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造群
摘要:在我國自漢代以降的古代社會中,“三綱五?!边@一核心價值深入人心,為廣大民眾所認同并代代相傳,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價值共識和文化傳統(tǒng),對保持文化傳承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叭V五常”從提煉到傳播,建構了一套系統(tǒng)的大眾化路徑,形成了豐富的核心價值大眾化經驗:核心價值必須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是對特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這是核心價值取得大眾廣泛認同的基礎;核心價值必須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是社會各階層思想共識的高度概括;核心價值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期積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價值大眾化必須得到上層的大力支持與倡導,離不開選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體現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關鍵詞:核心價值;大眾化;三綱五常;儒學
中圖分類號:B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8-0112-06
核心價值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正常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我國自漢以后的古代社會中,“三綱五?!边@一核心價值深入人心,為廣大民眾所認同并代代相傳,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價值共識和文化傳統(tǒng),對保持文化傳承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三綱五常”從提煉到傳播,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并具有普遍意義的大眾化路徑,積累了豐富的核心價值大眾化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三綱五?!钡男纬?/p>
眾所周知,董仲舒在整合前人思想基礎上,結合專制大一統(tǒng)帝國的形成,提出“三綱五常”核心價值觀。但這一核心價值觀從肇始到形成經歷了漫長過程,是先秦及秦漢社會文化長期沉淀而成的。
“三綱”說可追溯到孔子的正名思想,到戰(zhàn)國末期荀子和韓非已有比較明確的表述。先秦思想家認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最重要的社會主體和社會關系,并以此為主線來闡發(fā)社會政治思想?!墩撜Z·顏淵》載: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在孔子看來,君、臣是政治生活的主體,父、子是家庭生活的主體,二者共同構成最主要的社會關系,理順了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實現國家安定、天下太平。
孟子則將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具體化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①,完整地提出了“五倫”說,認為這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本質特征,《中庸》稱此五者稱為“天下達道”。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則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關系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②;并突出了君、父分別在國家與家庭中的主體地位,認為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③。荀子已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尊卑主從關系,認為君主是國家的最高權威,父親是家庭的最高權威,尊重一個最高權威就能保持安定,同時有兩個權威就會發(fā)生混亂。荀子對君臣、父子、夫婦等主體關系的規(guī)定反映出時代的新變化,體現出集權專制傾向,成為“三綱”說的直接來源。如論者所說:“三綱說其實發(fā)端于荀子”,“荀子則明確地論述了君臣、父子、夫婦間的尊卑主從關系”④。
荀子的學生韓非,則從駕馭臣下、實行統(tǒng)治角度,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⑤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⑥。所謂“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不僅指出在眾多的社會主體與社會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婦是治理天下的綱領,而且指出君臣、父子和夫婦之間是一種尊卑和主從關系,從此奠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下處理君臣、父子和夫婦三種主要社會關系的準則。
“五?!闭f主要來源于先秦儒家特別是孟子的倫理學說,強調全體社會成員應具有的道德意識??鬃訉几缸铀鶓裱牡赖乱?guī)范進行規(guī)定,可概括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⑦;他還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倫理道德的其他德目,如“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智、仁、勇”,等等。孟子高度重視“人倫”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繼承孔子倫理思想基礎上,提出“四德”說作為最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⑧;他還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⑨,以仁、義、禮、智四德修養(yǎng)身心,做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使社會成員各安名分,就能實現天下太平。
