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
摘要: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于兒童題材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則是其兒童文學的典型代表作,但馬克·吐溫的兒童小說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兒童小說,他通過兒童的視角描寫和批判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也是馬克·吐溫寫給成人看的兒童小說。
關鍵詞:馬克·吐溫 兒童形象 兒童視角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一、馬克·吐溫及其兒童小說的創(chuàng)作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原名薩繆爾·朗霍恩·克萊門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他是一位生活里輕松嬉笑,充滿幽默感而本質卻異常嚴肅的社會批評家。其作品極為真實地反映出了美國從較為合理的自由競爭到暴力混亂的帝國主義這一時期的社會方方面面,題材十分廣泛。其兒童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和《王子與貧兒》等。
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的數多兒童小說中,有著多個令人深刻的典型兒童形象,大多以“調皮”的兒童人物為主要描寫對象,提倡自由地發(fā)展兒童天性,認為兒童的游戲可以教會他們生活生存的法則,自由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利于兒童日益的成長。在實際寫作中,他力圖通過對客觀生活的仔細觀察與體驗,真實地向讀者展示兒童的天性。如聰明,勇敢,正直,樂觀,又調皮,叛逆的湯姆·索亞;機靈、堅毅、善良,又叛逆、頑皮、沖動的哈克貝利等等,這些形象同大多數兒童小說一樣,通過寄寓著作家深刻的寓意來傳達出作家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期冀,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馬克·吐溫所創(chuàng)造的兒童小說有著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的寫作表達技巧,還有這許多令人值得探究的深層意味。
二、馬克·吐溫塑造的兒童形象超越于一般的兒童小說
馬克·吐溫兒童小說中的兒童形象與一般兒童小說相比最大的不同——借助兒童的眼睛反映出真實丑惡的社會方方面面與追求獨立自由的美好期冀。馬克·吐溫通過大量具有典型性的兒童形象的塑造,借助對他們的描寫,從側面對當時美國資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中拜金主義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虛偽、政治上的爾虞我詐、教會的欺騙、人們逐漸膨脹的貪念和獲得大量奴隸的向往等等,進行了真實地描寫,并加以主觀感情色彩的諷刺與抨擊。其塑造兒童形象時中融入了大量具有個人風格幽默的寫作,他通過對社會生活無微不至地觀察,力圖擇取生活里最典型的現(xiàn)實,通過兒童的口吻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將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丑惡現(xiàn)象通過兒童的視角真實地描繪地了出來,將美國政治上爾虞我詐和腐敗無能,揭露令人義憤填膺,使得閱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童年時代生活經歷,發(fā)揮讀者再創(chuàng)作作用,這就是創(chuàng)作兒童小說的動機。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決定著文本中隱含讀者的存在。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兒童小說預期設定的閱讀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兒童群體,同時也集聚于廣大的成年人群體。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扉頁,作家這樣寫到:“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妻子?!苯o人以豐富的思考,對于這句話不同的人通過對馬克·吐溫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有著不同的解答,而我正認為馬克·吐溫在以此提醒廣大讀者,這也是寫給成人的書,試圖從讓成人看到這些兒童小說,正如馬克·吐溫的兒童小說三部曲一樣,歸根結底其思想揭示了蓄奴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罪惡的種族歧視,屬于現(xiàn)實主義作品范疇,引起廣大成人讀者的反思。
