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為白銀質(zhì)地,整體造型仿照游牧民族儲水用的皮囊制作,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縫。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這是唐代詩人張說描寫唐玄宗生日宴會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一匹馬口銜酒杯,踏著音樂跳舞的場景。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為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在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的一次考古發(fā)掘中,這個傳說得到了證實,證據(jù)就是當時出土的“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銀壺為扁圓形,通體由白銀焊接而成,造型精美,外形好似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式水壺,壺蓋被一條金銀相交的麥穗狀鏈子和壺柄相連。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壺身中心的“舞馬銜杯”圖樣——一匹形體健碩的駿馬,兩根絲帶飄然于頸后,前腿站立,后腿彎曲下蹲,嘴里還銜著一只酒杯,姿態(tài)瀟灑,栩栩如生。
舞馬,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馴馬戲,馬經(jīng)過訓練后,可以隨著音律翩翩起舞,表演各種動作。唐朝時,由于國力強大,舞馬也達到了巔峰,無論是舞馬的技藝還是規(guī)模都令人驚嘆。唐中宗時吐蕃使者來到長安,看到舞馬后大驚失色,感嘆吐蕃的馴馬之術(shù)遠遜于大唐。
更為有名的是唐玄宗,他曾在皇宮中馴養(yǎng)了400多匹舞馬,把它們分為左右兩部,還給每匹馬都取了名字,親自訓練它們。每年農(nóng)歷八月初五,唐玄宗生日時,這些舞馬都會穿上錦繡華服,系著珠玉金鈴,作為“舞者”出現(xiàn)在興慶宮中,為皇帝慶生。當樂手們吹奏起“傾杯樂”的曲子時,舞馬們便隨著音樂節(jié)拍起舞,時而回旋轉(zhuǎn)身,時而臥下又奮起,身姿靈動。隨著音樂的進行,舞馬還會躍上三層高的板床,在上面揚蹄旋轉(zhuǎn),將整個宴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正是在那一刻,奉命制作銀壺的工匠看到舞馬英姿勃發(fā),便將舞馬的身姿鐫刻到了銀壺上。
然而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后,唐朝盛極而衰,唐玄宗西逃巴蜀,將這些舞馬遺留在皇宮內(nèi),最后被安祿山所得。安祿山曾觀看過舞馬表演,因此欣喜非常,將其運回了范陽,在宴會時作表演用。安祿山死后,這些舞馬幾經(jīng)輾轉(zhuǎn),落到了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手中,但這個行伍出身的粗人,根本不懂舞馬的神奇,只當作尋常的軍馬一樣飼養(yǎng)。一次軍中宴會時,這些舞馬聽到音樂,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結(jié)果被田承嗣看到,卻以為這些馬發(fā)了瘋,便下令將它們?nèi)勘薮蛑滤馈?/p>
此后,舞馬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卻幸運存留了下來,給后人們再現(xiàn)了1000多年前大唐盛世的奇幻場景,同時它本身也成為國寶級珍貴文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