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烽
亨德爾或許是巴洛克音樂時期名氣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無論他在世或是過世。比起同一年出生的巴赫,亨德爾無疑是“幸運”的。這位德國出生的天才,在意大利接受了主要的音樂訓練,而一生最主要的職業(yè)生涯卻在英國度過。亨德爾的音樂風格是偏向意大利的,時至今日,可能一部分聽眾認為他的作品比起巴赫來不夠有深度,仿佛要創(chuàng)作偉大深刻作品的人就應該有像巴赫那樣的生涯經歷。但細細咀嚼,不難發(fā)現亨德爾的偉大之處。
大協(xié)奏曲是巴洛克時期最常見的一種音樂形式,是后世協(xié)奏曲的雛形。通過樂器組之間不同的“交替交流”,互為伴奏互為主奏。而亨德爾是大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者中的佼佼者,其作品無論是旋律上的可聽性,還是結構的規(guī)整,以及其中表現出的高貴品位,都非常出色。本期選片當中,就特意挑選了亨德爾幾首最著名的大協(xié)奏曲以及著名清唱劇《亞歷山大的歡宴》的選段。三首大協(xié)奏曲皆來自作品第六號,分別是第八、第十及第十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用小調寫成。
三首大協(xié)奏曲的格局與篇幅都差不多,開頭相對沉重與嚴肅的序奏后,稍作停頓,便是極有格調的賦格段落,而第八號大協(xié)奏曲更是開篇便是賦格。樂器組(主要是弦樂組)之間的對話營造出一種巴洛克音樂獨有的氛圍,這種氛圍在后世的音樂中難再尋覓。這氛圍當中的音樂,表面上聽起來是嚴肅的,但其實能品出其靈活與激情的一面。
那個時候的大協(xié)奏曲,有別于后世的作品,很多時候并不是為了某些特殊的委托以及事件而創(chuàng)作,所以并沒有許多音樂之外的東西可以協(xié)助解讀。唯一直接面對的,就是音樂本身。大協(xié)奏曲基本都以快板的賦格段落作為結尾,人們可以欣賞到一種音樂上的工整精致之美。賦格的“激烈”交替體現出一種音樂作品本身的高貴與冷艷。這種“高冷”的感官印象,或許正是我喜歡亨德爾的原因,它們很多時候并不如其他的巴洛克音樂來得“親切”“怡人”,但這種哪怕憂傷都是高貴的格調,卻讓人欲罷不能。這三部大協(xié)奏曲的結尾總是恰到好處,沒有一種明顯的結尾體提示,在演奏當中,不知不覺落下了尾音。雖然從聽覺上來說,作品仿佛都是在一種格式下進行,但是每首大協(xié)奏曲都有一個同樣的精神與品位,這種“精神與品位”仿佛是古典音樂最想要表達的初衷。
清唱劇《亞歷山大的歡宴》全長一個多小時,這里節(jié)選出了一個經常演奏的樂隊版本,全長不過十來分鐘。這個選曲由快板—廣板—快板—急板組成,一開篇便是大家熟悉的巴洛克音樂語言,一種宴會的感覺油然而生。這部亨德爾的中期作品有著一貫的精致風格,如果是習慣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語言的人,可能覺得這些小品略顯單調,但它們有時聽起來仿佛就像吃慣了大魚大肉之后來的一碗清湯或者粥品,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羽管鍵琴、琉特琴等巴洛克樂器和弦樂組的配搭為這種感覺潤色不少。這是一張內容非常充實的唱片,可以從中領略到亨德爾在大協(xié)奏曲領域的全面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