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玲 才 娟 關國印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古人云:“一人向隅而泣,則舉坐為之不樂?!钡拇_,殘疾人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面的社會保障,無疑是衡量一個社會的重要標準與尺度。尤其是殘疾人所受到的高等教育程度,更是確保殘疾人自身以及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很重要的社會衡量標準。然而在很長時期內,我國的殘疾人教育始終未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甚至被整個社會所忽視和歧視。即使傳統教育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仁者愛人”等教育理念,也只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析,并未付諸更多的社會實踐。至今許多人仍然對殘疾人的教育和關懷不甚了解。而據統計顯示,至2006年我國現有“殘疾人人數達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的6.34%,即我們身邊每20個人中至少有一個人身負殘疾。其中城鎮(zhèn)殘疾人口為207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4.96%”。由此可見,對于殘疾人的教育以及社會關注程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從現存的教育文獻顯示,“最早將西方近代殘疾人教育的理念及實踐傳入中國是西方傳教士所創(chuàng)辦的澳門女塾”。隨著全納教育發(fā)展,而殘疾學生走進高校大門接受教育已不像過去那么困難,很多殘疾學生能夠如愿已償。普通高校摒棄“物殘即棄,人殘即廢”的觀念,不僅接受了殘疾學生,而且改善校園建筑設施,購置殘疾學生學習所需要的教學設備,以便為其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殘疾學生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有的學校針對殘疾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程設置及考核進行必要的改革,并且聘請或培訓特殊教師。可以說,招收殘疾學生的高校,基本上已經為殘疾學子求學創(chuàng)設了良好人文環(huán)境,硬件基本達標。但是,畢竟殘疾學生有他們的特殊性。而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健全大學生,殘疾生所占的比例極小,要想讓這些殘疾學生既來之,則安之,且發(fā)展之,那么在管理與教學方面就要有別于傳統的方式方法,要講求點“特別”性。所謂特別對待,就是要求管理與教學人員在工作中對殘疾學子多付出愛心,多給予關注。
首先,要求從事管理和教學的工作人員對入校的殘疾生特別關注和關懷。一般說來,在高校工作的人員習慣地認為高校生基本上是成年人,自理自立能力都較強,所以管理人員大多是對管理對象做整體要求,教課老師基本上是上完課即走。這樣一來,就忽視了殘疾生。他們與一般同學或者具體上不同,或者成績上相異,或者表達上有別。他們畢竟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部分學生不會像健全學生那樣及時地顯性地表達出訴求。要及時發(fā)現這部分殘疾生的心理狀態(tài),所處境況及各種訴求,管理人員和教師就得特別關注他們的言談舉止,最好是主動與他們溝通,對他們付出特別的關愛。在溝通中,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他們也會感到溫暖,產生信任感,會向你訴說。這樣,才能為他們成才鋪出順暢的道路。否則,他們會感到被冷淡,不利于其成才。給殘疾生一些特別關愛,并不是搞特殊化,并不是不公平。殘疾生因其本身條件的限制,與健全生相比,他們在這個世界就獲得的“少”了一些,給他們一點“特殊”,恰恰是創(chuàng)造“等高”實現平等。用特別關愛使殘疾生使其獲得健全學生能得到的良好教育。
其次,對部分殘疾生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輔導,使其人格更加完善。能進入高校學習的殘疾生一般來說,性格、心理、人際交往上都相對完善了。但由于語言障礙等問題,他們的人際交往往往局限于他們那個群體,一般不善于和健全生交流,這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極其不利。因此有必要對他們做人際交往方面的輔導和引導,讓他們走出小群體,回歸社會大家庭。對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的輔導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引導部分殘疾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對他們說,不自信往往是其不能與常人交往的重要因素,提升自信就必須正確認識自我,使自己不怯懦不自負,不卑不亢。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我們工作人員與教師,一方面要引導殘疾生正確認識自我,讓他們從學習、生活中,從集體活動中, 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自己所表現出的能力及自己做出的成績;另一方面要給這些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舞臺,且在表現之后幫助他們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管理、教學人員給予肯定。