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葉珍
對話就是一種溝通,相互之間的溝通。在教學中,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溝通非常重要,可以增進相互的情感,可以了解彼此的心聲,但如何溝通,怎樣溝通也很關鍵。筆者認為,在進行對話教學之前,作為教師,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先掌握好對話的特點。因為,只能掌握了對話的特點,才能掌握對話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才能運用自如。下面,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具體情況,淺析了其幾大特點。
1.主體性。對話是建立在最基本的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的關系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和被教訓,灌輸和被灌輸,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的關系。過去“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是“我——他”馴化關系,對話教學中,師生之間則是“我——你”關系,各種對話都是一種“商談”,是在共同探討未知的新領域,學生成了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主體意識覺醒,自己讀書,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體驗,交流自己獨特的感悟,從而獲得發(fā)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歸還學生的話語權,學生不僅有機會說,而且與教師共同決定著對話的形式和內容,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
2.發(fā)展性。對話教學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的教學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是全面的。對話教學改變傳統(tǒng)教學十分重視結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對學習過程的關照,講求在學習中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構,在建構中發(fā)展,然后又通過新的生成和建構,達到新的發(fā)展。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習也就促進了人的發(fā)展。對話教學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質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對話的教學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最終目的是促進師生共同提高,全面發(fā)展,最終產品是能動的、創(chuàng)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現(xiàn)代人,發(fā)展是對話教學的第一要務。對話并不排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不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它卻能使師生雙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互相激勵批判,使每一個人不斷自省,獲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動力,不斷使自己“成人”。
3.多維性。對話過程是師生、生生間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它強調師生、生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guī)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對話需要在多維的對話空間中進行。一是對話形式多維。對話教學中教與學不僅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聯(lián)系,也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多重的網狀關系。所以,對話形式是多維的,它包括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文本)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二是對話內容多維。課堂對話雖然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jù),但對話的內容不是教材知識的轉移和克隆,而是生本、師生、生生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诿總€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個性差異,即便對同一文本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產生個人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對話內容既遵循文本,實際又超越了文本,它既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等,還包括對話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新知、建構的意義,從而構成了對話內容的多維性。三是對話渠道的多維性。交流、互動是對話信息的重要特征。在對話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對話的主體,每個主體既是信息的發(fā)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學習信息再也不是從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而是多向的相互傳遞。就是通過這樣的多向信息的相互傳遞,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4.感悟性?!罢Z文學習具有重感悟的特點”。對話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學突出學生的感悟。學生是聽說讀寫的主體,正是在聽說讀寫的自主活動中不斷“自得”成長起來的。王國維《人間詞話》:“夫境界呈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蓖醴蛑洞竭z書》:“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备形蚴菍υ拰W習的核心,劉貞福先生認為,所謂感悟,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意識活動,是學習者對語文材料的積極反應,聯(lián)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開、躍進,情感體驗得以加深,才性得以發(fā)揮,人格得以升華。認知與情感的不可分離性,是感悟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對話教學中的的顯著特色。對話材料本身就是認知元素與情感元素的集合體,在進行認知性教學的同時,自然要滲透情感教育的內容,在進行情感性教學的同時,又必須以語文認知為依托。感悟具有升華性,從本質上說,在對話中實現(xiàn)感悟是學習者接受心智挑戰(zhàn)的勝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xiàn),對話的過程就是從一個感悟到另一個感悟的積累過程,是養(yǎng)成人的靈氣、悟性和才華乃至全面充實人的內在素質的過程。
5.創(chuàng)新性。對話教學改變了師問生答的單向輸出模式,而代之以師生間、同學間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受問者轉變成了主動發(fā)問者,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發(fā)現(xiàn)者,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對話鼓勵創(chuàng)新,鼓勵與眾不同,在各種思維的碰撞中,又促進了新的創(chuàng)新。而且,語文學習具有模糊性特點。這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經驗、感知視角、思維方式、言語儲備、情感類型等方面的個別差異性,導致每一個人對文本的理解都是獨特的。其二,解讀文本時,即使讀者對文本的感悟相類似,但組織語言時也會帶上自己的烙印。因此,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對話教學過程是充滿創(chuàng)新色彩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