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課旨在使學生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探求社會的興趣,以適應信息時代。品德課中的“競賽”指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個競賽平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迅速地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競爭與合作的意識。本文就小學品德課中的“競賽”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品德課;競賽;拓展;總結與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教學實踐表明,有時運用競賽教學模式來上這一類課,學生不僅積極性高漲,而且課堂信息量也大大增加,課堂成效立馬顯著。
一、競賽教學模式的幾點優(yōu)勢
(1)能比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的有效取決于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的投入與發(fā)揮?;顒咏虒W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認識,發(fā)展能力,發(fā)揮潛能,塑造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2)能迅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當今信息發(fā)達時代,提高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競賽模式課堂教學能迅速提高學習效率。課前準備中,學生的學習視野擴大了,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信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又促使信息量擴展。課堂緊張激烈的競賽氛圍又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思維變得更為活躍,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了,也強化他們的有意識記,有效地掌握了知識。
(3)能使學生養(yǎng)成競爭和合作的意識。未來是一個充滿競爭又充滿合作的信息社會,兒童是未來的主人,他們需要具備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生存競爭能力。課堂教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小組之間的競爭。學生好勝心強,為了小組的利益,他們?nèi)翰呷毫?,切磋學習,取長補短,不僅增強了小組間的凝聚力,而且通過競爭,他們認識到了自身與別人的差距,一種自尊心激發(fā)他們求學的意識。
二、競賽教學模式的制定與實施步驟
(1)分配競賽小組:根據(jù)學生的差異來進行適當?shù)慕M合。利用“小師傅幫”制度把尖子生均勻分派到各個學習小組去,引領同學們展開學習活動。各組人員不管在能力強弱上或是人數(shù)上應該旗鼓相當,方能構成良好的競爭環(huán)境。同時,讓競賽小組進行合理的分工,以便能發(fā)揮各人所長,爭取好成績。
(2)制定競賽規(guī)則:沒有合理細致的規(guī)則,很難確保競賽的公平性。因此,在上課之初,我們必須把競賽細則明文公示,讓所有同學心中有數(shù),或對規(guī)則有任何提議,為下面課堂教學的開展作好充分的保障。
(3)具體實施過程:①必答題競賽。對于那些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我們可設計成必答題。盡量更多地把參與的機會給能力較差的學生。②互答題競賽??勺尭餍〗M自備一些題目,互相提問。這樣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成生生互動的局面。當然,問題必須圍繞一個主題。③搶答題競賽。對一些比較難的競賽題,我們可采用搶答的形式,不必強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掌握,但求學生能大致了解,提高認識。④自主題競賽??稍O計一些自由發(fā)揮題競賽,給那些有充分準備的,有能力的孩子一個展示的舞臺。
(4)總結與評價。為滿足學生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對各組得分作結算是必要的。對各組的合作作總結評價,這一步對指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合作有著深遠的意義,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長效性。對課堂教學作總結評價,使學生對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認識,牢固掌握本課知識要點。評價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老師的評價,可以是小組內(nèi)的組長互評,也可以是其他小組員;評價的內(nèi)容也不唯一,可以是對某個同學的表現(xiàn)或某個小組的合作,也可以是本課的內(nèi)容及內(nèi)涵等等。
三、競賽型教學樣式的教學策略
(1)教學組織形式整體性原則。課堂教學活動前期要求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編寫競賽題,課中要進行必答、互答、搶答等多種形式的競賽,如果沒有嚴密的組織,很可能整堂課都是你問我答的信息轟炸,學生頭腦中只能形成一些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認識,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要講究教學組織形式整體性。首先,在課前,教師給各個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版塊,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其次,在課中,教師要有機地把競賽題串聯(lián)起來,從而使學生的個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全班合作競爭學習自然科學地構建,有效地實施教學。如《愛我中華》一課的教學中,我把競賽過程分成四個版塊:每一版塊又配上導語:“民族概況”導語——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之談”的導語——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科技之窗”的導語——充滿智慧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多彩生活”導語——民風民俗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這樣使學生系統(tǒng)地梳理了所學知識,學生在大量接觸所學信息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yōu)榇硕院馈?/p>
(2)教學目標主題鮮明突出原則。品德課教學不同于語數(shù)教學那樣嚴謹?shù)恼n堂,最多的是以活動為主。但任何成功的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是明確的,應該讓學生在每堂課都有點收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各年段教學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競賽模式品德課當然不是搞成一個題海戰(zhàn)。對于學生收集的資料,教師要加以甄別,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展開,與教學重點難點相關的內(nèi)容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
(3)教學過程有緊有松原則。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是和諧輕松的。學生自己編寫的題目,自己參加競賽,積極性、主動性自然比較高,這會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但是,因為競賽過程本身存在著緊張激烈的特點,長時間的緊張氣氛對學生的忍耐力會是一次大考驗。因此,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競賽形式的多樣化和難易程度,以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同時,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一些自由發(fā)揮的題目,讓學生松弛一下緊張的神經(jīng),使他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這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活躍的思維,發(fā)揮學生的特長,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4)評價分數(shù)合理分配原則。分數(shù)的分配關系到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一般來說,評分以鼓勵為主。倒扣分盡量低些,以免學生畏懼發(fā)言。加分的高低可視難易程度而定。另外,還應該設立一些附加分,鼓勵學生的自由發(fā)揮。這樣,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競賽性課堂教學的評分標準應根據(jù)年級的不同以及教學目標不同而不同。低年級許多知識只要求了解,競賽評比分數(shù)可以多樣化,如答對的都可獎勵一顆小星星,不一定非要比出個高下來,以鼓勵大多數(shù)為主。如《秋季保健》知識競賽中,許多小組做到全對,老師就夸獎他們都是合格的保健師。而高年級競賽中評分細則一定要明確,老師對學生答題結果要有明確的評價,以促進學生對知識準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理念里使學生有了競爭意識,只要正確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現(xiàn)象,無疑是給學生們打開了更寬闊的學習道路,競爭中有合作,分歧中有交流,從思想道德的樹立上講,更是一種潛移默化。我會在這條路旁指引更多的學生,一邊遇見問題,一邊探索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惠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3
[2]趙雯著.《馬斯洛的需要階梯理論》[M].大眾心理學,2005
作者簡介:
應羽,(1981.6~),女,遼寧遼陽人,本科學歷,小教高級職稱,研究方向:小學品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