部分殘疾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具有相當的自信心,才能逐漸排除人生挫折感,進而主動與人溝通,使其人格趨于完善。第二,對殘疾生人際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導。因為部分殘疾生受自身認知水平和他人溝通能力的限制,往往不懂如何接人待物。在這方面,管理人員和教師要把他們當未成年人看待,并給予指導。如怎樣尊重他人,如何誠實待人,什么場合要講究怎樣的禮節(jié),什么對象要有怎樣的禮貌。什么時候要鼓掌,什么時候面呈微笑等等。具備了這些技巧,才能更好地與人交往。
第三,對部分殘疾生要予以寬容。學校為了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都有嚴格的校規(guī)校紀來約束管理,對于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或批評或處罰,這是必要的。但是當部分殘疾生違反校規(guī)校紀還是要講求一點情面、給予一定的寬容。部分殘疾生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往往自己就很敏感。從更利于他們成才的目的出發(fā),對他們的錯誤一定謹慎對待。犯錯誤是任何人都難免的,也許殘疾生犯的錯誤更多一些,對犯錯誤的人要批評教育甚至處罰,應該是公平一致的,但一定考慮殘疾生的自身因素及個性特點。一般說來,他們的自尊心更強,他們對處罰的反應可能比健全人更強烈。如果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抵抗或者消沉,那么,教育效果與預期相反。當部分殘疾生犯了錯誤,我們的管理者表情要少一些嚴肅多一點溫和,批評的語氣上要少一點嚴厲多一點溫柔,讓他們感到關愛。要耐心地幫助他們認識到危害,查找出錯因,但原諒只是寬容,絕不等于縱容。對于殘疾生,我們給予特別關照,但絕不能放縱其所為,放縱就等于放棄,放縱就同冷漠一樣會讓殘疾生傷心。
首先,對從事管理和教學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崗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對殘疾生的心理和情感特點的分析研究結果的認識和了解,包括與殘疾生溝通的方式方法學習,尤其要掌握一些日常運用了簡單的盲文和手勢語。要對從事管理和教學人員進行愛崗敬業(yè)的教育,以此提高其責任意識,使其對擔任本職工作的困難有思想準備并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培訓人員可以請專家或從事特殊學校教育的名師,也可以請本校領導。不定期培訓可以請名師或領導檢查指導工作,也可以讓本校擔任此項工作的較為出色的老師幫助經驗少的人。同時,提倡開展對殘疾生教育、教學的科研工作,以此促進工作順利開展,也為以后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其次,建立溝通機制。管理和教學人員要走進殘疾生的內心世界,用適當的溝通方式且及時溝通是關鍵。1.要有家校聯系。校方的工作人員要定時與家長溝通,以了解殘疾生的經歷及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受挫的方方面面,了解其家境及監(jiān)護人對他的影響,同時向家長匯報在校情況。這樣使家校攜手,更利于殘疾生教育和發(fā)展。2.要有管理人員、教師同殘疾生的溝通。這種溝通要求管理人員、教師更主動些。最好要求管理人員和教師有簡單的溝通記錄,為指導學生積累經驗和科研工作準備材料。3.要求家長與殘疾生勤溝通,通過家長達到教育指導學生的目的。4.提倡殘疾生之間殘疾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建立溝通機制,為殘疾生提供廣闊的交流空間,促進其與集體的相容性,以利于其成才。
第三,組織幫扶團隊。殘疾生入學有很多困難,諸如家庭經濟條件方面的、問題,自身活動受限問題、與他人交往交流問題,在學習方面,可能也會有常人難于理解的不便。當然,殘疾生能入高校學習,證明他們有相當的克服困難的能力、決心和勇氣。但要戰(zhàn)勝這些困難,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有較強的外助力,對他們順利成才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此,學??梢钥紤]組織一個幫扶團隊。這個團隊,成員應該基本是固定的,最好有老師或管理人員參加??梢苑止樯顜头?、學習輔導、溝通指導、心理疏導等幾方面,讓殘疾生在校期間處處感到方便,時時感受溫暖。
[1]吳孟復校注.劉大 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孫巖.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與現狀[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22).
[3]陸德陽.中國近代殘疾人教育思想的產生及發(fā)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12(3).
[4]張佐娟.淺談農村特殊教育保障體系的構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