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瀟杰
摘要: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通過對《圣經(jīng)》的批判劃分開哲學與神學的地位,并為普通大眾信仰真正的宗教以獲得拯救指明了道路。對于斯賓諾莎的宗教觀,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而斯賓諾莎的宗教觀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在《倫理學》與《神學政治論》中有著明顯差異。本文將通過分析《神學政治論》中斯賓諾莎對宗教的論述來進一步探究宗教與哲學的關系,澄清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的宗教觀,以此來更好的理解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
關鍵詞: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道德;宗教;哲學
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對《圣經(jīng)》進行了重新的解讀,同時對啟示宗教的教義進行了批駁。在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下,神學與哲學劃開了界限,思想自由獲得了空間。學術界對斯賓諾莎的宗教觀一直持有爭議,洪漢鼎先生曾在《斯賓諾莎哲學研究》中寫道:“盡管他蠻有信心地認為他的學說并不消滅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提唯一正確的論證,但他所謂的宗教與普通所理解的宗教根本不同,它不是迷信,而是智慧,是一種人性生活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即知識與道德實踐的最高統(tǒng)一,他可以說是一位真正偉大的哲學家。本文將通過分析《神學政治論》中斯賓諾莎對啟示宗教的批判以及對神學與哲學的劃分來對其進行探究。
一、與啟示宗教的區(qū)別
《圣經(jīng)》是啟示宗教權(quán)威的唯一根據(jù),因此,實現(xiàn)對啟示宗教批判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構(gòu)傳統(tǒng)基督教神學對《圣經(jīng)》的曲解與誤讀,重新解讀《圣經(jīng)》,并以此來發(fā)現(xiàn)宗教與信仰的真正內(nèi)涵與目的。
斯賓諾莎通過對《圣經(jīng)》中關鍵用詞的考查,糾正了關于神、啟示、先知、選民、神律等宗教術語的誤解,戳穿了神學家與牧師的荒誕不經(jīng),并對傳統(tǒng)基督教神學發(fā)起了挑戰(zhàn)。其否定了神職人員以及教會的地位與作用,將宗教自由的權(quán)力歸還給了個人。斯賓諾莎認為真正的神是自然,是最高善,而不是啟示宗教中所刻畫出的人格神。斯賓諾莎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神的律法,是通往最高善的道路,而不是上帝與西伯來人所立的約。通過運用理性獲得自然知識,也就是關于神的真正知識,從而認識到最高的善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踐行善,才能獲得自由與幸福。只有認識到神的善而愛神的人才是真正遵循神律的人。對于“奇跡”,斯賓諾莎認為應與啟示、預言相區(qū)分,因為后者完全超出了人的理解力,是神學問題,但奇跡并不違反自然秩序,相反,奇跡都是自然事物。因為不論怎樣,《圣經(jīng)》中所記載的奇跡都不可能憑空發(fā)生,皆需要原因和環(huán)境條件。并且,奇跡并不是使人得救所必須的教導,而只是表明先知也與我們一樣,擁有這些自然事物。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判斷這些奇跡,只要其可以讓人更好的敬拜神和宗教,輔助人向善,那么奇跡就有了價值。
二、與哲學的劃分
斯賓諾莎通過重新解讀《圣經(jīng)》批判了傳統(tǒng)基督教神學的神學教義,將宗教與迷信區(qū)別開來。宗教不再局限于對《圣經(jīng)》文字含義的解釋,不再需要抬高啟示、預言、奇跡以及宗教儀式的地位,也不再需要選民與非選民的劃分,甚至先知也不再擁有神秘性。同時,斯賓諾莎指出,宗教與哲學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哲學不是神學的婢女,神學也不是哲學的附庸,二者互不干涉。
從宗教與哲學的基礎來看,二者是不同的。哲學的基礎是自然,而神學的基礎是《圣經(jīng)》的歷史與語言。并且,哲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與智慧,而宗教的目的是服從?!妒ソ?jīng)》并不教導哲學知識,只是教導宗教義務,它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適應大眾的領會能力和成見的?!妒ソ?jīng)》所教導人們通過服從神,愛身邊的人來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哲學所教導的是追求真理,通過理性把握自然知識從而實現(xiàn)愛神,以此來獲得幸福。《圣經(jīng)》不教導真理,如果真理導致人頑固,那也是對神的不虔敬;如果謬誤可以讓人服從,那便是對神虔敬。在斯賓諾莎看來,宗教的意義不在于教導的表面內(nèi)容,而在于人們信仰宗教后的道德實踐。只要人們認識到神是最高的善,對神虔敬,服從神,信仰神,愛自己周圍的人,那么宗教的目的就達到了,人也能因此得救,成為有德性的人。而哲學的目的是真理,也就是對神的正確認識,只有擁有真理才能幸福。雖然神學與哲學有所區(qū)別,二者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卻有著相同的道德指向。神學的規(guī)則或者它關于生活的教導的意圖與目的,是與理性相一致的。因此,在斯賓諾莎那里,宗教是一種道德宗教,通過讓人服從神而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宗教雖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得救,卻能教人為善,通過使人服從神而得到安慰。
三、道德宗教
《圣經(jīng)》是宗教教導大眾的根據(jù),而斯賓諾莎對《圣經(jīng)》的重新解釋則展現(xiàn)出了道德宗教的面貌。與傳統(tǒng)啟示宗教不同,斯賓諾莎的宗教不再籠罩著神秘主義的“光環(huán)”,而成為每個人都可以領會到的簡單原則。宗教的特殊作用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后,雖然斯賓諾莎的宗教與傳統(tǒng)啟示宗教相區(qū)別,但它也不是哲學。《圣經(jīng)》不教導自然知識,雖然其不排斥理性,但卻不是理性的產(chǎn)物,也不能用理性來解釋。《圣經(jīng)》只是教導人們服從上帝的律令,成為有德性的人,卻不能讓人獲得關于上帝的真正的知識。服從不能產(chǎn)生自由,因此,人雖然通過宗教獲得了德性,但卻不是真正的德性與幸福,因為人永遠無法通過宗教獲得自由。而哲學是通往自由與幸福的唯一道路。 在《神學政治論》中,斯賓諾莎的宗教并沒有完全拋棄啟示,而是不再關注啟示的內(nèi)容,轉(zhuǎn)而將重點放在其道德確定性上。自然知識的確定性要大于啟示,宗教所擁有的只有道德的確定性。雖然哲學教導自然知識,宗教用啟示實現(xiàn)教化,二者內(nèi)容不同,但是在道德實踐方面,哲學與宗教又有著同樣的目的。
在《神學政治論》中,斯賓諾莎通過重新解讀《圣經(jīng)》而描繪出了一種道德宗教,其既與傳統(tǒng)啟示宗教相區(qū)別,又不是哲學。這種宗教擺脫了迷信,與理性關系融洽,承認自然規(guī)律,教導大眾向善,雖然不能像哲學那樣使人獲得關于上帝的真知與幸福,卻也能給多數(shù)人帶來安慰,讓其通過服從上帝,對上帝虔敬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參考文獻]
[1]Spinoza: Theological-Political Treatise, translated by Michael Silverthorne and Jonathan Isra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溫習增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 哲學與發(fā)展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