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筆者自帶高年級以來,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很淡薄,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筆者平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個人競爭、預習等各種方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擬從預習這一方面談談對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師習慣了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文的起點看做是零,不管課前是否有預習,反正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來進行。這樣就忽視了預習在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預習是學生接觸文本的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記載學生對本文最初的思考,承載著學生的思維軌跡。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年級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上,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就會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相應的提高。
一、制定預習計劃,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
因為教師的忽視,學生對預習也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據調查,如果語文教師不布置預習,即使接下來的一天要上新課了,絕大部分學生也不會主動去預習的,少部分預習了的,也只停留在把課文看一遍,看看生字詞,為自然段標標序號而已,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時,語文教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就顯得很重要。開學之初,筆者就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的目錄,依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全部課文制定一個預習計劃,把預習真正落實到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來。預習計劃包括預習時間、預習內容、預習方式和預習方法等內容。預習時間一般界定在新課內容已經授完的當晚。預習內容一般是目錄上接下來的課文,如有變動,教師要提前通知。預習方式指從哪幾個方面對一篇課文進行預習,包括字詞、中心思想以及難以理解的句段,并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等。預習方法要求要讀、查、思,對課文內容要多讀幾遍,對一些不理解的內容要善于運用工具書進行查找對證,要善于思考,多提幾個為什么。
制定好的計劃統(tǒng)一貼在課本的目錄前或者預習本前,這樣能夠起到時時提醒學生預習的作用。在預習計劃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增強,自然也就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了。
二、明確預習方向,落實預習內容
高年級學生對從哪些方面進行預習,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加之惰性使然,即使要他們預習了,也是模糊不清,浮于表面。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把預習的方向明確了,扎扎實實地布置要預習任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
1.充分利用課本練習提示,抓住預習重難點
有的課文在導讀部分或者在課后習題中設計有提示,這些提示基本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的。因此,它對于引導學生預習有較強的點撥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課本資源,指導學生按照這些提示與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2.明確預習基本步驟,使預習條理清楚
筆者給學生明確的預習步驟,避免預習流于空乏。
(1)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2)劃分層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利用格式,簡單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格式為:本文通過記敘(講述、說明)了(),表現(xiàn)了(人物、事物、事件)的(),表達了作者的()。
(4)欣賞文中的句子或者段落或者人物等,并說出欣賞的原因。
(5)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緊扣課文內容提出至少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最好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自我解決問題。
3.分清文體,明確預習的側重點
不同的文體,在預習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寫人的記敘文,重點在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要關注與人物有關的事件和描寫;如寫事的記敘文,要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注意寫作的順序,事件的意義等;狀物的文章,就要重點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的;寫場面的,就要把握正面、側面描寫的妙處;詩歌,重在抓住詩歌的節(jié)奏情感;想象類文章,可以探討為什么這樣想象等??傊?,在預習之初,教師如果就文體上給予學生提醒,學生的預習就會有的放矢。
三、授以預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要做好三點:多讀、多查、多思。
1.多讀多背
高年級的學生在朗讀上不再局限在讀通讀順了,應該讀懂讀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有先多讀,才能為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打好基礎。筆者要求,對一篇課文的預習,至少得讀三遍:一遍讀通,解決新字詞障礙;二遍讀順,解決句讀停頓準確;三遍讀懂,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再讀、讀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要求背誦的段落,能夠提前熟背;對于不做要求背誦的內容,要求能夠把內容復述出來。
2.多查多問
字詞、專業(yè)術語不理解,查字典;句子不理解,查參考資料;作者、所敘事件、歷史不明了,查相關資料??梢缘綀D書室查閱,可以上網搜索,可以詢問家長老師。只有養(yǎng)成了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增強了。
3.多疑多思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動力。要讓學生思,必先教學生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疑問,學生才會有思考。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指出問題與問題答案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同時,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抓住題目與課文內容進行思考;要讓學生具有語文的敏感性,能根據課文提示或者課文內容,準確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思考;要根據不同的問題,抓住人物、事物或事件進行思考。這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把課文內容與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四、注意幾個度,把好預習關
1.方式方法多樣,避免枯燥
單一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喪失預習的興趣,不能起到真正的預習效果;同時,也會使學生采取應付式的態(tài)度。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是一句空話。在預習中,除了讀、背、寫最基本的方法外,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到圖書館、上網等查閱資料,制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手工。除了個人獨立預習之外,還可以根據高年級學生能合作、愛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預習,增加競爭的內容。學生通力合作,可以共同解決一項較為復雜的任務,在培養(yǎng)自主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預習內容適量,避免流于形式
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和預習時間,預習的內容要適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他們會產生敷衍心理;過少,則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對過多的預習內容,可以采用分時間段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分工完成;對過少的內容,可以在語文的綜合運用性上多點要求。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控制好尺度。
