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
摘 要: 2014年的江蘇語文卷的內容與形式變化較大,對于不少以題海戰(zhàn)略為主的學生影響很大,對不少指導備考的教師也震動很大。本文主要闡述了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的變化,分析了試卷的指導思想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引導傾向,提出了相應的啟示與語文教學反思與措施。
關鍵詞: 高考語文 變化 導向 反思
一、觀察變臉
一年一度的高考備受關注,“高考指揮棒”讓備考師生敬畏不已,老師和考生難免要看高考卷的“臉色”行事。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無疑讓很多師生叫苦,可謂來了個大變臉——試卷的內容與形式變化較大。
2014年試卷上的基礎知識部分,讓大量訓練字音、字形、成語、病句和語言運用主觀題的考生失望了,卷面上只保留了“半題”成語題。自2008年江蘇省高考制度改革以來,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慣用的考試題型是兩道選擇題,兩道主觀題,共15分。在選擇題部分,采用字音字形二選一、成語病句二選一的題型。在2014年的考卷中,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的總分保持不變,卻出現了5道選擇題。這是繼江蘇省自主命題以來從未有過的情況。
2014江蘇語文卷變臉的還遠不止這些,還包括文言文部分從文章體裁的選擇到題目的類型都出現了較大改變,考生看到的已不再是常見的傳記類文言文,而是柳宗元回復的一封書信。選擇題由之前的3道減為2道,文言文翻譯由之前的3句減為2句,增加了一道關于文章內容理解的主觀題。盡管第一題仍延續(xù)以往的實詞考察,但是所涉及的實詞與備考有出入,曾經劃定了120個考查實詞,但2014年僅一個有“愛”字是120個實詞中的,其余全是“節(jié)外生枝”。文言虛詞已有多年未單獨設題了,重新考查虛詞。文言翻譯的句子數量減少,但是考察的深度有所加深。
詩歌鑒賞題,由往年單獨考查一首詩變?yōu)閮墒自姷谋容^閱讀。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第一次出現外國作品。2014年所考篇目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選段,對于沒有讀過全文的考生來說,很難精準地把握題目。好在出題人并不是特別刁鉆,仍然給出了讓考生只根據所選文段便可寫出答案的題目,考生不至于無從下筆。天下第一大題——作文題,一改從2005年沿用至2012年的命題作文形式,連續(xù)兩年考了材料作文。投入到全國高考作文的變革中,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考察,并且關注人文精神。
二、揣摩心聲
面對如此多的變化,許多以“小題狂做”、“地毯式搜查”、“瘋狂訓練”等形式組織高考復習的師生驚呼:“我們上當了?!薄罢Z文白復習了。”“語文沒法教了。”……一位高三語文老師甚至坦言自己做了一遍試題恐怕只能得到100分左右。我們相信江蘇全省定會有許多高分,但在如往年相同評改標準的情況下,2014年江蘇語文均分不會高。具有較為深厚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自然能夠脫穎而出,但恐怕有些依靠題海戰(zhàn)術的學生會成績不佳。不少師生感到被試卷的變臉所傷——試卷的這次變臉將成為他們的悲情故事。有人抱怨命題者“不按套路出牌”。
蒙受悲情的老師何不跳出圈外,透過試卷的變臉反思和揣摩試題的導向與心聲呢?新的“出牌套路”體現怎樣的思想呢?這份試卷與考查語文學科的本質目標是否一致呢?
