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振尚
(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300171)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是指在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等重大犯罪行為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長期潛逃不歸案,或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針對涉案的貪污財產,恐怖活動資金等一種不經法庭審判就能沒收的特別程序。《刑事訴訟法》第五編特別程序第三章第二百八十條對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進行了規(guī)定,[1]這是我國刑事訴訟立法上的進步。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實質上就是法院對“特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的旨在沒收他們的違法所得和其他涉案財產的特別程序。這個特別程序的特別之處就是“對物不對人”。程序法既具有工具價值,能夠保障實體法的實施,又具有程序本身的內在價值,能夠維護程序法治與程序正義。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的正確適用,能夠對腐敗等問題形成高壓態(tài)勢,保障刑法對于貪污賄賂犯罪的打擊力度,同時,也能夠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防止“對人不對物”這種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維護程序正義。
研究刑事訴訟程序,僅從應用法學的角度出發(fā)是不夠的,必須要探究其訴訟法理或哲理,這樣才會使研究更有深度,有利于更好的指導現(xiàn)實問題,理論指導司法實踐,促進其不斷發(fā)展。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是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之一,對其從法哲理角度進行思考,有助于從立法層面深化認識,以求能夠指導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更具實踐性。筆者試圖從刑事訴訟目的等五個面進行探討。
我國刑事訴訟目的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而腐敗犯罪、恐怖犯罪嚴重威脅社會穩(wěn)定與經濟發(fā)展,亟需從立法和實踐中嚴厲打擊。我國刑事訴訟法增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其目的“揚揚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斬斷犯罪分子財源,以此達到懲罰犯罪之目的。刑訴法修訂前,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死亡”,司法機關就不能再偵查,起訴或審查,此舉極易讓貪污腐敗等重大犯罪的被追訴人或同伙利用犯罪收益,或奢侈揮霍,影響極壞,或繼續(xù)犯罪,危害社會。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設立,可以彌補立法和執(zhí)行中的缺陷,切斷犯罪分子的經濟來源,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不得不看到,刑事訴訟主要目的還有保障人權的一面,“實體刑法唯一關心的事情,當然是處罰犯罪的刑罰,而對于刑事訴訟法來說,刑罰也是最值得關心但不是唯一值得關心的問題?!保?]在適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利益關系人的訴訟權利的保護也十分重要,保障他們訴訟權利乃至人權,也是實現(xiàn)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立法原意的重要途徑,如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正當法律程序就刑事訴訟而言,就是指國家在剝奪或限制公民、法人的權利時,必須要經過正當合理的法律程序,否則就不得作出此類決定。對于刑事訴訟來說,正當法律程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要素:
一是程序法定。是指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國家公權力機關需要按照法律預先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所謂法律保留和法律優(yōu)先。二是程序正當。這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本身是正當合理的,如果程序本身就不正當,就會為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利賦予合法性。三是程序有效。這主要是指刑事訴訟程序要有利于及時產生公正的結果。遲來的正義非正義,要注意程序效益。
對于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來說,首先,設立之前,我國對追繳貪污賄賂等重大犯罪收益缺乏法律機制上的保障,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設立此程序體現(xiàn)了正當法律程序之程序法定的要求,“名正言順”,為今后打擊貪污賄賂等重大犯罪提供有效法律依據(jù)。其次,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適用條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死亡”,其潛逃,可以認定是主動放棄了參與庭審的權利,是被追訴人處分自我權利的表現(xiàn),另外,法律允許被告人的辯護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參加訴訟,還可以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死亡或逃匿情形),行使辯護權??梢娫摮绦蛞廊槐U狭朔缸锵右扇?、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并不因為其不到案而剝奪其訴訟權利。所以,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不因我國沒有缺席審判制度而有所僭越,并不因為被告人不到庭而喪失辯護權,程序本身是正當合理的。第三、當前案件數(shù)量急速增多,且日益復雜,而國家的司法資源有限,因此就必須提高訴訟效率,重視程序的經濟性。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可以避免案件中止審理帶來的訴訟周期延長,訴訟成本增加等問題,還可以防止被告人以此作為拖延的借口,有利于及時懲罰犯罪,收繳犯罪所得,體現(xiàn)出正當法律程序之程序有效的要求,“及時產生公正的結果”。
