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陽 李文靜 翟波
早期留置胃管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
董向陽 李文靜 翟波
目的 探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早期留置胃管對其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 94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7例;觀察組所有患兒在術后早期給予留置胃管, 同時配合胃腸持續(xù)微量泵輸注實施腸道營養(yǎng)支持, 對照組術后只給予常規(guī)護理, 未留置胃管,對比兩組患兒的胃腸功能情況。結果 ①觀察組經胃腸減壓引流的胃內積液量為:術后6 h 310 ml、術后24 h 790 ml、術后48 h 1310 ml;②觀察組術后6、24、48 h及72 h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0.64%(5/47)、2.13%(1/47)、0,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術后早期給予留置胃管, 能夠有效控制患兒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 改善患兒胃電圖情況,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胃管;先天性心臟??;胃腸功能
隨著臨床中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先心病)重視程度的加深, 先心病的手術越來越傾向于幼齡化與復雜化[1], 而且由于先心病患兒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情況, 因此術后的營養(yǎng)支持對患兒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先心病患兒術后給予早期留置胃管的營養(yǎng)支持方式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始終是臨床中討論的問題[2]。本文中將選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4例先心病患兒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 探討先心病患兒術后早期留置胃管對其胃腸功能的影響,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4例先心病患兒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 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7例。觀察組中, 男29例, 女18例;年齡4~15歲, 平均年齡(10.34±3.49)歲;房間隔缺損18例、室間隔缺損15例、心內膜墊缺損11例、法樂三聯癥3例。對照組中, 男26例, 女21例;年齡5~14歲, 平均年齡(9.42±3.63)歲;房間隔缺損17例、室間隔缺損13例、心內膜墊缺損12例、法樂三聯癥4例、法樂四聯癥1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只給予常規(guī)護理, 未留置胃管;觀察組術后根據患兒的身高選擇合適的硅膠胃管與一次性負壓引流球連接后為其進行持續(xù)胃腸減壓, 減壓時間6~72 h, 并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狀況[3], 當患兒恢復自主呼吸后立即停用呼吸機并拔除氣管插管, 2 h后拔除胃管。
1.3 評價標準[4]觀察觀察組術后6、24、48 h經胃腸減壓引流的胃內積液量以及術后6 、24、48 h及72 h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和術后的胃電圖振幅與慢波百分比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引流量及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經胃腸減壓引流的胃內積液量為:術后6 h 310 ml、術后24 h 790 ml、術后48 h 1310 ml;觀察組術后6、24、48 h及72 h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0.64%(5/47)、2.13%(1/47)、0, 對照組術后6、24、48 h及7 h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7.66%(13/47)、19.15%(9/47)、10.64%(5/47)及4.26% (2/47),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
先心病患兒術后胃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當高, 有報道稱[5]其發(fā)生率約為0.5%~3.0%, 而且病死率高達93.4%, 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臨床中常見的術后胃腸道并發(fā)癥有腹脹、惡心、嘔吐、胃腸道黏膜損傷或大出血, 由于患兒的體質較弱, 多存在營養(yǎng)不良, 因此在術后護理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 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先心病患兒術后早期留置胃管能夠及時將胃內的積液引流出來, 緩解胃部壓力, 減少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 引流之后胃部有足夠的空間刺激近、遠端胃壁運動,緩解腹脹, 同時, 胃腸道營養(yǎng)支持可以保護腸道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 避免術后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
本組研究中, 觀察組術后6、24、48 h及72 h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0.64%(5/47)、2.13%(1/47)、0,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說明胃腸營養(yǎng)支持符合患兒術后生理需求,能夠有效控制患兒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率, 改善患兒胃電圖情況,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朱豫, 許貴華, 秦娜.中藥四磨湯對嬰幼兒先心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西南國防醫(yī)藥, 2013, 23(6):643-645.
[2] 李蕾, 鄒曉銀.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早期置胃管對胃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7):247-249.
[3] 李玖軍, 劉春峰, 袁壯, 等.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癥肺炎的治療.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09, 11(8):635-637.
[4] 陳麗君, 龔仁蓉.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早期留置胃管對呼吸功能改善的研究.護士進修雜志, 2010, 25(8):684-686.
[5] 王海燕, 劉巖, 駱彬, 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應用及護理.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1, 20(24):74-76.
2014-09-16]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胸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