4.教師勤查多促,保證實效
學生畢竟還是學生,他們的自制力還是有限的,不能過于相信學生的自覺性??傆袀€別學生沒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課前不預習,臨近上課時,隨便詢問其他同學,上課時敷衍了事。對預習的檢查,方式可多種多樣,主要有:查看學生的預習筆記,課堂對基本問題進行提問檢查,小組互問,默寫詞語,抽背課文等。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檢查后都要對該次檢查情況進行講評,以促進下一次的預習。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一次次預習中得到加強。
4.對預習進行反饋,尊重預習成果
一般來說,學生預習好了,教師檢查過了,新課也講授完了,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似乎完美無缺。其實,還有疏漏,那就是對預習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反饋。對預習內容進行反饋,主要是了解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如果沒有,就要提醒學生,要想辦法解決。因此,教師新課講授完畢,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對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對預習進行反饋,既是對預習成果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
5.注意梯度性,不搞“一刀切”
我們教師必須正視差異,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在預習作業(yè)的布置上,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會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起點獲得最大的發(fā)展。教師心中要明確,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要達到什么要求,能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又各要達到什么目標。這樣,既可以保證能力強的學生免受“饑餓”之苦,又可以讓成績暫時較差的學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不會被過高或過低的任務要求挫傷預習的積極性。
預習的過程是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利用各種途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做到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學習,為今后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重視學生的預習,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責編韋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筆者自帶高年級以來,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很淡薄,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筆者平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個人競爭、預習等各種方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擬從預習這一方面談談對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師習慣了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文的起點看做是零,不管課前是否有預習,反正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來進行。這樣就忽視了預習在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預習是學生接觸文本的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記載學生對本文最初的思考,承載著學生的思維軌跡。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年級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上,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就會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相應的提高。
一、制定預習計劃,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
因為教師的忽視,學生對預習也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據調查,如果語文教師不布置預習,即使接下來的一天要上新課了,絕大部分學生也不會主動去預習的,少部分預習了的,也只停留在把課文看一遍,看看生字詞,為自然段標標序號而已,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時,語文教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就顯得很重要。開學之初,筆者就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的目錄,依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全部課文制定一個預習計劃,把預習真正落實到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來。預習計劃包括預習時間、預習內容、預習方式和預習方法等內容。預習時間一般界定在新課內容已經授完的當晚。預習內容一般是目錄上接下來的課文,如有變動,教師要提前通知。預習方式指從哪幾個方面對一篇課文進行預習,包括字詞、中心思想以及難以理解的句段,并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等。預習方法要求要讀、查、思,對課文內容要多讀幾遍,對一些不理解的內容要善于運用工具書進行查找對證,要善于思考,多提幾個為什么。
制定好的計劃統(tǒng)一貼在課本的目錄前或者預習本前,這樣能夠起到時時提醒學生預習的作用。在預習計劃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增強,自然也就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了。
二、明確預習方向,落實預習內容
高年級學生對從哪些方面進行預習,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加之惰性使然,即使要他們預習了,也是模糊不清,浮于表面。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把預習的方向明確了,扎扎實實地布置要預習任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
1.充分利用課本練習提示,抓住預習重難點
有的課文在導讀部分或者在課后習題中設計有提示,這些提示基本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的。因此,它對于引導學生預習有較強的點撥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課本資源,指導學生按照這些提示與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2.明確預習基本步驟,使預習條理清楚
筆者給學生明確的預習步驟,避免預習流于空乏。
(1)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2)劃分層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利用格式,簡單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格式為:本文通過記敘(講述、說明)了(),表現(xiàn)了(人物、事物、事件)的(),表達了作者的()。
(4)欣賞文中的句子或者段落或者人物等,并說出欣賞的原因。
(5)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緊扣課文內容提出至少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最好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自我解決問題。
3.分清文體,明確預習的側重點
不同的文體,在預習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寫人的記敘文,重點在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要關注與人物有關的事件和描寫;如寫事的記敘文,要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注意寫作的順序,事件的意義等;狀物的文章,就要重點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的;寫場面的,就要把握正面、側面描寫的妙處;詩歌,重在抓住詩歌的節(jié)奏情感;想象類文章,可以探討為什么這樣想象等??傊陬A習之初,教師如果就文體上給予學生提醒,學生的預習就會有的放矢。
三、授以預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要做好三點:多讀、多查、多思。
1.多讀多背
