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1.基礎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2.數(shù)字醫(yī)學中心;3.基礎醫(y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人體淺靜脈走行變異的情況較常見,一般多見于中小淺靜脈,而頸外靜脈做為頭頸部最大的淺靜脈,出現(xiàn)變異的情況則較少見,尤其是雙側均出現(xiàn)變異更為罕見,我們在解剖1具男性尸體標本時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材料來自于內蒙古醫(y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男性標本。在進行頭頸部局部解剖,觀察頸部淺靜脈血管走行時發(fā)現(xiàn),左側頸外靜脈粗大、單行;右側則出現(xiàn)雙頸外靜脈,分別剝離雙側頸外靜脈之間的起止點、走行,觀察頸外靜脈收納及最后注入靜脈之處,與正常頸外靜脈走行進行比較。
左側頸外靜脈收納面靜脈和下頜后靜脈,沿胸鎖乳突肌表面注入鎖骨下靜脈(圖1);右側頸外靜脈呈雙支,前支收納面靜脈,后支收納下頜后靜脈,靜脈之間還有交通支,雙頸外靜脈穿胸鎖乳突肌于深面匯入頸內靜脈(圖2)。
頸外靜脈正常情況下是在耳下方由下頜后靜脈后支和耳后靜脈、枕靜脈匯合而成,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于胸鎖乳突肌淺面斜向下后行,在鎖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1-2]。就其變異而言,國人頸外靜脈約有14%直接注入頸內靜脈[3],國內學者[4-7]分別從尸體標本和活體上發(fā)現(xiàn)單側頸外靜脈呈現(xiàn)雙干型,而對側則正常。本次局解中發(fā)現(xiàn)該標本雙側頸外靜脈均有變異,右側頸外靜脈呈“雙支型”,前后2支分別收納面靜脈和下頜后靜脈,最后穿胸鎖乳突肌深面注入頸內靜脈;左側頸外靜脈則呈“單支型”,其直接收納面靜脈和下頜后靜脈,最后沿胸鎖乳突肌表面注入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一般位置表淺且恒定,是臨床靜脈穿刺抽血、插管和搶救患者的常用血管,但出現(xiàn)此類頸外靜脈走行變異的情況,在解剖教學和臨床頸部手術中都有重要意義。
1:鎖骨;2:胸鎖乳突?。?:腮腺;4:面靜脈;5:下頜后靜脈;6:頸外靜脈;7:鎖骨下靜脈;8:腋靜脈
圖1左側頸外靜脈走行示意圖
1:鎖骨;2: 腮腺;3: 胸鎖乳突??;4:面靜脈;5:下頜后靜脈;6:頸外靜脈前支;7: 頸外靜脈后支;8:頸內靜脈
圖2右側頸外靜脈走行示意圖
[參考文獻]
[1] 彭裕文.局部解剖學[M].第7版.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6-44.
[2] 柏樹令.系統(tǒng)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2-242.
[3] 中國解剖學會體質調查委員會.中國人體質調查續(xù)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462.
[4] 吳國運,梁成青,黃大元,等.頸外靜脈屬支及注入頸內靜脈變異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28(3):307.
[5] 李從明,孟 鑌,戴 俊,等.活體雙頭靜脈和雙頸外靜脈變異4例[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6):424-425.
[6] 易思思,陶文強,黃文華.頸外靜脈走行變異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28(3): 338.
[7] 王 華,高 煒,林 蕾,等.左側頸外靜脈走行異常1例[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16(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