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群
長度單位是計量的重要內容,隨著計量制度逐步統(tǒng)一,教材內容趨于簡化,它與生產(chǎn)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在教學中,學生雖然已經(jīng)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但不一定會進行量化比較。筆者在教研中發(fā)現(xiàn),利用學生的一些錯誤資源,對構建學生的長度觀念非常重要。如何運用錯誤資源,筆者提出了以下思考。
一、“延長體驗過程”是教學實施的關鍵
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畫同樣長的線段,大部分數(shù)學生線段沒量準,畫不直。
反思:學生千篇一律得都朝“和水平大約成45度”方向畫線段有何潛在的含義?是對題目中“同樣長”這個詞含義的不理解,還是對線段圖本質的認識不到位。
師:你畫這條線段的時候,為什么朝這個方向畫(教師比劃“和水平大概成45度”方向),而不朝水平方向畫呢?
生1:題目中說,“要畫同樣”的線段。
生2:畫成這樣的(學生用手比劃水平的線段),這樣畫出來的線段和圖上的一點都不像。
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只關注了“同樣”這個詞,而忽視了后面的核心詞“長”。“一點都不像”這句話反映出這部分學生對線段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表象層面,對線段的本質屬性認識不夠。
【對策】在“充分感知”中構建長度觀念
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二年級學生抽象思維水平低,教學時應讓學生經(jīng)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為基點,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實物的邊,讓學生知道這些邊都可以看成線段,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線段”表象,幫助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本質,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長度觀念的目的。
1.重視“線段表象”的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際體驗,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逐步形成認識,建立“線段”的概念。如教學“認識線段”的課始,筆者設計了一個將繩子“變曲為直”的活動。
認識“線段特征”的教學片斷:
組織學生觀察一根繩子。
師:這根繩子是什么形狀的?你能將這根繩子變直嗎?
師:繩子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
教師將繩子的一端松開,思考:還是線段嗎?
總結得出:線段是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板書:直和兩個端點。
想一想:閉上眼睛,我們是怎么將手里的繩子變成線段的。
談一談:現(xiàn)在你能談談線段的特點。
畫一畫:試著畫一條線段。
有學生開始畫出的線段是:
師:這條線段非常直,能一下子看到端點嗎?為了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在數(shù)學上我可以用實心小圓點或小短豎來表示端點。
通過具體操作活動,讓學生以“想一想→談一談→畫一畫”多種形式建立清晰的表象,從而直觀地認識線段的特征,并初步學習借助工具畫出線段的方法。
2.實現(xiàn)“以形助數(shù)”的目的
圖形知識的學習從認知目標出發(fā),分為識圖和畫圖兩個子項。識圖是頭腦中的操作,畫圖是行為中的操作。在“認識線段”這節(jié)課中,認識線段后要會畫線段。畫線段技能對“線段概念”的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即學生通過畫線段的過程感知線段的“直”與“有兩個端點”的特征,從而”達到“以形助數(shù)”的目的,發(fā)展學生的長度觀念。如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學生匯報畫法,·(教師出示左端缺了5厘米多的斷尺)小組討論:怎么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在畫線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線段的方法和注意點。整個學習過程,我們要重視學生的探索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
二、精心研讀,抓牢學習本質
長度單位教學中基礎的題的錯誤較多。追其原因,“我看錯了”。僅僅是看錯了嗎?詢問做題思路,才發(fā)現(xiàn)學生看到題中的“量一量”,都在借助自己的尺子量,忽視了題中已有的那把尺子。
【對策】在“認真審題”中構建長度觀念
由于考慮到物體長度的實際情況,課本在呈現(xiàn)一些物體時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了縮放,“圖形的放縮”是小學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因此二年級的學生對于進行放縮過的圖形會很難理解,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尺上的5厘米有這么長,但圖上的5厘米卻這么短”。
1.以“善于讀題”為本,重視“數(shù)數(shù)”策略的培養(yǎng)
教學中提到的“度量法”是先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然后看度量對象中包含多少個度量單位,度量單位的個數(shù)就是度量值的大小。比如,在解決文具盒有多長這個問題時,應該先讀懂圖中的信息,在頭腦中建立起該問題的最初表征。一塊橡皮有5厘米那么長,鉛筆盒是4塊橡皮拼起來那么長,因此有4個5相加,就是20厘米。
2.把握“審題程序”,豐富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
在解決長度單位有關的問題時要做到“一看二想三讀”:一是初看,即了解性讀題。通過初看,弄明白題目中已知的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在頭腦中建立起該問題的映像。二是細想,通過聯(lián)想,回憶要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三是重讀,在解答之后,結果與條件相比照,查看結果是否滿足題目要求。通過初看學生弄明白了一塊橡皮長5厘米,圖上有4塊橡皮,問題是圖上的鉛筆盒長幾厘米。通過聯(lián)想,學生要回憶要知道圖上的鉛筆盒有多長這個問題,需要具備“替換的概念”即將4塊橡皮的長度替換成一個鉛筆盒的長度。
涉及長度單位的教學內容不多,但難度不小。要靠教師在教學中仔細分析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充分利用錯誤資源,著力于長度觀念的建立。我們深知學生長度觀念的建構是在充分感知、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感知,關注審題,關注思辨,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課程的整體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和平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