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妍,黃金鑄,黎冬冬(廣西都安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西 都安 530700)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醫(yī)師們對真菌性鼻—鼻竇炎疾病認識加深和診斷水平提高,現(xiàn)已成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特異性鼻—鼻竇炎性反應。隨著內鏡鼻竇手術的普及與應用,結合CT檢查和病理學的診斷,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鼻竇霉菌病的報道越來越多[1]。真菌性鼻—鼻竇炎中發(fā)病率最高的是真菌球(FB),多發(fā)于上頜竇,其次是篩竇和蝶竇,罕見于額竇,真菌球發(fā)病隱匿,病程長,癥狀可呈間歇性,可持續(xù)數(shù)月至數(shù)年。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單側或雙側鼻塞、流血涕、膿涕伴有臭味、頭痛、面部腫脹疼痛,眼脹痛等,也有的不表現(xiàn)任何癥狀,僅在進行鼻竇影像學檢查時發(fā)現(xiàn)。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25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臨床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鼻竇CT掃描,竇壁骨質均無明顯破壞現(xiàn)象,竇腔渾濁,其內的可見鈣化斑或金屬樣高密度影。術后病理均發(fā)現(xiàn)真菌絲或孢子,明確診斷。所有患者中有22例為上頜竇真菌球,3例為蝶竇真菌球;16例患者為單側發(fā)病,9例雙側發(fā)?。黄渲信轄钪斜羌?例,合并鼻中隔偏曲者11例,主要癥狀為臭味膿涕、血涕,患側面部疼痛或頭痛,嗅覺減退,多數(shù)伴有鼻塞。
1.2 診斷標準:術前進行鼻內鏡檢查、鼻竇CT掃描、病理檢查。所有患者鼻腔檢查發(fā)現(xiàn)竇口鼻道復合體黏膜水腫,有的中鼻道有小息肉,有乳酪樣膿液或豆渣樣分泌物在中鼻道及其后部;鼻竇CT掃描發(fā)現(xiàn)上頜竇、蝶竇內混濁,無明顯骨質破壞吸收或蟲蝕改變,有明顯鈣化或密度不均病灶;術后病理檢查均報告發(fā)現(xiàn)有霉菌絲或孢子。
1.3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采用0°和30°鼻內鏡,患者平臥位。用10:1鹽水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鼻腔,5 min后取出棉片,檢查鼻腔。術中可適當糾正明顯的局部解剖變異,如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伴泡狀中鼻甲者,先行中鼻甲成形術,切除中鼻甲外側半泡壁,修整成形。
上頜竇真菌球者,行上頜竇中鼻道開窗,切除鉤突,暴露鼻囟門及上頜竇口,見膿性分泌物及褐色塊狀物,擴大上頜竇口,用負壓吸引吸除、上頜竇組織鉗、沖洗等方法徹底清除竇內真菌球及分泌物,用30°鼻內鏡檢查竇腔,發(fā)現(xiàn)不易清理的病灶,可聯(lián)合經下鼻道上頜竇開窗術。蝶竇真菌球者,行經篩竇開放,擴大蝶竇口,使位于淚前隱窩、前齒槽隱窩等處蝶竇口處于寬暢狀態(tài),防止竇口閉鎖或粘連。清除病變完畢均用碘伏浸泡竇腔約1 min,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多次,用膨脹海綿填塞鼻腔,24 h后取出,術后第2天起每天沖洗鼻腔,共2周。全部病例定期進行鼻竇內鏡下術腔換藥,換藥過程中主要是清除術腔出現(xiàn)的囊泡息肉、病變組織,解除術腔粘連,重新擴大縮窄的竇口等。術后隨訪及處理半年~1年。
1.4 療效評價標準:全部病例參照鼻內鏡手術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價[2]。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下檢查鼻腔黏膜無水腫,上頜竇口、蝶竇口開放良好,中鼻道無狹窄,無粘連,鼻腔、竇腔無膿性分泌物,創(chuàng)面黏膜上皮化良好,竇腔內無真菌團塊及膿性分泌物,鼻竇CT示竇腔無異常表現(xiàn)。
術后隨訪,25病例全部治愈,治愈率為100%,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術后病理報告均為鼻竇霉菌病,診斷符合率達到100%。
霉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和局部環(huán)境改變的情況下,為霉菌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時方能致病,是一種感染性或變應性疾病[3-4]。鼻內鏡手術開展以前,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未引起足夠重視,通常以傳統(tǒng)的根治性手術,上頜竇鼻內開窗,篩竇、蝶竇真菌往往難以處理,仍殘留很多病灶。在手術中發(fā)現(xiàn)竇腔有干酪物、豆渣樣團塊物,并沒有進行病理檢查和系統(tǒng)抗真菌治療,只當一般炎性反應處理,治療效果較差,復發(fā)率很高。隨著科學診斷水平的提高和鼻內鏡手術開展及普及,霉菌性鼻竇炎都能得到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復發(fā)率低,大大減少患者的痛苦。
治療上,徹底清除竇腔內病變是關鍵。通過借助鼻內鏡良好的照明和配套的器械,可在視野清楚的情況下將竇腔內的病變徹底清除,上頜竇采用經中鼻道上頜竇開窗,必要時行下鼻道開窗,保留黏膜,將傳統(tǒng)的根治性或鼻竇內黏膜全部刮除轉變?yōu)樵趶氐浊宄≡罨A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正常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手術微創(chuàng),安全,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痛苦少。術中用碘伏浸泡竇腔可將殘余病菌殺滅,鼻腔鼻竇的炎性反應可消退并恢復正常功能,進一步提高治愈率。鼻內鏡手術是治療霉菌性鼻竇炎的較好選擇,值得推廣。
[1] 廖 革.手術治療鼻竇霉菌病20例[J].航空航天醫(yī)藥,2010,7(21):1305.
[2] 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33(3):134.
[3] 楊秀敏,王毓新,劉 銘,等.100例真菌性鼻竇炎的病原菌分析[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7(1):9.
[4] 劉 銘,劉華超.鼻及鼻竇的霉菌性疾病[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7(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