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摘 要:項羽性格中,有諸多矛盾的方面。從性格矛盾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則把握了人物的個性。
關鍵詞:項羽;探究人物形象;冰炭同爐;矛盾性格
秦朝末年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自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以來,各路諸侯逐鹿中原,但沒有哪個英雄能超越項羽。因為項羽在他的歷史舞臺上是那樣的真實,以致同時代的人與之相比是那樣的黯淡無光。對于這樣一個有個性的人物,筆者認為探究項羽的形象不能按一般的探究人物方式,鑒于項羽的性格上有著太多的矛盾,于是筆者一改往日風格,指導學生“冰炭同爐話項羽”來探究人物形象,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心懷壯志卻目光短淺
只要讀過《項羽本紀》的人都會對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的項羽印象深刻,因為他見秦始皇南巡時的陣仗時,說了非常霸氣的話:“彼可取而代也!”暫且不說他當時是多么不知天高地厚,差點被滅族,但你不覺得這正展現(xiàn)了一個年輕人的鴻鵠之志嗎?除了他還有誰敢說這樣的話?再看他的學習經(jīng)過:他不學文,認為學文不過記名姓而已;也不學武,認為學武不過是戰(zhàn)勝一個對手而已,要學就學“萬人敵”,真的可以說是志向高遠了。只是可惜的是項羽學習本領沒有韌性,目光太短淺,他不知道真正成就大事的人應該具有文才武略,不僅僅是個會領兵打仗的粗人。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坑殺降卒、屠城,受陳平離間計而導致范增的離開,與劉邦劃定鴻溝后就放心東歸等等,不能不說是項羽在政治上的目光短淺。
二、勇猛善戰(zhàn)卻缺乏謀略
項羽他帶兵很少打敗仗,力能扛鼎,武藝超群,神武善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的表現(xiàn)眾人皆知,殺宋義,破釜沉舟,殺蘇角,虜王離,降章邯,可以說是一戰(zhàn)成名。按理說他的謀略應該是過人的,可是從政治的眼光上看,他是缺少謀略的。項羽的目標是希望再回到四分五裂的戰(zhàn)國,他自己最大的愿望也就是“楚霸王”而已,沒有一統(tǒng)天下之志。所以劉邦經(jīng)常會說這句話,“我寧可使計,也不會用力”,劉邦的目標在于勝利,要的是結(jié)果。而項羽恰恰相反,項羽不喜歡在背后搞小動作,要比就在戰(zhàn)場上拼個你死我活,要的是過程,一看就是個莽夫。這不是一個政治家該有的行為。
三、自信果敢卻優(yōu)柔寡斷
項羽一向為人自信,我們前面已說過他在秦始皇南巡時說的話,看見秦始皇的陣勢就要取而代之,那是一個多么自信的人?。≡倏此麣⑺瘟x,救巨鹿,可謂果斷??删褪沁@樣一個人,竟然在鴻門宴上面對著范增的幾次暗示而置之不理,因為他的優(yōu)柔寡斷,令一場本來沒有懸念的結(jié)果變成泡影,最后竟然讓對手劉邦中途逃走了,痛失殺掉對手的大好機會,以至于酒宴上亞父范增當場就罵了項羽“豎子不足為謀”, 為他的優(yōu)柔寡斷而長嘆不已。
四、仁愛有義卻殘暴成性
由于項羽出身貴族,叔父項梁按照貴族子弟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他,所以項羽是個謙謙君子,韓信這樣評價他:“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可見項羽為人仁愛,所以才有垓下之戰(zhàn)項羽死后八萬人為之拼死不降,誓死追隨他的壯舉,這都和他的帶兵仁義有關。再如項羽把彭城之戰(zhàn)中扣押的劉太公、呂雉托咐虞姬好好照顧,在鴻溝之約后,把這一行人全部還給了劉邦,從中也可見他的君子風度,厚道仁義。這更不用說對待虞姬的情深義重了??删褪沁@樣的一個人,誰知道背后竟做出令人發(fā)指的殘暴事情:如攻戰(zhàn)襄陽后的屠城,在新安南部坑殺了二十萬投降的秦卒,坑殺“齊國田榮軍民”,進入咸陽后,燒秦宮,殺秦王子嬰,殺秦朝官員、舊貴族,當“楚霸王”后又派人暗殺義帝……這些行徑與劉邦在關中的“約法三章”相比,實在是太不得人心了,以致于垓下之圍還不知其殘暴之禍,反復強調(diào)“天要亡我,非我之罪”,可笑之極啊。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是項羽的殘暴直接造成人心的盡失才招致自己滅亡的啊!
五、自尊守諾卻剛愎自用
項羽自尊心強,有羞恥心。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他的自尊守諾。雖然與范增早就訂立暗殺計劃,但因為項伯的一番話項羽就改變了主意。于是面對劉邦的低三下四的謝罪,再加上項伯的美言,項羽就不理會范增了。因為他覺得答應不殺,卻在人家登門謝罪時又殺了人家,有損自己的面子,這種無恥行為項羽干不來。實際上就是因為自尊,他才在垓下之圍時不去思考如何帶兵突圍,再圖東山再起,而是用“東城快戰(zhàn)”再來展示自己的蓋世雄風,長自己的臉面。所以在垓下之圍中,項羽流淚時,士兵與之流淚卻不敢仰視,也是因為怕傷了他的自尊。自尊是好事,可如果自大可就不好了。項羽在主持會議決定時基本都是他說了算,比如坑殺二十萬秦卒,他一提議馬上大家就同意。再如暗殺義帝,沒有敢不同意的。仔細讀《項羽本紀》,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多時候他提出的決定大家沒有反對的,而劉邦的許多錯誤他的手下就敢提出建議,為什么呢?說白了,項羽這人很少能聽進去別人意見,再加上他的暴脾氣,誰敢呢?如韓生建議在咸陽建都,項羽不同意,韓生說他“沐猴而冠”,他就烹了人家韓生,誰還敢提建議啊,典型的剛愎自用。
六、知恩圖報卻賞罰不公
烏江自刎是重要片段,項王本能渡過江為何卻沒渡?因為他覺得渡江會給江東帶來禍患,他不能對不起對他有恩的父老鄉(xiāng)親。對幫助渡江的船夫,項羽贈與他烏騅馬;對故人呂馬童,項羽又贈給了他自己的首級。我們不能不感動于他的有恩必報??稍诹硪幻?,項羽在賞功罰過時竟是那樣的任意隨便,比如他分封的十八個王有幾個是真正因為有功的,除了劉邦和他關系不好之外,其他幾個人不是他的部下就是后來的追隨者。再如鴻門宴上對于項伯的泄密行為,項羽不但沒加懲罰,反而還聽從項伯的建議,昏庸至極!還有一個細節(jié),范增為何派項莊舞劍,因為他知道項羽的性情,對于同族人犯了錯,最多也就是發(fā)個脾氣,不會加重處罰的。從這我們也看到了項羽的用人制度就是用人唯親,賞罰不公,他怎么能不失敗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我們的耳邊仿佛還能聽見項羽垓下被圍的不服氣。是誰讓楚霸王走向了烏江,走向了死亡?正是他的冰炭同爐的性格啊,性格決定命運。
(江蘇省邳州市炮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