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嬌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22)
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
——簡評雙鋼琴曲《猜調》
黎 嬌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22)
雙鋼琴演奏,是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通常由兩位鋼琴家在兩架鋼琴上通過天衣無縫的默契合作完成表演,詮釋音樂的內涵和音樂形象的塑造。
雙鋼琴的演奏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最早出現(xiàn)的雙鋼琴作品是基納斯?法內比的《為兩架維爾基琴而作》,從十八世紀開始,西方作曲家就比較規(guī)范地創(chuàng)作雙鋼琴作品。
20世紀前后,雙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逐漸出現(xiàn)在我國的文藝舞臺上。它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演奏形式,多層次的豐滿音響效果,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青睞與歡迎。但郁于某些原因,對于它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與獨奏、四手聯(lián)彈相比,相對處于一種滯后狀態(tài)。最近由武漢音樂學院張友瑜、趙曦、張璟等專家學者選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我國第一部《中國雙鋼琴作品選》,集中收錄了我國鋼琴作曲家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雙鋼琴作品,它的問世,填補了這一領域內的空白,必將對我國的雙鋼琴創(chuàng)作與演出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其中,由歐陽文思先生根據(jù)王建軍教授《云南民歌五首》之三改編的雙鋼琴曲《猜調》,就是其中的一首上乘之作。
《猜調》是一首單主題性質的變奏曲,基本結構圖示如下:
兩架鋼琴相隔八度演奏大小二度音程,尖銳的不協(xié)和音響,一前一后(相隔一拍)的模仿呼應,配合均衡快速的十六分節(jié)奏,使人聯(lián)想起西南山區(qū)鬧鬧嚷嚷的農(nóng)村集市中,活潑歡快的姑娘們互相嬉笑、招呼應答的場景,揭示了作品的基本性格和氣質。
主題呈示(6—16)
由第一鋼琴相隔八度雙手演奏,旋律沒加任何裝飾音,直白單純地將主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曲中連音與跳音的有機運用,加上第二鋼琴在中低音區(qū)用富于動力的節(jié)奏進行伴奏,使主題原本就具有的跳躍活潑特色更臻極致。
變奏A1(18-24)由第二鋼琴降低八度演奏。與主題相比,有一定的變化,一是將前面的跳音改為半跳音,二是將主題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現(xiàn),與主題呈示時相比,憑添了幾分沉穩(wěn),展示了主題性格的另一個側面。
變奏A2(27-35)轉入第一鋼琴。由前調的1=G(D徵)提高三度轉入1=bB(F徵),調號的轉換使音響產(chǎn)生新意。曲中各種倚音的使用使旋律多了幾分俏皮。左手單跳音級進下行,與右手旋律走向形成一定對比,第二鋼琴用節(jié)奏進行伴奏,烘托、交織著推動音樂的展開。
變奏A3(36-51)是全曲的高潮。
為此,作曲家調動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濃墨重彩,予以表現(xiàn)。A3在前面A2的基礎上再次提高四度,由1=bB(F徵)轉入1=bE(bB徵),變奏A3第一鋼琴在高音區(qū)配合強記號出現(xiàn),剛勁、明亮,展示彩云之南姑娘們爽朗、堅韌性格的一面,它與右手第二聲部流動均衡的十六分節(jié)奏形成一定的動靜對比,左手則在中低音區(qū)用恰級下行的旋律予以配合,這樣,第一鋼琴在主題突出,相互之間又有對比中進行,使樂曲顯得生意盎然。
第二鋼琴在演奏A3時,右手運用多種節(jié)奏,在旋律中揉進倚音、半跳音及大小二度音程,左手則用加跳音記號的分解和弦配合,使樂曲顯得流暢而富于生氣。而當兩架鋼琴同時演奏時,多聲部形成的調式疊置,織體的變幻莫測,節(jié)奏上的疏密相間、復調與和聲手法的交錯運用,使樂曲充滿奇異而詭麗的音響,充滿動人的力量,充分彰顯了雙鋼琴演奏的獨特魅力。每當我和我的同窗郝敏彤女士合作演奏到此時,無不為樂曲所揭示的豐富而復雜的感情而激動不已。
變奏A4(55-69)是樂曲高潮的繼續(xù),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在演奏內容上進行了略有變化的互換,音區(qū)的跳動與擴展使A4較之于A3略有變化。
變奏A5(77-85)是主題的完全重復,調回歸到篇首的D徵(1=G),A5具有首尾相連,統(tǒng)一全曲的意義。樂曲的尾聲處理得非常精彩。
第一鋼琴右手引用主題的第一樂句,和篇首出現(xiàn)的二度音程平行進行,一鋼左手則用跳音的方式逐級下行,而第二鋼琴則以分解和弦向上進行,三條走向不同、節(jié)奏不同、性格不同的旋律結合在一起時,樂曲顯得無比生動有趣。最后在四個八度的刮奏后結束在主和弦上,穩(wěn)重而完美。
“猜調”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鄉(xiāng)情民韻浸漫全曲。首先,主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它源自云南一首同名民歌“猜調”,在當?shù)乜芍^家喻戶曉。最初它是一首兒童猜謎歌,通過一問一答,表達了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問答之間,連接緊湊速度較快,氣氛熱烈。后來逐漸發(fā)展到男女青年們在談情說愛的過程中,用“猜調”的曲調慎進自己所需知道對方有關情況的歌詞,在雙方的對答中,互相加深了解,促進友誼,可以說它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因此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民歌“猜調”的旋律發(fā)展手法類式于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魚咬尾”,即前樂句的末尾音是下一句的開頭音(如我國著名的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即如此),旋律緊湊而連貫,便于記憶,適合廣大群眾的欣賞習慣。
變奏曲主題的選擇是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主題選擇得好,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在我國鋼琴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中,主題的選擇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作曲家自己創(chuàng)作主題作為種子,進行各種變奏,“第二種情況是作曲家選用一首有影響的民歌或影視作品中的插曲進行各種變奏”,目前在已知的鋼琴作品中“后種情況占絕大多數(shù)”。雙鋼琴曲“猜調”選用這首有廣泛影響的民歌作為種子進行各種變奏,拉近了作品與聽眾的距離,為作品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民族調式和聲的運用上,作曲家匠心獨到,手法嫻熟。全曲均為徵調式,清樂音階。徵調式所特有的民族風韻浸潤全篇。民族和聲中省略三音結構和弦,附加音結構和弦,替代音結構和弦運用得恰到好處,大二度、小二度音程的上下碰撞與大小和弦的交替運用對于渲染作品的民族風格,塑造彩云之南姑娘們的形象,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雙鋼琴曲“猜調”是一首創(chuàng)作手法簡潔精煉、高潮集中突出、民族風格濃郁的好作品,特別是作曲家將調式轉換形成結構作品張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發(fā)揮到了極致,取得極佳的效果,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獲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首肯和贊嘆。
[1]楊帆.楊耀華.簡論我國鋼琴作品中的變奏曲式,湖南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6).
[2]李吉提.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3]謝功成.曲式學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