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杰
從過去到現在的教育道路上,小學數學教育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少“學困生”的存在,尤其在現代社會素質教育施行的背景下,“學困生”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了上漲的趨勢,因此,對“學困生”的小學數學成績的提高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探究“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圍繞著如何改善與提高“學困生”的數學成績這一話題,探索如何扶起摔倒在小學數學路上的“學困生”。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每個學生培養(yǎng)與形成邏輯思維的過程中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所以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小學數學的教學。但是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卻并不樂觀,許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從而逐漸積少成多使他們變成了數學“學困生”。由此可知,倘若小學生遇到的數學問題時得不到及時解決,成績就會無法提高,“學困生”這個稱號也就揮之不去。另外由于小學生遇到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出口就會產生厭學或厭惡數學的情緒,因而使得數學的學習效果更加惡化。從這兩方面分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智還不夠成熟,認識新事物的時候容易用自己主觀的意識進行理解與判斷,理解能力還不到位使一些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往往不能清楚明白地對新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理解,而是呆板地死記硬背,這導致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能舉一反三,主要表現在學生的作業(yè)與考試中出現大量錯誤上。由于學生一旦出現大量的錯誤就會在上課中跟不上節(jié)奏,出現不認真、懶動腦、應付式作業(yè)等現象,嚴重的還產生厭學與逃學的現象。
外部原因:造成“學困生”的外因主要就在數學教師的身上,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學生成績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生理心理年齡的需求。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會強制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去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并且與學生缺乏互動交流,在課堂上自導自演,在課后深入淺出,學生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讓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的心理,另外一些教師只注重教學的進步與學生的成績,而不去了解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吸收與消化知識,從而把許多學生甩在教學的背后,讓學生艱難前行。
二、解決“學困生”問題的主要途徑
第一,加大對學生的了解力度,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具有愛玩的天性并且可塑性較強,因此教師要想成為成功的教師,首先就要獲得學生的認可與喜歡,只要教師稍微用心一點,多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的需求,理解學生的想法,因材施教,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從心底里信賴教師,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愛屋及烏,學習數學時候也就不會感到那么枯燥吃力,同時,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多與學生交心,多鼓勵學生,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對于一些文靜膽小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融入集體,放開心胸;對于一些調皮的學生,教師要教導他們適可而止,但不能打壓他們的天性;對于懶惰的學生,教師可以運用游戲的模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使學生變成“學困生”的源頭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防患于未然,逐步消除在小學數學路上“學困生”的標簽。
第二,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明燈,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講解課本內的知識,還要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思想動態(tài),創(chuàng)造出符合學生認知階段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教師還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要一味地要求學生為提高成績而學習,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小學數學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思維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障礙,及時引導學生,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有效方法,擺脫困難,清楚障礙。教師不能嚴厲壓制學生,要轉變觀念,并共同找出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問題,與學生一起解決它,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第三,貼近生活,進行針對性教學。生活是教學的主要素材來源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范疇進行針對性教學,不能讓學生超前學習不符合年齡心理特點的知識,這樣會使小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能力出現漏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活中的知識點進行針對性教學,讓數學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擺脫“學困生”的標簽。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海豐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