在社會主體的道德規(guī)范上,荀子則主張“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xiāng)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⑩。
在整合這些思想資源基礎上,董仲舒在第一次對漢武帝的策問時說:“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他將仁、義、禮、智、信五德稱為“五常”,作為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每個社會成員都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繼董仲舒之后,東漢白虎觀會議提出“三綱六紀”,從觀念到形式進一步強化了“三綱五?!彼枷耄瑢糯鐣诵膬r值觀的最終形成有重要影響。一是將“三綱”著重調整的社會關系由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婦為主包括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在內的九種關系,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控制的范圍;二是突出了君主的絕對權威,“六紀”從屬于“三綱”,而“三綱”之中“父子、夫婦”又從屬于“君臣”,強化了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三是強調道德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主導作用,在標示社會等級的“名號器物”“禮樂制度”等方面,賦予道德意蘊。此外,白虎觀會議綜合當時流行的各種理論、學說及文化資源,并采用皇帝“裁定”的形式對“三綱六紀”進行論證闡釋,使這一核心價值觀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上性。
值得注意的是,“三綱五?!彼枷腚m由董仲舒整合提出,但后世通行的完整表述并非出自董仲舒。如前所述,人們在論述董仲舒的“三綱五?!彼枷霑r,一般引用《春秋繁露·基義》中的“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來說明“三綱”,引用《天人三策》中的“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來說明“五?!保偈婕葲]有對“三綱”的內容作具體說明,也沒有把“三綱”“五?!边B接成為一個整體。從現存材料看,最早對“三綱”內容做出具體說明的是《禮緯·含文嘉》;最先把“三綱五?!边B稱并提的是東漢經學大師馬融,他在注《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時說:“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tǒng)?!钡剿逄埔院螅叭V五?!钡奶岱ň秃芷毡榱恕?/p>
“三綱”與“五?!逼ヅ涑晒?,意味著從秦漢到明清中國古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完全確立。儒家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其實現途徑不是攻城略地的戰(zhàn)爭,而是由內圣達致外王,由修身齊家實現治國平天下?!叭V五常”為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個組織社會的基本框架和實現社會控制的合理切入點。中國古人正是在研究社會角色及其規(guī)范的基礎上,構建社會制度與秩序,以實現社會控制。梁漱溟指出:“儒家之倫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習俗觀念之養(yǎng)成。在這些觀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時一種組織秩序,亦即安排出來。因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職位,配合攏來,便構成一個社會?!辟R麟認為,“三綱五?!庇^念是“幾千年來支配了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傳統(tǒng)觀念之一。它是我們禮教的核心,它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群體的紀綱”?!叭V五?!钡奶岢?,給傳統(tǒng)社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傳統(tǒng)社會也正是借此保持了社會政治秩序的長期穩(wěn)定和延續(xù),因此歷來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根本大法,被朱元璋盛贊為“垂憲萬世的好法度”。
二、“三綱五常”的傳播
核心價值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或理論層面,而要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文化認同。漢代政府和儒生為把“三綱五?!甭涞綄嵦?,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采取復興儒學、推行禮治、實施教化等多種傳播途徑,推動核心價值的大眾化。這些做法也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1.復興儒學
儒學在漢代以經學的形式存在。五經原是古代的文化典籍,經孔子等儒家學者增刪修正,到西漢時成為“三綱五?!焙诵膬r值的文化載體。司馬談說: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读嚒方泜饕郧f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可見,學習五經,不僅是要學習豐富的知識和從政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教人成其德也”,進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和道德行為的訓練,使人們自覺遵循“三綱五?!钡囊蟆?/p>
