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賀華 劉 勇 沈曉明
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
陳賀華 劉 勇 沈曉明
目的 探討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急性腦梗死患者120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 兩組均予常規(guī)治療, 同時, 觀察組加用依達拉奉注射液30 mg, 靜脈滴注, 2次/d, 療程均為14 d。治療前后評估患者CSS評分和臨床療效, 治療后檢測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水平。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CSS評分和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水平均有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但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結論 依達拉奉能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改善神經(jīng)功能。
腦梗死;依達拉奉;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
急性腦梗死是內(nèi)科急危重癥之一, 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 目前治療方法有限。溶栓治療為其主要治療方法, 雖可改善患者預后, 但存在治療時間窗窄、腦出血風險高等不足。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 腦梗死后炎癥因子如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IL-1)等過度表達, 是導致急性腦梗死損傷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3]。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自由基清除劑, 可能減輕腦梗死后炎癥反應, 已有研究證實其對急性腦梗死具有較好療效[4-7]。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的方法, 觀察依達拉奉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TNF-α、IL-1水平和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8], 經(jīng)頭顱CT或 MRI證實, 病程72 h以內(nèi), 年齡<75歲。排除腦疝或重度昏迷者, 嚴重心、肺、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功能障礙者, 精神障礙者和藥物過敏者。所有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共納入患者120 例, 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2例, 女28例, 平均年齡(61.6±7.8)歲, 平均病程(16.9±4.9)h, CSS評分(17.57 ±3.28)分。對照組: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齡(61.4±7.7)歲, 平均病程(16.8±4.7) h, CSS評分(17.14 ±3.53)分;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疾病和CSS評分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急性腦梗死常規(guī)治療,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纖、降顱壓、控制血壓、血糖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 加用依達拉奉(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055) 30 mg, 配入0.9%生理鹽水 100 ml靜脈滴注, 30 min內(nèi)滴完, 2次/ d, 療程14 d。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和14 d后評價如下指標:①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9]:基本痊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評分減少46%~90%;進步: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評分減少<18%。②采用免疫比濁法測量患者hs-CRP水平, 采用ELISA法測量血清TNF-α和IL-1水平。治療期間檢測患者肝、腎功能及不良反應。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S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 CSS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清hs-CRP、TNF-α和IL-1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hs-CRP、TNF-α和IL-1水平均明顯降低,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治療后治療組hs-CRP、TNF-α和IL-1水平對照組降低更明顯,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CSS 評分比較(s, 分)
表1 CSS 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
表2 臨床療效比較[n(%)]
表3 血清 hs-CRP(mg/L)、TNF-α(pg/mL)和IL-1(pg/mL)水平比較()
表3 血清 hs-CRP(mg/L)、TNF-α(pg/mL)和IL-1(pg/mL)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比較,bP<0.05
?
2.4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炎癥反應在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早期,血管炎癥反應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從而形成腦梗死發(fā)生的病理基礎;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 大量炎癥因子釋放, 又可介導缺血性損傷向炎癥性損傷轉(zhuǎn)變, 從而加重神經(jīng)細胞損傷。TNF-α和IL-1都是體內(nèi)重要的促炎反應介質(zhì),有研究報道[1], 腦梗死后患者血清TNF-α和IL-1均顯著升高, 且與腦梗死嚴重程度呈正相關。TNF-α和IL-1由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 能夠通過損傷腦血管內(nèi)皮、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腦水腫、微循環(huán)障礙、神經(jīng)細胞毒性等, 從而加重腦梗死。CRP是經(jīng)典的血管炎癥標記物, 其不僅參與腦梗死的發(fā)展過程[2], 且CRP與腦梗死的嚴重程度和預后相關,是腦梗死遠期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3]。
腦梗死后氧自由基明顯增多, 其作為炎癥介質(zhì), 可以加重腦梗死后炎癥反應, 反之, 過度的炎癥反應又可促進更多的氧自由基生成, 共同加重腦損傷。依達拉奉是一種新的自由基清除劑, 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和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 減少腦梗死后神經(jīng)細胞死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依達拉奉能夠減輕急性腦梗死后腦損傷, 改善患者預后, 可能成為腦梗死新的治療手段[6,7]。
本研究提示, 治療14 d后, 和對照組相比, 依達拉奉治療能進一步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CSS神經(jīng)功能評分(P<0.05),提高臨床療效(P<0.05), 提示依達拉奉確能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炎癥因子方面, 治療后兩組hs-CRP、TNF-α和IL-1水平均有明顯降低(P<0.05或P<0.01),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能進一步降低hs-CRP、TNF-α和IL-1水平(P<0.05),提示依達拉奉具有降低體內(nèi)炎癥因子水平, 減輕炎癥反應的作用, 與既往研究一致[6,7]。
綜上所述, 急性腦梗死急性期使用依達拉奉治療, 可以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1水平, 減輕炎癥反應, 從而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
[1] Sergeeva SP, Erofeeva LM, Gultiaev MM.IL-1-beta, IL-10, INF-gamma, TNF-alpha, S100-beta, AMA-M2 and cell immune response in stroke.Patol Fiziol Eksp Ter, 2011, 3(1): 41-45.
[2] Venugopal SK, Devarai S, Yuhanna I, et al.Dem onstration that C-reactive protein decreases enos expression and bioactivity in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Circulation, 2002,106(12):1439-1441.
[3] Idicula TT, Brogger J, Naess H, et al.Admission C-reactive protein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the ‘Bergen stroke study’ .BMC Neurol, 2009, 9(1):18.
[4] Yamashita T, Deguchi K, Nagotani S, et al.Vascular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ve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Cell Transplant, 2011, 20(1):95-97.
[5] Amemiya S, Kamiya T, Nito C, et al.Anti-apopto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 schemia in rats.Eur J Pharmacol, 2005, 516(2):125-130.
[6] Kikuchi K, Kawahara K, Miyagi N, et al.Edaravone: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Med Hypotheses, 2010, 75(6):583-585.
[7] Higashi Y.Edarav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role of endothelium-derived nitric oxide and oxidative stress.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9, 10(2): 323-331 .
[8] 中華神經(jīng)內(nèi)科學會.腦血管疾病的分類診斷要點.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378.
[9]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381.
2014-04-18]
450000 鄭州, 河南省鄭州市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區(qū)(陳賀華, 沈曉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劉勇)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