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衛(wèi)萍
從有效教學到高效課堂,課堂教學改革一輪又一輪,如火如荼。究其根本,無非就是要喚醒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工程,沒有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之捷徑。學生在數(shù)學課上新的知識點吃了夾生飯,立即會在習題中顯露出來。語文呢?生字新詞,課后抄寫作業(yè)一做很快就會了;其他的自己掰持幾句至少不會全錯。一些孩子干脆買一本輔助資料,課文解析、問題答案等一應俱全。故語文課似乎不聽不打緊,背背就行了。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想該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呢?怎樣有效喚醒那些花朵呢?
一、精心設計,運籌帷幄
精心備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所說的設計是根據(jù)班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既要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又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既要有挑戰(zhàn)性,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又要有基本的、常規(guī)的問題。既要有情感、文化的熏陶,又要有方法、技巧的指導。
《臺灣的蝴蝶谷》的第三小節(jié)是指導學生圍繞中心寫話的好材料。首先提問“蝴蝶谷的景象怎么樣,你能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嗎?”追問:“究竟什么樣呢?”學生找到兩句。品讀后再問:“假如你到那里,會發(fā)出怎樣的贊嘆?”一步步將學生引導到中心句上,并指出就是圍繞中心句把意思寫具體,寫話時要學習運用。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而又普遍的例子,但即便普通,也要有所設計。只有在你一貫的“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有學生一朝的“決勝千里之外”。
二、精美呈現(xiàn),水到渠成
小學生習慣感性思維,喜歡直觀、新鮮、具有美感的事物。在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之后,如何精美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收水到渠成之效?如今,教學技術日益先進,各種教學輔助設備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有目共睹。尤其是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教學內容,如《莫高窟》、《黃果樹瀑布》等課文,非多媒體課件斷然不能讓學生有直觀真切之感,更難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課件中純美的范讀、精美的畫面,不僅給予學生美的享受,而且為學生理解運用提供了支點式的幫助。許多事物都是雙刃劍,多媒體也一樣。如果不注意篩選取舍,那么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反而過多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學效果。在使用多媒體時,要充分考慮與甄別,“該出手時就出手”。
語文學科的魅力大多在于語言。語文課上,如果教師的語言時而如清風拂面,時而如高山流水,那么學生豈有不愛語文之理?語文教師在呈現(xiàn)教學問題時教學語言一定要盡量優(yōu)美、準確,帶有示范性、啟發(fā)性、鼓勵性,給予學生評價時,更要恰如其分,評出個性,評出水平。精心的設計,美麗的構想,適時的出示,美麗的呈現(xiàn),瓜熟蒂落式的教學生成,不再是傳奇。
三、精致細節(jié),潤物無聲
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語文教學中,某些細節(jié)的處理的確重要。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寫成的作品,教學時必須介紹背景,這一細節(jié)處理不好,學生就難以入情入境,難以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請把我的心臟帶回我的祖國》等。許多課文都有留白,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時,必定要充分激情,充分鋪墊,必要時還應扶持、幫襯學生進行思維鏈接。教學中出現(xiàn)有爭議的問題或值得商榷甚至錯誤的答案時,不可簡單地以對或錯直接論處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再品句子,再想結論,采用辯論、“破案”等方式巧妙處理。這樣不僅可以找到“真諦”,而且會在學生腦海留下深深的烙印,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的意識。
例如二年級的《會走路的樹》一文,課文中有兩處留白可以挖掘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說話訓練。教學第一處時,說話要求由易到難,我竭盡全力鼓勵學生甚至以獎品“誘導”他們勇敢踴躍地嘗試,“逼迫”他們挖掘自身潛能。第二處是小鳥告別小樹的場景,課文沒有任何描寫渲染離情別意,只留下一串省略號。怎樣讓孩子入情入境地體會呢?定格的畫面,優(yōu)美又略帶憂傷的音樂,教師深情的描述,美好的友情,憂傷的別意,隨之潛入心,潤物細無聲。
四、精妙處理,隨生應變
即使再完美的方案,再精心的設計,當你面對四五十個性格各異的生命個體時,一切不可能都在你的掌控之中。每當假日復課的第一天或是平時下午第一課,孩子疲憊無力,似乎還沉浸在睡夢中。你一貫的“小伎倆”只能調動一小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此時你要么改做練習、品讀美文,以逸待勞;要么“重獎懸賞”,以期“勇夫”出手,帶動更多學生,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如果耐著性子慢慢耗著,那么沒效果不說,似乎在縱容他們的懈怠。
教學中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插曲,暫且不談麻雀飛進教室、蝴蝶停在窗臺這些極為偶然的事件,就是普通的教學流程也經常有意外情況。有時孩子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令我們措手不及,啼笑皆非。此時你是置之不理,還是輕易帶過?不管孩子是故意搗蛋還是真的有疑而問,我覺得以上兩種態(tài)度皆不可取。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么引導,要么就順著學生思路,解決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教案只是預設,生成要靠實踐。語文教學,并不存在絕對完美,學生感興趣地聽講,絕對比強制灌輸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更有用,更實在。
教學《少年王勃》時有學生問:都督請了那么多名人,為什么無人應答呢?這本是我第二課時的一個重點,本課是打算解決“常規(guī)”問題——少年王勃是一個怎樣的人?緊扣他的才氣,領悟課文重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所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既然提出來了,先解決它。先講側面描寫再體會直接描寫才氣的句子又何嘗不可呢?這樣處理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專門“挑出事兒”來講要好得多。因為前者是“我要學”,后者是“要我學”。高效課堂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牽著拽著學生走,不如順著依著學生走,隨生應變。
高效課堂是精耕細作的農業(yè)園地。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我們用陽光雨露喚醒他們,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我們春風化雨般地澆灌他們,培育他們,那么請相信花開終有期,花開滿園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