西漢時經學興盛,大師輩出,門派林立,說經著述汗牛充棟。經秦焚詩書、坑儒生,漢初傳播儒學者非常有限。但自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大力倡導儒學,逐漸出現了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的情況?!鞍儆杏嗄?,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睆摹稘h書·藝文志》所載各家各派著錄書目來看,不論是著述的數量還是參與研習的人數,六經都遠超儒、道、墨、法、名、陰陽家之總和,經學在思想文化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到東漢時期,經學達到極盛,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全社會掀起了一個學習、研究、傳播經學的熱潮。東漢初,光武帝確立今文十四經博士;建初中,章帝召集諸儒于白虎觀,詳論五經同異。最高統(tǒng)治者對經學的重視和推動,極大地促進了經學的發(fā)展。皮錫瑞論述東漢經學盛于西漢的兩個特征:“一則前漢多專一經,罕能兼通”;“一則前漢篤守遺經,罕有撰述”,東漢在這些方面確實超越了前代。就經學通儒而言,何休精研六經,許慎五經無雙,鄭玄學通五經;就經師著述而言,何休作《公羊解詁》,又訓注《孝經》《論語》,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馬融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鄭玄則遍注諸經,立言百萬,集漢學之大成。東漢經學不論在經師的數量與質量,還是經學著作的廣博與水平等方面,都遠遠超越了西漢。
經過漢代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儒生們的廣泛努力,經學迅速傳播開來?!皟蓾h之世,戶習七經,雖及子家,必緣經書?!苯泴W不但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政治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和展現,“一時循吏多能推明經意,移易風化,號為以經術飾吏事。漢治近古,實由于此。蓋其時公卿大夫士吏未有不通一藝者也”。讀經做官已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以至于在鄒魯地區(qū)流傳著“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的諺語,整個社會都浸潤在經學的氛圍之中。
2.推行禮治
推行禮治和發(fā)展經學是儒家一體兩翼的文化主張。說以儒術治國,是從思想文化角度立論;說以禮治國,是從制度規(guī)范角度立論,其實質為一。禮是“三綱五?!焙诵膬r值的集中體現,《禮記·曲禮上》這樣說: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禮治過程就是對民眾進行教化的過程,如“以冠、昏、喪、鄉(xiāng)射、朝聘、諸禮儀而言,可以分為家族禮儀、社會禮儀和政治禮儀三個層次,分別具有家族倫理、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禮教功能,對禮教觀念的確立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漢代開啟了古代中國禮治發(fā)展的新時期,出現過三次制禮高潮,分別為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章帝時期。由于各方面條件成熟,禮治在漢武帝時有了很大發(fā)展,出現了漢代禮治的第一個高潮。班固這樣描述這一盛況: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襢,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但武帝制禮大多都服務于個人喜好,因此比較重視郊祀、宗廟等祭祀鬼神禮儀。從元帝開始,出現了禮治的第二個高潮?!叭崛屎萌濉钡脑奂次缓?,全面尊儒,以著名儒生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等為相,他們事事循古、仿古,以為漢初以來的禮制不合古制,要求以周禮矯正之?!昂媒洉钡某傻劾^位后,大興禮儀,比如徙甘泉郊和汾陰祠于長安南、北;博士行大射禮;封孔子嫡裔孔吉為殷紹嘉侯;議立辟雍天子之學,等等。王莽篡政后,借助元帝以來的復古思潮,進一步托古改制,新朝禮制得到全面修改。章帝時期,出現了漢代禮治的第三個高潮,開始了制定系統(tǒng)禮儀的嘗試。章帝在“制禮”運動上表現出更加強烈的愿望。禮學家曹褒上疏“宜定文制,著成漢禮”,然而遭到眾大臣“擅制《漢禮》,破亂圣術”的指控,最終曹褒所制《漢禮》沒有逃脫夭折的命運,章帝時的“制禮”運動宣告失敗。但后世的“制禮”熱情并沒有因此而減弱,此后張奮、蔡邕、張衡、應劭、盧植等都曾提出過“制禮”的主張和建議。因此,可以說“制禮”已經成為漢儒的一個永恒追求。
盡管系統(tǒng)的禮儀制定沒有成功,但經過兩漢四百年的努力,到東漢末年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禮制體系。范曄評價兩漢禮制說:“大禮雖簡,鴻儀則容。天尊地卑,君莊臣恭。質文通變,哀敬交從。元序斯立,家邦乃隆”,充分肯定兩漢禮治的成果。漢代是周禮之后第一個興禮作樂的王朝,雖然存在著不夠完善、比較粗糙,甚至失禮之處,但制禮活動促進了禮儀的社會化,上自天子下至民間儒生都注重以禮樂教化民眾。
3.實施教化
在專制政府和儒生們的大力倡導下,漢代建立了一個包括學校、社會和家族教育在內的完整的教化網絡,從最高統(tǒng)治者到地方官員、民間儒士以不同身份,用不同方式大力推行道德教化,使“三綱五?!庇^念深入人心。
學校是進行核心價值教育的專門場所,歷來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古代的學校分官學和私學,而官學又分為中央的太學和郡國的地方學校。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和全國學校的典范,太學生認真研習儒家學說,通過考試可以按成績授予一定官職,從而把儒學推廣到全國各地,實現太學“教化之本原”的作用。趙翼說:
士之向學者必以京師為歸?!浟x之專門名家,惟太學為盛,故士無有不游太學者。及東漢中葉以后,學成而歸者各教授門徒,每一宿儒,門下著錄者至千百人,由是學遍天下。
東漢時郡國已普遍開設地方學校,除培養(yǎng)地方官吏之外,還承擔著教化民眾的特殊使命。有的地方官員直接從事推廣禮教、移風易俗的活動,如汝南太守寇恂,修鄉(xiāng)校,教生徒,聘能為《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桂陽太守衛(wèi)颯,“下車修庠序之教”。私學教育影響廣泛,稍具名望的儒生無不廣招生徒,以儒經教授弟子。他們精通儒家經典,嚴格遵循“三綱五?!币?guī)范,以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來影響社會風氣。名儒門下生徒常達數百上千人,多者近萬人,影響極大。范曄描述博士、大師弟子云集的盛況說:
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
