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芳
現(xiàn)代學習方式倡導以主體性為宗旨,創(chuàng)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英語課堂中,經(jīng)過持之以恒參加Free talk活動的學生,潛移默化、不斷地大量輸入課外知識,會比沒有參加過Free talk活動的學生更自主、更大膽、更善于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語言。開展此類活動,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持續(xù)地用科學的發(fā)展評價觀去評價學生。
一、Free talk體現(xiàn)的幾個特征
1. 主動性。Free talk所擁有的廣泛的自由想象空間,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寓教于樂,寓學于做,寓做于玩,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聽、說、讀、寫、畫的操作,以及游戲、比賽、表演活動的開展,引起和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受到一定的英語熏陶,在玩中長智、樂中受益,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促使學生向“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想學”的方向發(fā)展。
2. 體驗性。Free talk活動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和獨特見解,使學習變成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把發(fā)展作為學習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F(xiàn)ree talk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相互交流,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較好地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同時也讓學生學會怎樣與同學分享成果,讓學生體驗到了快樂學習、自主學習以及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和成功感。
3. 問題性。Free talk不限題材的特性,使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在這過程中他們必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學習問題,在尋找中學會表達、學會交談,并急于表達學會的單詞、句子與對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
4. 獨特性。Free talk以其擁有的自由程度、以其不限主題、不限篇幅、不限形式的獨特性而受到各層次學生的歡迎,學生們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這種自由式談話;因為這是一個真正開放的空間,是一個具有生成性和互動性的過程。
二、Free talk在教學中的開展
1. 構思。到了五、六年級,我卻總覺得學生學習不起勁,上課氣氛不濃,自己教得疲憊。我在學生中開展調(diào)查,原來,學生除了對沒有新意的學習感覺到倦怠外,他們也覺得目前的學習內(nèi)容太簡單,學起來沒多大勁。為了不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我決定把“自由談話式”教學引入課堂。
2. 嘗試 (口頭)。英語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的Free talk時間,內(nèi)容由學生自己構思、編輯、排練,老師不加任何主動的意見。對于不懂的問題,學生可隨時請教老師和同學。每天五個同學上臺,需要時,這五個同學可以請有關同學幫助與配合,每次Free talk 后當堂由學生自己評出本節(jié)最佳編輯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
3. 探索 (筆頭)?;顒舆M行了兩個星期之后,我被學生的學習熱情深深地感動了,這時,我又有了一種念頭:隨著學生的課外知識在不斷地拓展,我指導他們自己設計Free talk的本子。學生把本子設計得有創(chuàng)意、有童真,我又鼓勵他們把每次的Free talk感受寫下來,讓自己在反思中求進步、在反思中求發(fā)展。
4. 完善(摘抄課外單詞)。隨著活動不斷深入,我想讓學生把課外學的單詞集成單詞儲蓄罐,以此擴大詞匯量。于是,我要求他們在Free talk之前,把自己Free talk里面的課外單詞先寫在黑板上并教其他同學讀,再進行Free talk.
已常態(tài)化的Free talk有效有序地開展著,學生的口語及聽力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并能及時把有益的信息轉(zhuǎn)化為學習資源。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順利載人升空的第二天,學生就能及時捕捉這個信息,他們在Free talk加入了自己的豐富想象,全文如下。
Yang Liwei: I am Yang Liwei. I take the spaceship to space. Look! This is the sun, this is the star, and this is the rainbow, and this is......Oh! There is the UFO, and an E.T. Theyre coming! Oh, no no!
E.T.: Dont worry! I dont hurt you, our people are very friendly, lets be friends. Nice to meet you !
Yang Liwei: Nice to meet you too!
E.T.: Oh! Its late. I must go home! See you!
Yang Liwei: See you next time. Bye bye.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