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濤
使學生獲得最好的教育,這是校本課程實施的關鍵。人總是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充滿著感情,因此“西游文化”校本課程就成了坐落在花果山腳下的連云港師專一附小的一張“文化名片”。
提高課程質量,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這是校本課程實施的關鍵。當下,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因其融入了學校自身的教育思想,而更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彰顯。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人總是對養(yǎng)育自己的家鄉(xiāng)充滿著感情。連云港,因為吳承恩的《西游記》而名揚天下。連云港師專一附小就坐落在花果山腳下,因此“西游文化”校本課程就成了一張?zhí)厥獾摹拔幕薄?/p>
一、校本課程是為學生發(fā)展而設計的課程
為了讓學生們真正了解、讀懂西游文化,我們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山里,回歸自然。讓學生在親近花果山,親近大自然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逐步認識與牢記“一本書、一個人、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城。即:一本世界名著《西游記》;一位國際知名的文學巨匠吳承恩;一座名山——‘西游第一山大圣老家花果山;一條名河——西游記中的小圣故里灌河”。讓學生去聆聽西游文化的神奇和傳說,感受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博大與精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對于生長在花果山腳下的孩子來說有著很大的意義。學校為此形成了一股濃厚的研究西游文化的熱潮,“課堂研究化、課改課題化、評價操作化、課程校本化”的“西游文化”校本課程走上了常態(tài)發(fā)展之路。
二、校本課程開辟了“走班選課”的創(chuàng)新思路
在課程實施中,學校在打破“行政班級”的限制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對學校的課程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每周五下午的第二、三節(jié)課全校開展社團活動,各班主要以校本教材《大圣故里》為載體,從地理、歷史、生態(tài)旅游等方面,確定低、中、高各年級的研究內容,開展如“尋訪花果山的名勝古跡”“花果山上古跡研究與考證”“考證《西游記》與花果山的歷史淵源”等等研究性活動,力求做到每班一個研究課題,每個年級精心提煉一個大主題。幾年下來,學校圍繞著“西游文化”開展了諸如西游劇情賞析、西游閱讀欣賞、《西游記》中人物形象研究、西游插曲大家唱、《西游記》人物水墨畫展演等實踐性活動,并打通了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壁壘,實現了三者的整體聯動。
三、“西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水墨情結
如何把根留???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學校對本地區(qū)的民間美術資源進行挖掘、研究、應用,以彌補國家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不足。這不僅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任務,開發(fā)和建設校本課程更是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在基礎教育育人功能的需要。作為一本名著,《西游記》蘊藏著豐富的美術資源,為我校開發(fā)美術校本課程資源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此,我們充分利用《西游記》的插圖資源及故事情節(jié),指導學生在畫西游時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水墨技法,來表現西游人物的形象與故事情節(jié),并將兩種傳統(tǒng)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如今,“水墨西游”已經成為我校開展“西游文化”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子課程”,其目的就是要引領學生在中國水墨畫純正的詩意與墨韻中進一步領悟與感受西游記文化的美妙、精深,進而再以水墨畫特有的筆墨語言、符號元素來表現兒童筆下的西游、眼中的西游以及心中的西游……從而生發(fā)濃厚的“西游水墨情”?!?/p>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