社會教化是“三綱五常”大眾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和手段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官員推行的社會教化以及鄉(xiāng)里民間自發(fā)的道德教化?;实凼巧鐣淖罡呓y(tǒng)治者,他們常常親自講論儒家經典,宣傳“三綱五常”道德規(guī)范。光武帝在軍中猶“投戈講藝,息馬論道”,“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明帝“博貫六藝,不舍晝夜”,講論儒經,宣揚儒學成為一種盛大活動。天子親自講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習儒講經成為時尚。地方官員在處理政務的同時,亦肩負著教化民眾的使命,通過禮遇、舉薦和擢用儒生、修繕學校等措施來尊崇儒學,提倡學習儒經。如會稽太守張霸不僅將學行兼優(yōu)的儒生向朝廷舉薦,還將“其余有學行者”全部予以擢用,使當地形成習儒經、崇仁義的風氣,“郡中爭厲志節(jié),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境內教化大行。鄉(xiāng)里之間民眾自發(fā)的道德教化,是官方教化的重要補充。漢代時鄉(xiāng)里中的一些名流,特別是有名望的儒生,常常以儒家道德和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化鄉(xiāng)鄰,以使家鄉(xiāng)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例如,平原人王烈,不僅對父母極為孝敬,還出資修建學校,教授儒經,又散糧救荒,勸惡為善。在他的影響下,“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使家鄉(xiāng)境內“大化隆行”。
家庭家族教育也是“三綱五?!贝蟊娀姆绞街?。家族內的教化主要表現為長輩對后代以及同族兄弟姊妹之間的教化;具體內容為忠孝、仁愛、廉潔、節(jié)儉等倫理道德;其目的是造就仁人賢士,為家族贏得聲譽,防止出現叛臣逆子危及家族的地位乃至生存。東漢名將馬援教育“兄子”馬嚴和馬敦,要他們效法賢士,改變“輕薄子”的行為;著名女學者班昭作《女誡》七章,引述儒經詞句,闡發(fā)儒經含義,提出婦女必須遵循的七條道德規(guī)范,將“夫為婦綱”的道德準則具體化,用以教化“諸女”;名臣鄧禹以儒經“教學子孫”。
通過發(fā)展經學、推行禮制、實施教化等途徑,促進了“三綱五?!焙诵膬r值的大眾化,社會風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儒生們“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他們“所談者仁義,所傳者圣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叭V五?!背蔀樯鐣麟A層共同的文化認同,自覺遵守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就會受到人們的贊揚與肯定;違背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就會受到鄙視乃至懲罰。無論朝野上下、豪門寒庶,還是思想巨擘、鄉(xiāng)野村婦,都以通達“三綱五?!睘橹檫_理的標準,并世代相沿為習,使這一核心價值積淀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層,成為一種民族心理、民族習慣。
三、“三綱五?!贝蟊娀慕涷瀱⑹?/p>
“三綱五?!钡奶釤捙c傳播的過程,就是一個核心價值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過程。與諸子時期的儒學普及化和其他學派思想的傳播相比,“三綱五?!钡拇蟊娀w現出獨特品質,積累了豐富的大眾化經驗。
一是核心價值必須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是對特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這是核心價值取得大眾廣泛認同的基礎。核心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它是基于一定社會所崇尚和倡導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道德準則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缺乏生活基礎的“核心價值”,注定無法在大眾中推廣開來?!叭V五?!钡男纬膳c漢代社會結構的變遷及政治體制的建構相輔相成,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社會關系的調整變革和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形成。漢代正是大一統(tǒng)專制政體的形成時期,在家國同構的社會架構下,通過君權統(tǒng)領父權、父權統(tǒng)領族內成員,“以綱紀為化”,使整個國家社會秩序得以“張理”“整齊”,就可以實現“王道”政治??梢哉f,“三綱五常”正是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
二是核心價值必須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是社會各階層思想共識的高度概括。一般認為“三綱五?!笔菍儆谌寮业乃枷?,但實際上是董仲舒整合當時各家思想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各家各派的共識?!叭V五常”核心價值除整合了儒家和法家思想外,還涵蓋了墨家思想。墨子雖然反對儒家搞的那一套繁文縟禮,但并不反對君惠臣忠、父慈子孝等名分思想,反而運用他建構的“天志”理論體系對其進行論證。他說:“不仁不義,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斂天下之惡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反天之意也?!睆摹叭V五常”提出到最后定型再到大眾化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階層和以經師為首的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群體,是“三綱五?!钡膱远ㄐ欧钫吆凸拇嫡?。
三是核心價值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期積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v觀“三綱五常”的提煉和傳播歷史,從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和“仁義禮智信”思想,經歷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再到東漢馬融注《論語》明確提出“三綱五?!边@一概念,又經歷了兩三百年。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要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就必須具有普遍品格,就要在漫長生活中,經過反復爭鳴、辯難逐漸沉淀而成。就此而言,核心價值不是少數人“構建”出來的,而是絕大多數民眾“選擇”出來的。