同時馬克·吐溫兒童小說人物塑造繼承了他所有類型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最突出的特點,即幽默話語下的極端諷刺。對丑惡的成人進行辛辣的諷刺和兒童的善良情趣作了細膩的描寫,以此來形成對比,對讀者產生強烈啟迪的效果,促進讀者再創(chuàng)造作用的發(fā)生。因此馬克·吐溫的幽默都極具深刻的社會意義。通常來講,塑造幽默的人物形象是讓人獲得歡愉的情感,然而馬克·吐溫決不讓讀者單單地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他的真正目的在于借助描寫帶有喜感的事物來表現(xiàn)出深刻的理喻內涵,給予讀者反思自我的機會。馬克·吐溫的兒童作品塑造了多個令人歡喜的兒童人物形象,人們可以從兒童充滿冒險與喜感的故事情節(jié)中獲得美感,另一方面從作品中獲得大量反思與領悟。塑造出來的兒童幽默形象反映和代表了新一代美國人民的幽默性格。這些兒童人物形象揭示了整個美國民族內心積郁的憤慨,同樣也反映了他們迷茫和對此毫無辦法。馬克·吐溫把幽默與諷刺運用到兒童形象里面,將寄寓的思想情感上升到了社會歷史層面,擴大了兒童小說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兒童小說寫作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作用的發(fā)展。馬克·吐溫這些具有諷刺意味兒童小說,伴有幽默,趣味橫生,既使其作品的諷刺意味更加辛辣,又飽含著馬克·吐溫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是一般通常意義上的兒童小說所不具有的特質,也是其作品立足于兒童小說,而又高于兒童小說的地方。
而究其原因,馬克·吐溫認為兒童總是以天真、自由的眼光來考慮事情和體驗身邊社會生活的。所以,兒童的夢幻式理想總是與現(xiàn)實社會方方面面的實際情況有著很大的差距,形成非常清晰的不和諧。正是因為這種差距和不和諧超出日常生活中的規(guī)范,不常見與人們的視線之中,這樣就使得讀者產生愉悅的情感和激蕩的心境,從而獲得一種帶有喜感的片刻愉悅和長久地反思。這些兒童人物的幽默感同樣體現(xiàn)了新一代美國人的氣質,它可以表述為新一代美國人的幽默性格。我們可以判定,馬克·吐溫塑造大量兒童人物形象充滿著喜感絕對不僅僅為讀者一笑而過,同時也從側面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行著諷刺,進而反映出潛藏于幽默之下的真正內涵,包涵著深刻的思想內容。兒童天性敢于袒露直言,因為基本不會受到現(xiàn)有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他們富有冒險探究精神,對新鮮的世界充滿好奇感,這樣的形象讓人不禁地喜愛著他們。著名學者陳孝英先生認為,當幽默用于反映兒童的天真心理時,幽默意境所造成的審美感受是:善意的嘲弄和疼愛,有時還加上輕微的責備。作家巧妙地將兒童作為主人公,借助兒童的視角來反映真實的社會現(xiàn)實,并施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敘述對社會所見所聞的直覺,對新奇世界的直觀判斷,追求獨立自由的生活。這樣向成人們展示著一個兒童眼中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美好理想,足以引起讀者的深刻反省,小說的主題也由此得以深刻地揭示。
結論
馬克· 吐溫的兒童小說借助兒童尚未受到成人世界人情世故和意識形態(tài)浸染的本真生命體驗,通過典型兒童形象的塑造,以兒童天真無邪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生動地敘述了驚險刺激的故事情節(jié),真實細膩地展現(xiàn)了純真拙樸的童心世界,進而還原出世界的本來面貌,深化了兒童小說的主題。馬克· 吐溫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系列兒童小說是不同于一般兒童小說的兒童小說,他的兒童小說既是寫給兒童少年看的書,通過對新奇世界的描寫同時借以第一人稱,給廣大兒童以深刻的代入感,順應了兒童年齡階段心理需要;又是寫給廣大成人看的書,通過兒童的眼睛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進行真實地描繪,表露出一種對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期冀,小說的主題也由此得以深刻地揭示,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心態(tài)來觀察美國現(xiàn)實這個虛偽、骯臟的文明世界,成人可能會麻木和習以為常;兒童以善良和愛的眼光去觀察,去放大,往往會給麻木的成人世界一種觸目驚心的震撼。以兒童視角一聲聲擲地有聲的抗議和呼喚,不得不讓虛偽、骯臟的成人社會自慚形穢,讓成人看到他們早已司空見慣的現(xiàn)實是多么虛偽和丑惡,多么不平等!多么違背自然人性!以兒童為主人公的角色進而生成了一種對丑惡現(xiàn)實、社會惡習力透紙背的批判,從而使作品的主題表達得更真實,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因此馬克·吐溫小說中塑造的兒童形象具有著典型性,在文學歷史長河中具有著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