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摘 要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運用,課堂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本文結合地理學科從學案目標定位、學案過程編制、學案評價機制三方面就如何編制學案作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 學案 地理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67-02
作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緊密結合的課程——地理課程,如何編制一套與新課標的理念相契合、與新教材相配套的學案,努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案”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導作用,由教師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使“學案導學”達到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取決于學案的質量。地理學案的編制需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的學案目標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目標是一份好的學案的統(tǒng)領,可以分為隱性目標和顯性目標兩個方面,即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與學案中學生學習的目標,其中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為第一層次。
1.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一份學案將讓學生在多長時間內,達成什么樣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學案編寫包括學習流程順序、活動的設計、信息的呈現方式、圖表數據的使用、探究問題的拋出及針對練習的數與質等,這些怎么編制,為什么這樣編制,必須經過反復考慮,明確編寫的目的性。比如,在學習“冷熱不均形成熱力環(huán)流”一課學案的導入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看起來該問題直接切入主題,其實難以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形成學案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學習,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獲得知識與能力,從而產生成功的愉悅與持續(xù)進取的動力。
2.學生學習的目標?!皩W案導學”是教學時能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提出——問題求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在“學案”中將學習目標示意給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本中的學習及課后的檢查中,都可以“學案”為導向進行學習和小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學。學案中明確給出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經過實踐思考,筆者認為學習目標的確立應該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能達成;學習目標的用詞應注重淺顯易懂、準確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學會”等等。
二、活潑的學案過程編制是實現地理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1.節(jié)奏鮮明的學習流程安排。好的學案,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節(jié)奏明快輕松。緊張時高潮迭起,低回處凝聚心神。地理課程中信息呈現方式多樣,文字資料、數據表格、統(tǒng)計圖形、景觀照片等,讓學生不斷變換信息獲取方式。閱讀、思考、討論、繪制圖表、練習等,活動有機穿插,交錯紛呈。通過學案提供思考、創(chuàng)新、表現自我品嘗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比如“洋流”一節(jié)學案的學習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資料:“泰坦尼克”號慘劇、二戰(zhàn)中德軍自如地進出地中海。(2)自主學習:洋流概念與分類。(3)分組討論:洋流的成因與分布規(guī)律。(4)動手繪制:太平洋主要洋流運動線路。(5)個性張揚:你還發(fā)現了什么?(6)事實探究:同緯度的英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天氣為什么不一樣?
2.豐富生動的導入資料引用。有趣才能樂學,樂學才會高效。莎士比亞說過:“學習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之好之,方能主動學之,潛心攻之。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可見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往往只注重一節(jié)課開始時的導入,卻不知,學生的興趣一般是不會持久的。如何能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熱情,對每一個新問題都樂于主動探究?這是我在每一節(jié)學案的編制過程中反復思考的問題。一節(jié)課要解決多個問題,對每一個問題,均設計一種激趣的引入方法,讓學生樂于探究。
三、多元的學案評價機制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持久動力
1.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由于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課堂上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進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評價實踐,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估,鼓勵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學案在學習完每一個新知識,解決了每一個新問題之后,都附有自我評價或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表。評價主要從態(tài)度、方法、小組合作的參與及貢獻、知識的理解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
2.教師終端評價。每次學習結束后,學案上交教師,教師從兩個方面進行終端評價。一方面,依據學生在學案上的自我評價及小組評價,結合課堂上教師的觀察了解,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綜合性的定性評價,往往是一句或幾句肯定的或鼓勵的話語。二是教師對學生完成學案上的練習進行定量的評價。
綜上所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通過精心編制學案,充分利用課標導航、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和學案評價等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確立學習目標和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教師過多的講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