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
摘要:本文開篇談起預習的價值,之后提出不要過于注重分數的建議,最后闡述了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的意義。本人教學有年,對數學教學略有體悟,分析如下。
關鍵詞:數學 分數 數學語言
一、學生在預習教材知識點時,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預習是學生自學的一種方式,就是自學將要講授的功課,這樣的好處很多,及時找出重點難點,充分利用時間,避免課堂上對所學內容的學習速度難以承受,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要注意,預習要做好引導,不要無所適從,鼓勵學生在預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質疑。南宋張載說:“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所以,問題是進步的源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可以發(fā)動大家,多方考慮,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數學課題入手,圍繞課題提出問題;二是新舊知識必然有一定的關聯,從聯系處入手,啟動新知,喚起對舊有知識的回憶和鞏固,在聯系處提出令人思索的問題;三是從知識的重難點入手,凡是這個地方,一定要反復體味、思考,才會有所收獲、有新的發(fā)現。在預習“圓的周長”時,由于學生養(yǎng)成了預習的習慣,很快便成功地提出了諸如以下的關鍵問題:“圓的周長怎樣求是正確的?”“圓的周長和什么有緊密的聯系?”“圓周率和圓的關系是怎樣的?”“周長的價值是什么?”“圓的周長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有聯系嗎?”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極富啟發(fā)性,真正授課中,很多內容教師一帶而過,學生即能心知肚明。
二、不要過于注重分數
我們教學,要超前,要具備科學性,不要囿于分數唯一的理論。不要以為分數低就抹殺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能力,更不要說天分,如今的教學評價可以說是多元化、多角度的評價。善于挖掘學生的天賦,不以分數高低為標準。評價采用測驗和非測驗協同的形式,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反應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對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評價,大大地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于學生反思及調整學習的進程。
三、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為數學所特有,讓學生懂得了如何表達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其文字抽象,符號簡潔。作為數學思維的工具,數學語言促進思維活動,幫助和完成數學學習活動。操作能夠加深印象,促使學生的各種器官能夠更好地協同活動,對思維發(fā)展非常有利,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缺乏數學語言的表述,智力的提升、知識的內化都相對緩慢,與動手操作相隨的,就是數學語言的輔助、指導,眼、耳、手、腦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動手操作成為一個系統工程,數學語言會變得越來越有條理,所學的知識才能夠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才能夠運用自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如理作意,對知識的掌握做到胸有成竹,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張紙折疊,讓學生認真地觀察、操作。同時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有幾種方法可以分成均勻的四份?用彩筆涂色,分別涂一份、兩份、三份,用分數怎樣稱呼它們?用分數又怎樣表示?用數學語言如何詳細地表達這個過程?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對新知識做到了牢固的掌握,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豐富了感性認識,增加了對知識的學習興趣,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讓數學語言成為了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有一定的技巧,教師要具備探索精神,不斷研究,不斷提升自己,帶動學生,說數學語言,不要過于注重分數,學會預習,養(yǎng)成喜歡數學的好習慣,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米亮.低年級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