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詩俊,陳肇平,李清水,袁國奇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陳星海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中山 528415)
頸椎病是人群中的高發(fā)常見病,常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間盤突出壓迫了頸髓硬膜囊、神經根或骨質增生引起了椎動脈孔狹窄,造成頸椎病在臨床上出現各種表現[1]。隨著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的應用,可大幅度提高對頸椎病病因的診斷正確率。鑒于目前利用64排螺旋CT來診斷頸椎病的文獻甚少,筆者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間臨床診斷為頸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齡48歲。臨床體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上肢麻痹、上臂不能抬高、乏力、頸部疼痛、頭昏等。依臨床表現可分為神經根型35例,脊髓型15例,椎動脈型9例。隨著年齡的增長,上述臨床表現有加重趨勢。對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灶形態(tài)學改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
1.2 檢查方法:59例患者進行了CT平掃,其中9例加做頸動脈CTA。采用PHILIPS Brillince 64排掃描儀,EBW4.5工作站。平掃掃描范圍,頸 1~7,掃描參數:100 kV,350 mAs,FOV200,采集層厚2.5 mm,重建層厚0.5 mm。頸動脈CTA,掃描參數:120 kV,250 mAs,采集層厚 0.9 mm,重建層厚0.46 mm。自肘前靜脈經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 mg I/ml),流率為5 ml/s,造影劑用量60~80 ml,鹽水40 ml。掃描采用主動脈弓下緣水平處動脈濃度自動觸發(fā)掃描方法(local點)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下緣至顱底。掃描結束后所有圖像自動傳至EBW4.5工作站。
結果表明,本組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經統(tǒng)計分析表明,本組59例患者中,神經根型患者35例,占總數的59.4%(見圖1~2),是由于頸椎鉤突關節(jié)骨質增生引起椎間孔狹窄并壓迫了頸神經;脊髓型患者15例,占總數的25.4%(見圖3),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合并椎間盤突出壓迫了硬膜囊;椎動脈型患者5例,占總數的8.4%(見圖4),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合并頸椎橫突孔狹窄造成椎動脈受壓;混合型患者4例,占總數的6.8%,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并椎間盤突出、并同時合并頸椎橫突孔狹窄。結果也表明,患者病灶形態(tài)與臨床表現相一致。
圖1 頸椎二維重建像(3個軸位像一體)
圖2 三維骨重建像
圖3 二維重建像(3個軸位像一體)
3.1 頸椎病初始病因的討論:臨床上認為,頸椎間盤病變是頸椎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原因,是基于椎間盤的病變致使脊柱穩(wěn)定性下降,進而引起椎體及小關節(jié)骨質增生、鈣化,最后引起脊髓、神經、血管受刺激出現臨床上諸多表現[2]。本研究觀點認為,頸椎骨質增生是造成頸椎病的基礎原因。因為本組病例中有59.4%的患者頸椎病是由于鉤椎關節(jié)或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造成椎間孔狹窄壓迫了頸神經,而并非由頸椎間盤病變引起。其他頸椎病如脊髓型和椎動脈型患者也均是基于在頸椎骨質增生的基礎上發(fā)生的。類似的觀點文獻亦有報道[3]。研究中筆者也發(fā)現,在頸椎病患者中,骨質增生是基礎,往往多種病因并存,如多處部位發(fā)生骨質增生,多個椎間盤出現突出或膨出,造成頸椎病臨床表現的多樣性,為此,筆者認為,臨床上頸椎病分型還應該分出混合型較為客觀,因為有其解剖學基礎,這可為臨床病因治療提供依據。通過分析臨床表現與病變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改變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改變不完全一致,這是由于影像學尚未發(fā)現真正的病因所在,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去發(fā)現病因,而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的后處理重建功在這方面具有優(yōu)勢。
