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自1982年國家把計劃生育政策確定為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余年時間,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數量,抑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趨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在闡述人口問題時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2011年4月出爐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當前總和生育率和人口增長速度都明顯低于預期,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經歷重大轉型期,重新審視和反思我國的生育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及政策實施效果,并對未來我國生育政策如何做出合理選擇進行探究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建國初期,雖然國家沒有制定明確的人口政策,但政府對人口生育及增長基本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1950年4月20日,國家衛(wèi)生部和軍委衛(wèi)生部聯合發(fā)布《機關部隊婦女干部打胎限制的辦法》,規(guī)定“為保障母體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衛(wèi)生部制定了一個面向全民的《限制節(jié)育及人工流產暫行辦法》,將機關部隊婦女干部的規(guī)定在全國推廣。
新中國成立時期我國總人口約為5.4億,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人口總數約為6億,人口過快增長所帶來的壓力與當時落后的經濟狀況形成鮮明對比。1962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鄉(xiāng)村提倡節(jié)制生育,適當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使生育問題由毫無計劃的狀態(tài)逐漸走向有計劃的狀態(tài),這是社會主義建設中既定的政策,標志我國以節(jié)制生育為主的生育政策產生。
1973年,中國政府實施指導性減緩人口增長的“晚、稀、少”政策,且該政策在同年底召開的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匯報會上得到明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基于對未來人口規(guī)模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的判斷,中國生育政策開始向獨生子女政策轉變。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fā)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至此,中國獨生子女生育政策正式出臺并開始全面實施。
80年代初期中國生育政策開始進入調整階段。1985年實行了“開小口,堵大口”的政策,適當放寬農村群眾生育第二胎,但嚴格控制和防止生育超計劃的二胎和三胎。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允許符合條件的夫婦生育二胎。2000年以后,國務院提出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而我國現行的總的生育政策是提倡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符合規(guī)定條件的經批準可以再生育一個子女,禁止違法生育。生育二胎是根據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分別制定了不同的限制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和增長率一直保持穩(wěn)定下降的趨勢,人口再生產類型已實現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并且生育率已處于更替水平之下。而當一國的人口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并持續(xù)下去,預示人口的增長最終將達到峰值繼而靜止下來。中國生育降至更替水平之下,直接影響我國人口規(guī)模,每增加一億人口所耗時間由原來的5年延長至10年,且會更加延長。
根據2010年“六普”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78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9億。據預測十二五期末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3億,并將快速增長至2060年的峰值3.57億,比那時所有發(fā)達國家的老年人口總和還多1373萬人。隨后開始緩慢下降,21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6億。人口老齡化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沖擊,致使我國養(yǎng)老金壓力劇增,養(yǎng)老服務需求增加。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之間,除“三年困難”時期以外,我國總和生育率一直高居在6以上。1971年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時,總和生育率為5.8.。以總和生育率達到并低于更替水平2.1的低生育率水平為標準,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既已步入了低生育水平時代,至今已保持了近20年。目前,中國的生育率水平與發(fā)達國家一致,甚至還要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水平。而完成總和生育率水平從6降到2,中國僅用了20年時間,而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從5降到2所花時間則平均為75年。
“六普”時,中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經下降至16.6%,比“五普”時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五普”時上升2.9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與“五普”相比,“六普”時中國20歲至29年輕勞動力的規(guī)模已縮減了近15%。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具有生產能力的勞動力平均年齡會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也會相對下降,若生產率或勞動參與率不能迅速提高,那么我國的經濟增長必定會受到影響。與此同時,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需要國家加強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顯然,就會加重勞動力人口的負擔,整個社會的消費、儲蓄和投資也會隨之縮減。
目前我國約有一億獨生子女,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儼然使我國眾多獨生子女家庭成為高風險家庭。一旦遭遇意外事故導致家中唯一的孩子傷病、殘疾乃至死亡,政府和社會應如何給予補償。顯然,不僅僅要求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全面的養(yǎng)老、醫(yī)療、康復等照顧,而且對于這些因計劃生育政策出現的“弱勢家庭”及其成員的精神慰籍和人文關懷也成為社會化福利制度所不得不面對的新的挑戰(zhàn)。
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往往人們的生育意愿反而越弱。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萊賓斯坦的研究,隨著經濟發(fā)展及家庭收入的增加無論撫養(yǎng)孩子的成本是隨著收入的上升而增加或下降,還是保持不變,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都會減小,促使生育率降低。在我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孩子未來的撫養(yǎng)、教育等經濟上的費用越來越貴。如果經濟條件有限,家庭給孩子不能提供更好保障,顯然不會考慮生育二胎。
受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育齡婦女晚婚、晚育或者回避婚姻和生育的人數逐年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的家庭和社會分工觀念被打破,婦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地位得到不斷提升,女性市場勞動力參與率不斷提高的結果。當前大量女性同男性一樣,參與職場競爭,壓力陡增,因此不斷推遲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且已經形成難以改變的生育觀念。
生育政策顯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超低的總和生育率水平時期,因此,調整生育政策,可緩解20年以后中國高度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使總人口變化更加平穩(wěn),并再次獲得人口紅利。
人口現象屬長周期事件,且具有滯后性,因此,在人口發(fā)展上做出重大決策,必須在解決當下問題的同時,把握機會,抓住機遇,為長期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好準備。我國當前恰巧處于少兒撫養(yǎng)比和老年撫養(yǎng)比都相對較低的“人口機會窗口”期,應充分把握這一有利時期,適時調整我國生育政策。
調整生育政策,并不是放棄計劃生育政策,而仍是有計劃的生育。針對當前我國實際狀況,可逐步放開生育“二胎”政策,調整農村地區(qū)的“一孩半”政策,允許農村家庭生育二胎。這樣可以避免由于婦女總和生育水平降低導致的人口總量負增長問題,緩和計劃生育政策引起的人口社會問題。此外,第一胎和第二胎應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允許生育兩個孩子,但嚴格禁生第三胎。盡可能加長兩胎之間的生育間隔,可以減輕家庭撫養(yǎng)子女的負擔。此外,在穩(wěn)定人口數量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1]原新.計劃生育政策的回顧和反思 [J].人民論壇,2012,7(371):6-8.
[2]原新.人口老齡化改變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基礎[J].社會工作,2011(12):54.
[3]郭凱明,龔六堂.社會保障、家庭養(yǎng)老與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12,(1):78-90.
[4]桂世勛.穩(wěn)定適度低生育率水平有利于解決我國養(yǎng)老問題[J].人口研究,2012,(4):34-36.
[5]孫博,董克用,唐遠志.生育政策調整對基本養(yǎng)老金缺口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2(166):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