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剛
摘要:語文教學范圍很寬,而且教法多多,本文從創(chuàng)新意識角度談一談語文的教學。本文從預習文本,各種讀的能力,以及課堂上延伸文本內涵,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幾個方面談談筆者的看法。
關鍵詞:預習;讀;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13-02
語文教學范圍很寬,而且教法多多,本文從創(chuàng)新意識角度談談語文的教學。
一、課前預習
打仗要求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同樣的,上課之前,一定要求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即預習。部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不是很高,因此,要求他們預習,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諸如把課文熟讀幾遍,用筆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或者其他工具書等方式給后面的生字注音,了解生字的意思,以及如何組詞,等等。除此以外,還要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有關的準備,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灰雀》,要求學生先觀察灰雀的樣子,它們長了什么毛,什么顏色,它們可愛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列寧對于鳥兒的那種喜愛,感受他對于灰雀失蹤了的那種心情。在《爬天都峰》一文中,先讓學生爬一座山坡,讓他們體驗爬山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那種氣喘吁吁的感覺,就能體會小主人公的心情,出氣出得喘不過來,欲放棄,幸好在那個老人家的鼓勵下才得以爬上山坡。事先了解了課文中的情境,就能油然而生對主人公的那種感情,對于促進學生對于三個維度里面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與領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教學不能坐井觀天,僅僅呆在教室里,進行空洞的說教,是領悟不到文本包含的情感的。語文課標要求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多種準備,等于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學習了課文,在課堂中,老師教起來就會游刃有余,學生也會有的放矢。
二、朗讀
語文課標要求我們,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我們的當務之急。課堂上,必須要有朗朗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多種閱讀的方法。
(一)默讀
這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要發(fā)出聲音,用眼睛默看,同時,用心思考。這是調動學生思維的最好的一種閱讀方法,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生涯中的一種最適應生活與工作的閱讀方法。但是小學生年紀還小,有的對這種閱讀方法還不太適應,因此,要求老師要有耐心指導他們。要求他們不出聲,不動唇,不喉讀,不指讀,但是要一字一字地看,不能一目十行,不能敷衍,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看清楚,掌握內容。邊讀邊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詞句、思想內容與表達方法。自讀自悟,容易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讀后能從文章中有所借鑒。默讀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從生理角度看,默讀無需眼腦口耳四種器官一起參與,文字通過眼睛直接傳遞給大腦,達到目的即可。默讀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并且隨著年級的遞增,增加默讀的速度?!缎W語文新課標》指出,二年級學生就要開始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年級學生要初步學會默讀,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
(二)朗讀
1.發(fā)音。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師給予指導。讓學生讀得正確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老師在教學生學習朗讀課文時,指導正確的發(fā)音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學習課文,培養(yǎng)朗讀能力的需要,也是養(yǎng)成認真朗讀習慣的需要。發(fā)音要正確、清楚。發(fā)音正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如好奇不能讀成好人的好,不能張冠李戴。讀音要清楚,就是要求每個字的聲韻調都要讀得清清楚楚,萬不能讀得模棱兩可,似是而非。聲母要讀得短促有力,韻母要讀得充沛而響亮,聲調要讀得正確,音節(jié)要界限分明。
2.輕重、停頓。朗讀的時候,不光是發(fā)音要正確,輕重、停頓也很重要,輕重的處理要符合文意,重要的地方就要重,加強聲音的強度,那就不能輕,既是強調重要,也是表達凝重的情感。意思不重要的地方就要輕巧,給人以輕松、明快。比如《海燕》里面的最后一句“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就要求聲音要重,給讀者以震撼,給人以力量。如果讀得輕巧了,那就歪曲了,意味就失去了。
3.語速的快慢。指朗讀中音頻的快慢。一篇文章,要根據(jù)它的意思調整快慢,一般地說,意思不那么重要的,就稍快。意思重要的,就要稍慢。如果快慢處理得不夠恰當,聽起來就會很別扭。
(三)老師與學生交流讀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讓他們自己單獨讀,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在讀的初級階段,最好是老師與學生交叉讀課文。具體的做法是,按照句號、問號,感嘆號給課文分句,老師讀第一句,學生讀第二句,老師又讀第三句,學生接讀第四句。如此交叉循環(huán),直到把課文讀完。這樣讀好處很多,能夠拉近學生與老師的情感距離,真正實現(xiàn)老師與學生的平等,老師是學習中的首席。而且,讓學生掌握朗讀的節(jié)奏等,能夠讓學生在朗讀水平上快速地上一個臺階。既能讓學生模仿,又能讓學生與老師比對。既熟悉了朗讀的技能,又了解了文本的內容。
三、延伸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就是在頭腦中模擬事物的形象、事情的發(fā)生,或者在頭腦中做實驗,這種模擬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在一篇課文行將結束的時侯,我們一定要進行延伸,不要隨意結束一篇課文,要做到文有意而意無窮。以前的文本在這方面缺乏,老師也不夠重視。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哪怕他目前還想象得不夠好,我們都要多些鼓勵、支持,少些約束和禁止。也要讓學生學會虛構,以前的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寫作文必須寫真實的,這是不對的,從一開始就掐斷了學生想象的能力,難怪作文那么難教,寫得好的學生也少。我們應該大膽地讓學生虛構、想象。即使想錯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孫悟空不是在天上飛嗎?妖怪不是總想吃唐僧的肉嗎?孫悟空真的能飛嗎?唐僧肉真的好吃嗎?那就是想象的能力在起作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