3.2 64排螺旋CT重建功能的理論基礎:傳統(tǒng)的頸椎間盤掃描方式多是參考腰椎間盤的掃描方式。試圖將中心層面對準椎間盤間隙中心平面,與之平行,這樣的掃描方式能夠完全顯示椎間盤形態(tài)[4]。復習文獻可知,64排螺旋CT掃描一周可獲取64層圖像,是使各向同性掃描成為現實,各向同性掃描是指一個像素X軸、Y軸、Z軸的長度相等,形成正面體。各向同性掃描后獲得的后處理圖像無論冠狀、矢狀還是斜位圖像,空間分辨率都等同于原始的軸位圖像[5]?;谏鲜鲇^點,我們在對頸椎間盤的掃描過程中沒有完全參照頸椎間盤平面去進行掃描,僅通過螺旋容積掃描、重建后同樣得到了如同軸位一樣的清楚圖像,與文獻結果一致。
3.3 64排螺旋CT工作站后處理重建功能的優(yōu)勢:64排螺旋CT掃描速度快、掃描范圍大。在頸部掃描中,患者無需特殊體位,患者僅仰臥在掃描床上,利用冠狀位和矢狀位兩個定位像,利用鼠標簡單拖拉,即可完成全頸部的快速掃描。這對于那些椎間盤顯示不清的老年患者、肥胖患者、骨質疏松或頸部畸形患者非常適宜。由于掃描范圍大,在發(fā)現頸椎病變的同時,頸部其他器官,如喉、甲狀腺、淋巴結、等病變亦可被同時發(fā)現,為臨床提供了更多的診斷信息,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筆者認為,64排螺旋CT對頸部螺旋容積掃描是一種方便、簡捷、實用的方法。64排螺旋CT工作站功能強大,智能化高。區(qū)別一般的螺旋CT,其原始圖像可直接自動送往工作站,醫(yī)生通過簡單的Window界面操作,即可完成傳統(tǒng)螺旋CT多種二維和三維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蓋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省去了過去需要輸入多組數據,預設閾值等繁瑣步驟,重建出來的圖像猶如重建MR圖像,而這些重建像僅僅是在簡單地利用鼠標指指點點、拖拉情況下完成的。例如,二維重建像在一個屏幕上同時顯示三個不同軸位的斷面像,通過拖拉可連續(xù)改變層面、角度和組織密度,能整體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形態(tài)、大小、突出方向及受壓結構,這對影像醫(yī)師和臨床醫(yī)師來說一目了然,把復雜的想象變得簡單;通過利用三維重建和“切割”、“旋轉”技術,可使椎間孔在不受其他結構遮擋情況下,呈現出來雙側椎間孔的整體形態(tài)[6]。筆者認為,三維重建像是顯示椎間孔是否狹窄最可靠的方法,因為利用任何其他斷面像,由于受到掃描平面或角度等原因影響,對椎間孔的顯示存著片面性;又如頸血管重建中的去骨軟件,可以在血管造影重建完成后,簡單地通過點擊去骨標示,就能很輕松地去除頸椎骨,完好直觀地顯示出雙側椎動脈,這對于以往要先通過觀察軸位像的頸椎橫突孔形態(tài),再間接推斷出椎動脈是否受壓來講,這一功能就顯示出無比的優(yōu)越性。
總之,通過本組資料研究,筆者認為,頸椎骨質增生是造成頸椎病的初始原因,患者病灶形態(tài)與臨床表現相一致。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處理的強大功能,可清楚顯示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及椎動脈狹窄等諸多解剖學信息,這對于頸椎病的病因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1]沈 東.螺旋CT三維重建在頸椎病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像,2008,46(6):130.
[2]潘 鋒,鄭曉鳳.螺旋CT平掃在頸椎間盤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30):4170.
[3]李 立,彭 濤,朱 丹.多層螺旋CT顯示退行性頸椎間孔狹窄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8,19(1):825.
[4]白銳鋼,王海軍,王澤鋒.64排螺旋CT椎間盤改良掃描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26):143.
[5]姜 飚,許爾峗,楊永平,等.64排螺旋CT對腰椎間盤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1,8(1):50.
[6]邊宏宇,張毅軍,程 堯.CT三維重建與軸位平掃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的對比研究[J].人民軍醫(yī),2011,54(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