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關鍵詞〕 家園共育;合作;交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4—0030—01
近十多年來,家園共育已經逐步成為幼教界研究和實踐領域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家園共育,能夠極大程度地拓展幼兒教育的空間范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成長體驗,能盡可能地整合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目前,家園共育活動還存在著家園二者地位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與合作途徑、忽視幼兒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等問題。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1.幼兒園和家長的地位不平等,幼兒園工作方式過于強勢,家長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部分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往往是幼兒園安排相應活動,然后再告知家長,要求家長配合。雖名為“合作”,但實際上是以幼兒園為中心,要求家長“配合”的幼兒園工作,很少考慮到家長的需要和想法。在這種關系中,幼兒園往往處于支配地位,而家長一方面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于是就缺乏主動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這種相對弱勢的地位中,家長的作用也很難得到有效的發(fā)揮。
2.家長與教師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家長只重視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fā),而忽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突出表現(xiàn)為家庭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家長認為只有讓孩子過早地進行認字、加減運算、認讀漢語拼音、背誦古詩等,才能在親朋好友聚會時讓孩子有展露才藝的機會,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他們只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fā),而忽略對孩子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變成“高分低能”人。
3.幼兒園和家長過于關注幼兒的特長培養(yǎng),忽視幼兒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目前,不少幼兒園和家長在社會潮流的影響下,過于重視對幼兒在體育、舞蹈或琴棋書畫等方面的專門訓練,而對幼兒的情商、個性等方面的發(fā)展重視不夠。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沒有拓展教育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反而助長了不良的教育風氣,對幼兒的成長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二、實現(xiàn)家園共育合作有效交流的對策
1.尊重,是建立家園合作的基礎。尊重是彼此之間交流的基礎,幼兒園在尊重家長的同時也贏得了家長的尊重。如,我園近幾年來每年秋季舉辦的新生家長培訓會已成為學年度家長學校的第一課,成效明顯。家長學校第一課由園長主持召開,讓家長對幼兒園的園史、辦園理念、辦園規(guī)模、環(huán)境設施、教師隊伍、保教工作、特色課程、幼兒活動、家園共育等能有初步了解,增加家長對園所的感情,進而通過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
2. 理解,是聯(lián)系家園合作的紐帶。幼兒園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手段全方位地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園的真實發(fā)展情況。如,我園開通了學園的網(wǎng)站,設置了班級主頁、精彩視頻、校園論壇、短信通等專欄,讓其成為園務管理工作的好幫手,成為家園共育、資源共享的快捷平臺。再如,在班級活動上傳的主頁上,家長可以隨時上網(wǎng)看到孩子在班級參加的教學活動、游戲等情況。家長了解了幼兒園的工作,也就更加理解教師;教師的工作得到認可,便會信心倍增,干勁更足,這樣形成良性循環(huán),拉近了家園之間的距離。
3.信任,是構筑家園合作的橋梁。信任家長并爭取和善用家長資源,是建立學習共同體的有效手段。如,在開展“節(jié)約用水”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向家長提出了“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的倡議。在家長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幼兒學會了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搜集資料,并精心設計了一幅幅主題鮮明的環(huán)保手抄報,展示出了他們美好的向往和希望。家長、教師和幼兒在共同的活動中,自覺形成了學習團隊的共同體。
三、開展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
1.成立家長學校。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就必須建立家長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學?;顒?,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特點;幼兒園還可以不定期的召開家長會,組織家長參加家庭教育知識競賽,為家長開設專門的幼兒教育知識講座以及家教中的熱點、難點的主題討論活動,以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
2.開展行之有效的家園共育親子活動。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發(fā)現(xiàn),兒童在成長的不同年齡會出現(xiàn)相應的敏感期。若針對不同的敏感期進行有針對性地親子活動游戲訓練,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幼兒園開展經常性的親子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度過快樂的時光,而且父母本身在親子游戲中也能得到一些教育啟發(fā)。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