高年級的學生在朗讀上不再局限在讀通讀順了,應該讀懂讀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有先多讀,才能為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打好基礎。筆者要求,對一篇課文的預習,至少得讀三遍:一遍讀通,解決新字詞障礙;二遍讀順,解決句讀停頓準確;三遍讀懂,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再讀、讀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要求背誦的段落,能夠提前熟背;對于不做要求背誦的內容,要求能夠把內容復述出來。
2.多查多問
字詞、專業(yè)術語不理解,查字典;句子不理解,查參考資料;作者、所敘事件、歷史不明了,查相關資料??梢缘綀D書室查閱,可以上網搜索,可以詢問家長老師。只有養(yǎng)成了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增強了。
3.多疑多思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庇幸蓡?,才有學習的動力。要讓學生思,必先教學生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疑問,學生才會有思考。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指出問題與問題答案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同時,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抓住題目與課文內容進行思考;要讓學生具有語文的敏感性,能根據課文提示或者課文內容,準確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思考;要根據不同的問題,抓住人物、事物或事件進行思考。這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把課文內容與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四、注意幾個度,把好預習關
1.方式方法多樣,避免枯燥
單一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喪失預習的興趣,不能起到真正的預習效果;同時,也會使學生采取應付式的態(tài)度。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是一句空話。在預習中,除了讀、背、寫最基本的方法外,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到圖書館、上網等查閱資料,制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手工。除了個人獨立預習之外,還可以根據高年級學生能合作、愛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預習,增加競爭的內容。學生通力合作,可以共同解決一項較為復雜的任務,在培養(yǎng)自主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預習內容適量,避免流于形式
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和預習時間,預習的內容要適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他們會產生敷衍心理;過少,則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對過多的預習內容,可以采用分時間段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分工完成;對過少的內容,可以在語文的綜合運用性上多點要求。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控制好尺度。
4.教師勤查多促,保證實效
學生畢竟還是學生,他們的自制力還是有限的,不能過于相信學生的自覺性??傆袀€別學生沒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課前不預習,臨近上課時,隨便詢問其他同學,上課時敷衍了事。對預習的檢查,方式可多種多樣,主要有:查看學生的預習筆記,課堂對基本問題進行提問檢查,小組互問,默寫詞語,抽背課文等。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檢查后都要對該次檢查情況進行講評,以促進下一次的預習。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一次次預習中得到加強。
4.對預習進行反饋,尊重預習成果
一般來說,學生預習好了,教師檢查過了,新課也講授完了,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似乎完美無缺。其實,還有疏漏,那就是對預習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反饋。對預習內容進行反饋,主要是了解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如果沒有,就要提醒學生,要想辦法解決。因此,教師新課講授完畢,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對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對預習進行反饋,既是對預習成果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
5.注意梯度性,不搞“一刀切”
我們教師必須正視差異,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在預習作業(yè)的布置上,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會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起點獲得最大的發(fā)展。教師心中要明確,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要達到什么要求,能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又各要達到什么目標。這樣,既可以保證能力強的學生免受“饑餓”之苦,又可以讓成績暫時較差的學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不會被過高或過低的任務要求挫傷預習的積極性。
預習的過程是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利用各種途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做到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學習,為今后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重視學生的預習,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責編韋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筆者自帶高年級以來,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很淡薄,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筆者平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個人競爭、預習等各種方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擬從預習這一方面談談對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師習慣了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文的起點看做是零,不管課前是否有預習,反正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來進行。這樣就忽視了預習在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預習是學生接觸文本的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記載學生對本文最初的思考,承載著學生的思維軌跡。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年級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上,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就會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相應的提高。
一、制定預習計劃,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
因為教師的忽視,學生對預習也抱著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據調查,如果語文教師不布置預習,即使接下來的一天要上新課了,絕大部分學生也不會主動去預習的,少部分預習了的,也只停留在把課文看一遍,看看生字詞,為自然段標標序號而已,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時,語文教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就顯得很重要。開學之初,筆者就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的目錄,依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全部課文制定一個預習計劃,把預習真正落實到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來。預習計劃包括預習時間、預習內容、預習方式和預習方法等內容。預習時間一般界定在新課內容已經授完的當晚。預習內容一般是目錄上接下來的課文,如有變動,教師要提前通知。預習方式指從哪幾個方面對一篇課文進行預習,包括字詞、中心思想以及難以理解的句段,并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等。預習方法要求要讀、查、思,對課文內容要多讀幾遍,對一些不理解的內容要善于運用工具書進行查找對證,要善于思考,多提幾個為什么。
