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平
(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泛濫,各種新舊道德觀念相互撞擊,使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受到沖擊,真善美和假惡丑混淆不清,不少大學生在道德方面出現(xiàn)了困惑,甚至出現(xiàn)了“道德滑坡”。大學教育對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一個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是他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過去,我們的教育往往注重外在的儀式化的東西,卻忽視了內在的東西。習近平同志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修德是基礎。只有注重品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既立意高遠、又立足平實,既修好公德、又修好私德,才能真正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要堅定不移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基礎工程,要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促進青少年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英語語言實踐課,在承襲西方傳統(tǒng)道德的同時又凝聚著現(xiàn)代市場文明,匯集眾多道德精華,應該在這個陣地上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的德育功能。
“The Trashman”這篇文章談到了職業(yè)取向,導入新課前可以問學生們對職業(yè)的看法及取向“What’s your ideal job?”,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工作的目的、工作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讓學生們清楚工作不分高低貴賤,只要工作能帶來社會價值,能為人民服務即可,再結合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xiàn)自我的社會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的父親是一個“severely crippled and very short”殘疾人,作者在一開始都會因為與父親一起散步而覺得難為情,但是父親從來沒有因此覺得頹廢,面對社會上其他人給他的屈辱和壓力,他從不顯得痛苦,也沒有怨言,而且用自己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著自己的兒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去自己發(fā)現(xiàn)“父親”身上值得學習的亮點,讓學生明白人生并不十分完美,關鍵在于如何正確的面對,逐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利用課內外的名言警句進行德育滲透。如:“Busiest men find the most time”;“Where there’s a will,there’s a way”;“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Ninety percent of inspiration is perspiration”;“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這一類格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勤奮和惜時的品德?!癏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Pride will have a fall.”此類格言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謙虛誠實的美德。
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要接觸作業(yè)、練習,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英語教師在編選作業(yè)和作文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如在選取閱讀練習的文章,英語作文的材料時,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片斷,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師的言行舉止和道德教育的滲透密不可分?!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教師的情感、意志、人生觀與價值觀完全內化在人格結構中,是學生獲得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愛、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學生的尊重,對引導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直接的德育課程來說,英語學科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隱性的,課程知識的效用在于揚善。英語教師應把握學科特點,通過語言教育作為載體,選準切入點和結合點,滲透當代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如做人的基本道理、法律法規(guī)意識、社會競爭意識、時間紀律觀念及環(huán)境保護意識等,把德育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
每一個教師,不管其在學校教育中肩負何職,都必須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學過程中對道德教育的傳遞。在傳遞過程中教師要有道德教育的熱情。具備這種熱情,教師才會自覺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學科在內容和材料中可能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才會從教學設計、結構、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道德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并對諸環(huán)節(jié)中的自我表現(xiàn)加以反思和調整,才會把課堂真正變成學生道德生活的基本場所,才會在課堂中自覺地依據(jù)道德交往情境呈現(xiàn)多元角色。
第二課堂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校環(huán)境育人,就是指校園文化育人。大學英語教師以“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主題教育和“節(jié)糧、節(jié)水、節(jié)電”專題的教育活動為契機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與德育教育密切相關的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文寫作大賽、英語辯論賽等;舉辦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民族傳統(tǒng)、禮節(jié)禮儀等與德育相關的活動,如英語朗讀比賽,英文歌曲演唱比賽,觀看英文原聲電影等活動,既能學習地道的英語發(fā)音,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英語文化,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這些活動使得學生們凝聚了極強的集體榮譽感,可以繼續(xù)深化對課堂所學的德育知識的理解,內在的激情可以有效的升華為道德意志并且可以轉化為道德行為。第二課堂的英語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最終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習近平同志指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边@是習近平同志對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提出的新要求。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應具備六大要素:品行、動機、潛能、理解力、知識和經驗,品行放在第一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滲透德育教育,不斷地轉變學生道德觀念,在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從加強學生的信念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重視學生的心理心態(tài),重視學生的情商(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入手。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未來服務社會的素質與能力,提升中華民族的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育人的宗旨。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
[2]解朝龍.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學英語,2010(16).
[3]李宜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02).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杜殿坤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