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華+黃秋潔
【摘 要】語言行為是交際的主導因素。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文章旨在探尋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產生文化沖突和誤會的可能性原因,為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言行為;英語教學
一、跨文化語言交際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最初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作品《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書中提出?;魻栐跁袑ⅰ翱缥幕浑H”定義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并為此后的跨文化交際學奠定了基礎。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語言是交際的主體,處于主導地位,非語言暗示是語言的有力輔助工具。生活中,人們主要通過語言進行交際,但對交際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卻是有限的,而非語言暗示則為交際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交際情景以強化和補充語言手段。在某些方面,如準確、細膩地刻畫交際者的心理活動,形象、生動地描述事物的形狀、運動狀態(tài)等方面,語言行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跨文化語言交際與英語教學聯系起來進行深入的討論。
二、跨文化語言交際失敗案例及原因分析
我們來看一組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一名越南傷員和美國醫(yī)護人員之間的對話。(Nurse指護士),Vietnam Soldier指越南傷員)。
Nurse: “Do you like your life here in America?”
Vietnam Soldier: “Oh yes.”
Nurse: “Did you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No.”
Nurse: “You did not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Yes.”
Nurse: “So you did not take it.”
Vietnam Soldier: “Yes. No.”
這位美國醫(yī)護人員一定非常困惑,不知道這個越南傷員到底吃沒吃藥。什么叫“Yes. No.”?這恰好就是由文化、語境不同而造成的交際失敗的例子。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其作品《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即高語境和低語境。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指的是,在傳播時絕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在個人身上,極少存在于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正好相反。東方社會很多都是“高語境”社會,如:中國、日本。在上文的對話中,當醫(yī)護人員第一遍問傷員是否吃過藥了,病人回答說“Yes. No.”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Im following you. And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當被第二遍問到是否已經吃藥了,傷員回答“Yes. Yes.”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Yes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最后一遍被問到“So you did not take it.”,傷員回答“Yes. No.”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當然,造成跨文化語言交際失敗的原因不僅僅只有語境問題,還有思維方式以及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式的。在交流中直接接觸主題,想什么,說什么。東方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式的,說話時“繞彎子”,繞著主題外圍轉而不直接接觸主題。例如:一個美國人給一個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信時容易發(fā)火。因為美國人的信開門見山,將自己的要求、意見和建議放在最前面,不講客套話。或者在信的最后才講些客套話,表達看法很不婉轉。而美國人看到中國人的信,也容易生氣。因為中國人往往在信的開頭,寫很多美國人認為是廢話的寒喧話,美國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對方要說什么。這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給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也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三、 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未能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從詞匯內涵、社會風俗、價值體系各方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要使文化教學取得效果和進展,教師可從從課本中挖掘并深化文化教學在現有的英語課程設置中,貫徹實施文化教學最可行的一條途徑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個課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以精讀課、泛讀為例。精讀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目標,從選取的材料中獲得豐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關系,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泛讀課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許多的功能對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如問候、看病、度假、聚會、打電話等等,這些對話本身就為進行得體的交際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過一些真實的社交語境,學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詞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Edward Twitchell Hall.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 Anchor Press, 1976.
[2]Dou, Weilin.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7.
[3]Samovar, Larry A. and Porter, Richard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