筆者認為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是能夠考出學生的語文功底的。試卷的每一個題目都是能夠從不同角度發(fā)揮考語文的功能的,能夠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性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上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創(chuàng)新”等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高考試題能夠在以上五個方面加以檢測。
江蘇高考語文命題組與閱卷點負責人南師大文學院院長駱冬青教授表示:“今年的考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種明顯的導向作用,那就是從以知識為導向過渡到以能力為導向,以文本為最重要的考核點。”
總體上看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整體結構創(chuàng)新明顯;與往年相比,2014年的試卷彌漫濃郁的古典氣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與往年相比,2014年試卷的思辨性增強。作文題材料富有現實針對性和哲學思辨性,且不是簡單的對立矛盾關系。作文的導向性非常好,切合高中作文教學的價值追求。既易于有獨立思想和個性思考的考生發(fā)揮,又能讓飽讀詩書、熱愛寫作的考生一展身手。
三、反思策略
高考仍將繼續(xù),備考需要反思。
2014年的高考卷似乎在提醒我們,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中應特別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特別注重學生感悟力的培養(yǎng),注重思想內涵的考量。無論是語基題中的詞語辨析、對仗判斷、得體用語、語序排列、漫畫解讀,還是文言語感、詩詞賞析都少不了學生的整體感悟力,少不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無論是文學作品閱讀中的“深度挖掘人物”,還是論述類文本中關鍵句的內涵闡述,都少不了相應的思維能力和長期的閱讀積淀。無論是文言文中的文意篩選提煉,還是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都少不了學生感悟力、思想深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參與。
這些能力的獲得,如何落實在平常教學中呢?歸根到底仍然是堅持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反觀當前的語文教育教學,“功課繁多,但學生的知識貧乏;生活豐富,但學生的思想貧乏;學習渠道寬廣,但學生的語言貧乏;學習條件優(yōu)越,但學生讀寫貧乏;教學條件日益改善;但語文課堂趣味貧乏,等等”。教學與備考必須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邦}海戰(zhàn)術”不僅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新的考卷面前,反而連應試都不靈了。我們需要努力尋找一條跨越障礙的有效途徑。有些教師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理解是膚淺的甚至是欠缺的,只有真正按照這樣的三維目標努力踐行,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的啟示下,筆者認為更需要重視如下四點:
1.知識與能力并舉,注重能力。我們應該以“大語文”教育思想為前提,以語文知識系列為主干,以課文為范例,以思維訓練為主攻方向,以實施創(chuàng)造性語文教育為突破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課外活動為保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并重,嚴抓過程。傳統教學中,往往提倡“苦學”“死學”“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注重最終結果,只要考試時寫上既定的答案,就算萬事大吉,這實際上與語文教學要求相差甚遠,我們應著眼于誘導、引導、疏導、指導,使學生由“學會”變?yōu)椤皶W”,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積極拓寬思維空間。另外,語文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確保學生堅持學習。
3.精讀與泛讀結合,強化泛讀。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本篇所說的“精讀”主要指針對課本上的課文范例,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將這些經典范文讀懂讀透,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深入研讀并探究思想精髓。通過這種精讀,學生得法于課內。語文教學更需要重視得益于課外。只注重課堂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更多來源于豐富的課外閱讀。本篇講的“泛讀”主要指課外的自我閱讀。當然這種閱讀可以是在老師引導下的有針對性的閱讀,也可以是按照興趣和自身需要的個性化閱讀。選擇的閱讀材料應該以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的名家名著或名篇為主。這種閱讀是學生積淀思想、增強感悟力的必不可少的過程。
4.語言與思想關聯,強調思想。語文學習的過程無疑能讓學生讀懂語言和運用語言,然而思想深刻的語言才更具有魅力。這正是高考中考查的重點所在。著名特級教師王立根感慨地說,許多同學卻犯了“失語癥”,一旦握筆為文,左支右絀。在作文中有太多套話、廢話,思想極度貧乏。語言和思想關聯,思想依靠思維表現。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使命,是語文教學的另一個中心任務。王立根說:“作文要想寫好,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全方位開放的人,一個視野開闊的人,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比绾巫寣W生保持開放,視野開闊,內心世界豐富呢?如果說語言積累解決了語文教學的技術層面問題的話,那么,思維發(fā)展則解決了語文教學的思想層面問題。我們在訓練學生思維時要營造開放的氛圍,防止灌輸某些程式化的思想觀念,讓學生敢想敢說。通過閱讀和生活實踐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掘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