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鳳
【摘要】科學的靈魂是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的靈魂是從實驗中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茖W教育要養(yǎng)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從材料的呈現(xiàn),實驗前的提問,實驗后的留白,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養(yǎng)成動腦習慣。
【關鍵詞】實驗;培養(yǎng);動腦習慣
實驗教學是科學的靈魂,實驗教學的靈魂是從實驗中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新課程中小學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yǎng)成“學會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fā)現(xiàn),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所以科學教育要養(yǎng)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下面,就自己在科學實驗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靈活呈現(xiàn)材料,引發(fā)學生思考
大部分學生對科學課非常感興趣,因為很多科學課都有實驗。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具有好動的習慣,對于實驗材料非常感興趣,一到實驗室可以說是沖著玩來的。了解這點以后,可以從材料的呈現(xiàn)著手。就像回放一呈現(xiàn)出的鏡頭,學生一到實驗室就四處尋找材料,心再也靜不下來,哪有心思管老師講什么。個人覺得材料的呈現(xiàn)也要講究策略,可以分為部分呈現(xiàn)和逐一呈現(xiàn)。
對于實驗材料,在教學時,我們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現(xiàn)給學生。有時可以藏在抽屜里;有時可以讓材料員上來拿;有時可以邊講解邊發(fā)下去;有時候也可以一上課就擺在桌上。課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實驗材料都要隱藏起來。部分呈現(xiàn)材料可以讓學生可“玩”性相對小些或者至少要兩件結合才能使用。如“使馬鈴薯浮起來”一課中,要檢測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中含有什么奧秘這個實驗時,一上課,燒杯、酒精燈、湯勺可以一起出現(xiàn),火柴不要出現(xiàn)。這樣學生沒有火柴也就玩不了酒精燈,只會觀察這些材料,思考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了,引起學生動腦思考,思索這些材料的用途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從動手轉向動腦。
二、針對實驗提問,明確思考方向
有目的性的提問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沒有針對性或含糊不清的問題,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由于缺少指向性的目標,只好玩到哪算哪,老師喊停就是結束時間。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動手可以說盡興,但根本不用思考,缺少動腦的理由,不知道想什么,這樣的實驗是失敗的!針對這一點,在實驗前一定要設計好問題,使學生做的時候,有所思,有所惑。沒有目的的實驗是盲目的,一個人如果做一件事沒有目的,好比在沙漠中四處亂闖,要么困死沙漠,要么原地打轉。小學生因其天性好動,如果教師再不加以引導,就會像無頭蒼蠅,只知玩得高興,忘了來實驗室的目的。因此,教師帶領學生上實驗課前,最好把一些材料能隱藏的隱藏起來,這樣,學生一到實驗室,看桌上沒有東西,注意力自然會轉向老師。然后教師把本節(jié)實驗課的目標向學生交代清楚,最好投影在屏幕上或黑板上,然后向學生講解本節(jié)課實驗目的或注意事項,只有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才會有所事、有所為,為目的而探究。如:人教版《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一課,在研究化學變化加熱白糖中,我交代了如下事項:①仔細觀察糖、蠟燭、湯匙這三樣東西,它們加熱前是什么樣的。②用蠟燭給白糖加熱,仔細觀察它們加熱前后的變化。③邊觀察邊記錄實驗報告單,最后匯報。
交代完畢后,讓組長上來領材料。這樣交代清楚后,學生明確了實驗任務與要求,實驗也就有的放矢,實驗中也會靜心思考、有序開展。
三、實驗以后留白,促進大腦思考
所謂的留白就是空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思考。實驗以后學生還沉浸在實驗中,這個時候可以提出實驗前的問題,讓學生冷靜下來,利用1~2分鐘回顧實驗,仔細思考剛才的問題。如果實驗一結束就提問,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時間考慮,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缺乏條理,要么沒有實質性的答案,結果還是一次失敗的實驗。要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習慣,做到有所思有所得才是我們實驗課最終的目的。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課中,當學生測完不同形狀橡皮泥受到的重力、在水中的拉力和排水量之后,教師可以幻燈出示剛才的問題:①同樣重量的橡皮泥形狀改變后,沉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②橡皮泥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然后讓學生思考1~2分鐘,這樣,學生一邊回想剛才的實驗一邊思考橡皮泥的沉浮到底有什么有關,避免了單純的在水中玩橡皮泥一無所獲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從動手向動腦轉變。
總之,科學實驗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意識,思考意識,分析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小學生動腦的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著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