技巧的總結(jié)歸納,巧妙運用遷移思維,將學生引領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寫作。如第一單元中的《金黃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為題目,并以具有意義的物品為線索敘事,進而揭示中心表達情感。因此,在學過《金盒子》一課后,可以以“金盒子”為創(chuàng)新支點,設計寫作話題:“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類似金盒子的玩具嗎?其中一定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凝聚著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將其寫出來嗎?”學生都感到有話可說,都能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并掌握以“物”為敘事線索揭示中心的寫法。再如學過《社戲》一文后,設計以“童年”為題作文,很多學生無形中模仿《社戲》的寫作風格,以質(zhì)樸的語言表現(xiàn)童年時的天真爛漫、純真無私。以課文為范文,遷移思維,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作,為學生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架構(gòu)橋梁,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增強寫作信心。
四、運用音樂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
在一次全國性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大賽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一中的來鳳華老師執(zhí)教《我與地壇》一課,在賞析過課文并和學生深入探討了“地壇”的象征內(nèi)涵及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的對民族和母親的愛之后,授課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身實際談談對母愛的認識,意在點撥學生懂得母親、懂得母愛。因史鐵生的文章開啟了學生的認知,教師的引導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各抒己見,談得十分動情,教學現(xiàn)場十分感人,臺上臺下熱淚盈眶。這時,音樂響起,來老師用飽含感情的聲音總結(jié)道:
我們的歡樂
是母親臉上的微笑
我們的痛苦
是母親眼里深深的憂傷
我們可以走出家門
卻永遠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
誦讀聲未落,“花,輕輕地綻放……”滿文軍《懂你》的歌聲在不知不覺中輕輕響起,并且越來越響亮,課堂在《懂你》的歌聲里結(jié)束,但母愛的旋律卻久久在學生和聽課教師心中回蕩,此課在強手如云的比賽中力拔頭籌。
《懂你》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于這堂課的收尾,似乎更增添感染力,原因何在?
試想,在歌聲響起前,師生已共同營造了一個有關母愛的心理效應場,這個效應場里有師生共同挖掘營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聆聽這首歌頌母愛的歌,心理感受自然不同,這就像電影插曲和MTV往往比單純的歌聲更能打動聽眾一樣,這和在一種心境下忽然發(fā)現(xiàn)一支熟悉的歌曲原來如此感人是一個道理。這種前攝影響使得母愛這塊情感的海綿吸取了歌聲中的藝術水分,更滋潤豐盈,這時,歌聲成了授課內(nèi)容的延展,成了授課內(nèi)容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闡釋,既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和授課方式,又增加了課堂分量和藝術的張力。
總之,語文課堂是挖掘人性美,讓人在美的熏陶下沐浴知識、提升審美的價值觀課程。我們深知生動活潑的高效課堂才是培養(yǎng)人的課堂,而要打造這樣的課堂,老師需要不斷完善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因此,增強課堂教學設計的藝術性,通過激活、引導和激勵,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參與和投入,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本領,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