制定好的計劃統(tǒng)一貼在課本的目錄前或者預習本前,這樣能夠起到時時提醒學生預習的作用。在預習計劃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增強,自然也就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了。
二、明確預習方向,落實預習內容
高年級學生對從哪些方面進行預習,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加之惰性使然,即使要他們預習了,也是模糊不清,浮于表面。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把預習的方向明確了,扎扎實實地布置要預習任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
1.充分利用課本練習提示,抓住預習重難點
有的課文在導讀部分或者在課后習題中設計有提示,這些提示基本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的。因此,它對于引導學生預習有較強的點撥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課本資源,指導學生按照這些提示與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2.明確預習基本步驟,使預習條理清楚
筆者給學生明確的預習步驟,避免預習流于空乏。
(1)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2)劃分層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利用格式,簡單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格式為:本文通過記敘(講述、說明)了(),表現(xiàn)了(人物、事物、事件)的(),表達了作者的()。
(4)欣賞文中的句子或者段落或者人物等,并說出欣賞的原因。
(5)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緊扣課文內容提出至少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最好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自我解決問題。
3.分清文體,明確預習的側重點
不同的文體,在預習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寫人的記敘文,重點在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要關注與人物有關的事件和描寫;如寫事的記敘文,要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注意寫作的順序,事件的意義等;狀物的文章,就要重點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的;寫場面的,就要把握正面、側面描寫的妙處;詩歌,重在抓住詩歌的節(jié)奏情感;想象類文章,可以探討為什么這樣想象等??傊陬A習之初,教師如果就文體上給予學生提醒,學生的預習就會有的放矢。
三、授以預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要做好三點:多讀、多查、多思。
1.多讀多背
高年級的學生在朗讀上不再局限在讀通讀順了,應該讀懂讀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有先多讀,才能為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打好基礎。筆者要求,對一篇課文的預習,至少得讀三遍:一遍讀通,解決新字詞障礙;二遍讀順,解決句讀停頓準確;三遍讀懂,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再讀、讀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要求背誦的段落,能夠提前熟背;對于不做要求背誦的內容,要求能夠把內容復述出來。
2.多查多問
字詞、專業(yè)術語不理解,查字典;句子不理解,查參考資料;作者、所敘事件、歷史不明了,查相關資料??梢缘綀D書室查閱,可以上網搜索,可以詢問家長老師。只有養(yǎng)成了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增強了。
3.多疑多思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動力。要讓學生思,必先教學生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疑問,學生才會有思考。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指出問題與問題答案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同時,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抓住題目與課文內容進行思考;要讓學生具有語文的敏感性,能根據課文提示或者課文內容,準確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思考;要根據不同的問題,抓住人物、事物或事件進行思考。這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把課文內容與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四、注意幾個度,把好預習關
1.方式方法多樣,避免枯燥
單一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喪失預習的興趣,不能起到真正的預習效果;同時,也會使學生采取應付式的態(tài)度。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是一句空話。在預習中,除了讀、背、寫最基本的方法外,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到圖書館、上網等查閱資料,制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手工。除了個人獨立預習之外,還可以根據高年級學生能合作、愛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預習,增加競爭的內容。學生通力合作,可以共同解決一項較為復雜的任務,在培養(yǎng)自主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預習內容適量,避免流于形式
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和預習時間,預習的內容要適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他們會產生敷衍心理;過少,則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對過多的預習內容,可以采用分時間段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分工完成;對過少的內容,可以在語文的綜合運用性上多點要求。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控制好尺度。
4.教師勤查多促,保證實效
學生畢竟還是學生,他們的自制力還是有限的,不能過于相信學生的自覺性。總有個別學生沒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課前不預習,臨近上課時,隨便詢問其他同學,上課時敷衍了事。對預習的檢查,方式可多種多樣,主要有:查看學生的預習筆記,課堂對基本問題進行提問檢查,小組互問,默寫詞語,抽背課文等。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檢查后都要對該次檢查情況進行講評,以促進下一次的預習。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一次次預習中得到加強。
4.對預習進行反饋,尊重預習成果
一般來說,學生預習好了,教師檢查過了,新課也講授完了,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似乎完美無缺。其實,還有疏漏,那就是對預習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反饋。對預習內容進行反饋,主要是了解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如果沒有,就要提醒學生,要想辦法解決。因此,教師新課講授完畢,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對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對預習進行反饋,既是對預習成果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
5.注意梯度性,不搞“一刀切”
我們教師必須正視差異,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在預習作業(yè)的布置上,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會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起點獲得最大的發(fā)展。教師心中要明確,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要達到什么要求,能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又各要達到什么目標。這樣,既可以保證能力強的學生免受“饑餓”之苦,又可以讓成績暫時較差的學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不會被過高或過低的任務要求挫傷預習的積極性。
預習的過程是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利用各種途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做到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學習,為今后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重視學生的預習,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