四是核心價值大眾化必須得到統(tǒng)治者的大力支持與倡導。無論是穩(wěn)定繁榮的前期還是漸趨衰敗的后期,東漢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核心價值的教化。司馬光說,光武帝“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yǎng)黎民,興禮樂,宣教化,表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東漢諸帝還注重對皇室和貴族子弟的儒學教育,設侍講為皇帝或太子講誦儒經成為定制,后漢諸王“結發(fā)學問,修習禮樂”,諸侯王中好儒者為數不少。上層的重視,勢必帶動整個社會的習儒風氣,對“三綱五常”的大眾化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漢明帝時“自期門羽林之士,悉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弟入學”;漢和帝時,“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
五是核心價值的大眾化離不開選官制度的保障。在以官本位為特質的古代中國社會,選舉是推行核心價值的最有力杠桿。漢代對核心價值大眾化影響最大、最具特色的選舉方式,主要是察舉、征辟制度。正如徐天麟所說:“當世諸科,雖以賢良議政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斯以后世之所不能及?!睗h代以孝廉一科為盛,名公巨卿多出其中,對社會政治影響很大。在這一制度刺激下,讀書人競相講求孝行、廉潔,社會上逐步形成一種注重名節(jié)的風氣。與察舉自下而上不同,征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漢代辟士敬賢,蔚然成風。徐天麟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
公府有辟命,自西京則然矣。然東漢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卓茂習《詩》、《禮》為通儒,而辟丞相府史;蔡邕少博學好詞章,而辟司徒橋玄府;周舉博學洽聞,為儒者宗,而辟司徒李郃府。又有五府俱辟如黃瓊者,四府并命如陳紀者。往往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是以譽望日隆,名節(jié)日著,而一洗末世茍合輕就之風。
統(tǒng)治者以此廣開仕宦之路,對于核心價值的大眾化,振勵末俗,具有積極意義。博士弟子課試對于經學的勃興也有重要推動作用。博士弟子“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極大地刺激了全民研習經學的熱情。
六是核心價值大眾化應包含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三重含義??紤]到當時的文化傳播條件和教育普及水平,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草野,在“三綱五常”大眾化過程中都力求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所教授的內容、所采取的形式,力圖使最低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接受,力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力圖使每個人都能受到教育。在通俗化方面,進行禮儀訓練,使學生通過實際演習,深刻理解禮儀規(guī)范。如劉昆“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禮,縣宰輒率吏屬而觀之”。這種教化形式,使沒有什么文化水平的愚夫愚婦也能受到熏染。在生活化方面,官員和儒生們注重身體力行,以禮讓節(jié)儉感召民眾。如魏霸為巨鹿太守,“臨郡,終不遣吏歸鄉(xiāng)里,妻子不到官舍。常念兄嫂在家勤苦,己獨尊樂,故常服粗糲,不食魚肉之味。婦親蠶桑,子躬耕,與兄弟同苦樂,不得自異。鄉(xiāng)里慕其行,化之”。在普及化方面,注重對民眾的禮樂教化,力圖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受到教育。如,劉寬歷任三郡,“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百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zhí)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注釋
①《孟子·滕文公上》。②《荀子·王制》。③《荀子·致士》。④懷石:《三綱五常辨析》,《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⑤《韓非子·忠孝》。⑥《春秋繁露·基義》。⑦《大學》。⑧《孟子·告子上》。⑨《孟子·離婁上》。⑩《荀子·非十二子》?!稘h書·董仲舒?zhèn)鳌?。[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釋,中華書局,2004年,第71、84、67頁。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漱溟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8頁。賀麟:《五倫觀念的新檢討》,《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1頁。王鈞林:《關于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思考》,《齊魯學刊》2012年第5期?!妒酚洝ぬ饭孕颉贰!栋谆⑼x·五經》。《漢書·儒林傳》。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頁?!稘h書·韋賢傳》。王啟發(fā):《禮的屬性與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6期。《漢書·武帝紀》?!逗鬂h書·曹褒傳》?!逗鬂h書·禮儀志》。[清]趙翼:《陔余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第295—296頁。《后漢書·儒林傳》。《后漢書·樊準傳》。《后漢書·光武帝紀》。《后漢書·章帝紀》?!逗鬂h書·王烈傳》?!赌印ぬ熘鞠隆??!痘配洝ぞ硎??!逗鬂h書·班彪傳》?!短接[·卷九十一》。[宋]徐天麟:《東漢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91、404頁?!妒酚洝と辶至袀鳌贰!逗鬂h書·魏霸傳》?!逗鬂h書·劉寬傳》。
責任編輯: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