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 新課程改革給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其中,任務驅動法得到了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關注,但由于對任務驅動法內涵的理解不到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達到任務驅動法體現(xiàn)的效果,因此需要對任務驅動法的實施過程和實施方法進行總結和闡述。
關鍵詞: 驅動法 實施過程 實施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
自2004年開始啟動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已有十七個省市推行了高中新課程改革。如何從課程改革實驗中摸索與汲取經驗,務實、穩(wěn)妥地推進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關注,目前,信息技術教材內容中多次提到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即以具體任務的完成達到學生掌握具體知識點的目的。筆者根據(jù)學校具體情況,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望指正。
一、任務驅動法的含義
任務就是擔負的責任,亦指交派的工作,具體指需要通過某種活動完成的某件事情。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特指用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手段完成的任務。例如:完成一幅畫,設計一個個性化桌面,一段文字,一幅圖表等。
任務驅動法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好奇心的情景為基礎,以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任務為載體,使學習者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 任務驅動法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形式
1.提出任務—講解演示—模仿練習—反饋與小結。
在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網絡系統(tǒng)控制學生機,以此掌握課堂局面,按照設計好的程序組織教學。這種方式最大的優(yōu)勢是課堂教學效率高,目標容易實現(xiàn)。
2.提出任務—學生自學與操作—反饋與小結。
教師通過展示任務,由學生合作小組根據(jù)主題,規(guī)劃任務,給學生充分的創(chuàng)造空間。這種形式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提出任務—分析討論—探究質疑與操作—反饋小結。
開放性任務指學生已經具備了大量知識與技能,但這些知識與技能還沒有成為系統(tǒng)的知識與技能,可由教師給出較少限制條件的主題,由學生規(guī)劃任務。通過完成任務,分散的知識與技能系統(tǒng)化、 技能化。這種方式是前兩種教學方式的改進和綜合,減少教師的講解時間,增加分析討論、質疑解惑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
三、以上三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
本校是新成立的獨立高中,學生學習成績在全縣排名靠后,班級中五分之四是農村學生,大部分第一次接觸信息技術,要從開關機、鼠標、鍵盤的使用開始講,任務多且繁重。
1.教材分析。
教材使用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這本教材從已掌握的基本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中,如:文本和圖表處理、網上沖浪及多媒體技術等,提煉出在實際生活中靈活使用信息技術。
2.會考考題分析。
考試上機操作,學生隨機抽題,一套60分鐘,分必修和選修兩塊,有選擇題、填空題和操作題,考試難度逐年加大。
3.教學過程。
(1)將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操作會考真題分發(fā)到每臺學生電腦中,指導學生打開電腦,學生先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先不提供具體解決方案,學生之間可探討解決。教師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及時掌握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情況及出現(xiàn)的問題。(時間為15分鐘左右)
(2)教師集中講解。教師機控制學生機,演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及時講解學生在操作過程碰到的問題及困惑。(時間為10分鐘左右)
(3)學生練習,教師到學生中,對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一對一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任務目標。每組組長進行檢查,學生完成后可以自行上網,學生自主練習。(時間為20分鐘左右)
4.課后反思。
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完成好的學生鼓勵其實現(xiàn)既定目標,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