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霞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死板地向?qū)W生灌輸著課本上的知識。隨著新課程的逐步實施,這種單一的學習方法逐漸被教師們所摒棄。新課程倡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并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探索的機會,協(xié)助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做,不僅能夠讓我們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得到優(yōu)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的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情就會比較放松,注意力也比較集中,隨著教師的講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容易就被激發(fā)起來。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他們敢想敢說,樂于向教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與其他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時,學生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也能讓活動很順利地進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在嚴肅、苛刻的教學氛圍中,小學生害怕自己會犯錯,惹來教師的責備與批評,他們就盡量少說話,也不想?yún)⑴c到探究活動中。由于年齡較小,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直接,他們也比較敏感,教師的批評會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迅速降低。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教學氛圍中,小學生就有可能關閉自己的心門,不再參與教學活動,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多給予學生一些關愛,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愉悅的氛圍之中進行。
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教師切忌橫加指責,而應給予學生必需的提醒與幫助,讓學生能夠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務。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總是與問題緊密相連的。羅星凱博士曾經(jīng)說過:“探究性學習是種在好奇心驅(qū)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nèi)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庇纱丝梢姡瑔栴}對于學生的探究具有導向的意義,能夠給學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探究過程中。
如學習“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這一課時,筆者先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只小豬很喜歡吃豬媽媽做的餅。一天,豬媽媽給三只小豬做了三張一模一樣的餅。豬媽媽把第一張餅平均分成了4塊,給了老大1塊。老二不要,他說:“這個餅太小了,不夠我吃的呢。我要吃兩塊?!庇谑?,豬媽媽把第二張餅分成了8塊,給了老二兩塊。貪婪的老三跟媽媽撒嬌:“媽媽,我要吃3塊。”豬媽媽就把第三張餅分成12塊,給了老三3塊。故事講完后,筆者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小豬吃的最多嗎?為什么?”然后作者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計算,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新知識的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在情境中蘊含的問題,教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小學生的愛好,增加一點趣味性和啟發(fā)性,不能直接將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問題有一個深入的思考。
三、數(shù)學教學生活化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產(chǎn)生的學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shù)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從生活中找到與教學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場景中進行探索,獨立解決問題。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感覺很親切,解決問題的欲望就會油然而生,進而迅速地進入知識學習之中。
如學習“千克和克”時,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方便面的包裝袋,找到包裝袋上標示的重量。經(jīng)過自己的探索,學生知道了方便面包裝袋上的總量120克是包括117克的面餅和3克的包裝袋,配料的重量是30克。不同牌子的方便面重量是不一樣的。圍繞方便面重量的問題,學生展開了探究,他們的興趣高漲,有著極大的積極性,教學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讓學生動手探究
對于小學生來說,動手操作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因為動手的過程是學生調(diào)動手、眼、腦等多個感官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學生只有經(jīng)過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加深理解,對于自己探索所得到的知識才會記憶得更加牢固,對數(shù)學知識的獲得和推理才能更加嚴密。在華盛頓圖書館里有這樣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因為操作是思維的起始,它能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讓枯燥的數(shù)學原理變成有趣的思維游戲。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形成正確的心理活動,知識內(nèi)化的目的就能夠順利達成。
五、合作學習活躍探究思維
小組合作學習是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組織形式,有利于數(shù)學課題研究的開展和發(fā)揮每個小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使他們共同努力、尋找答案、完成探究課題的過程。在討論中,學會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大家集思廣益,擴大了信息量和知識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思維。而且豐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很多方面需要合作,如在數(shù)學實踐中的測量,學具的操作,數(shù)學實驗的完成,探討規(guī)律和設計方案等。在合作中,學生相互交流,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同時,也虛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齊心協(xié)力、共同創(chuàng)造,感受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精神,為將來走向充滿競爭和合作的社會打好基礎。因此,合作既是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習的目的。
六、科學評價激發(fā)探究熱情
當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收獲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探究精神,鼓勵他們的探究行為,為學生指引日后學習的方向,讓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師科學的評價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并逐漸養(yǎng)成習慣。評價的主要形式可以是學生自評,也可以是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法使運用較廣泛的評價方法。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適當點撥、啟迪,調(diào)控評價過程,給學生以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總之,現(xiàn)代教育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聯(lián)系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校的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取知識。
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在新課程實施中農(nóng)村師生教學活動方式轉(zhuǎn)變探究(課題批號:BY[2012]G134)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