無罪推定原則是指被告人被法院判處有罪之前應當被推定為無罪之人,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體現(xiàn)出的法條表述是“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質上沒有經過法庭的審判,但是財產按照此程序將被沒收,這是否違背無罪推定,侵犯被追訴人合法財產權?這種疑問在國外也不鮮見,比如采取民事沒收的美國,也面臨是否違背程序正義原則的爭議。筆者認為,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規(guī)定于刑事訴訟法特別程序編之中,具有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雙重特點,不同于簡單的刑事訴訟程序,它有自己的特別之處。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本質上是處理與犯罪有關的財產,具有特殊性。審理對象的特殊性決定著程序立法價值的特殊性。一方面,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希望暫時回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比較冗長定罪量刑程序,直接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從而防止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引起的訴訟拖延和終止。設定此程序價值在于訴訟效率優(yōu)先,兼顧訴訟公正。另一方面,違法所得財產沒收程序“對物不對人”,客體是財產權利,具有人身權處罰所不具備的可逆性,即便出現(xiàn)沒收判決錯誤,仍然可以由法律上的救濟手段來賠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利害關系人的物質損失,如執(zhí)行回轉程序等。
基于此,作為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在兼顧程序公正的情況下,要追求證明標準寬松、訴訟高效等特點,因此“沒收程序對傳統(tǒng)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性減損是有限減損,并非顛覆,并沒有拋棄對訴訟公正價值理念的追求?!保?]目前立法者嚴格限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案件適用范圍,僅為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犯罪等兩類,且是能夠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重大犯罪,所以在執(zhí)法實踐中,能夠防止執(zhí)法機關逾越法律擴大財產沒收范圍,避免成為執(zhí)法機關“撈錢”的工具。目前嚴格限制該程序的適用范圍,從這個側面也能說明立法者充分考慮到了“無罪推定”原則與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關系。
在西方公法學上,比例原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比例原則堪稱“公法里的‘帝王條款’,其重要性比起誠信原則之在民法內,有過之而無不及”。比例原則在行政法領域應用較多,但行政法與刑事訴訟法都屬于公法,它們之間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擁有公權力處置權的,在法律關系中地位超然,不同于普通公民;如果缺乏合理規(guī)制,它們手中的公權力易被濫用,有可能侵犯處于此類法律關系中弱勢地位的公民權利,所以該原則對刑事訴訟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的運用更具干預性或侵害性。為防止侵犯和傷害公民基本權利,同時實現(xiàn)懲罰犯罪的目標,從比例原則的角度來對刑事訴訟尤其是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進行理論探究是很有意義的。
比例原則的涵義其實是以行政法上關于比例原則的界定為藍本的。主要包括適合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相稱性原則。適合性原則主旨有兩點,第一,目的本身應當具有合法性。此目的一般限于法律優(yōu)先或保留設定的以公共利益為基礎的目的。第二,手段必須能夠有助于達到預定的目的,這是適合性原則的核心問題。必要性原則指公權力機關在其司法或執(zhí)法手段中,應當選擇對公民權利限制最少、侵害最小的方式來有效達成預設法定目的。所謂“必要”,應有兩個含義:一是“不可避免”,即國家機關為了行使公權力,對公民權利所造成的侵害難以避免;二是“最小,即國家機關在能達成法律目的的各種方式中,應選擇對公民權利侵害最小、最溫和的手段?!毕喾Q性原則,是指公權力對相對人利益的干預或干預時牽扯之利益,必須相稱并至少不得超過法律目的預先認定的公共利益。如果干預手段不相當,侵害的公民個人合法利益,與其實現(xiàn)目的所預先認定的公共利益相去甚遠,那么,可以認為公權力的行使違反了相稱性原則。
作為侵害性較強的特別程序,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應該對比例原則有所體現(xiàn),就適合性原則來說,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意在打擊貪污賄賂等重大犯罪行為,維護的是公共利益和國家公權力的威信,立法目的合法,而其作為特別程序就有些特別之手段,也適合快捷的處理此類犯罪行為,也符合適合性原則所要求的“手段必須能夠有助于達到預定的目的”。就必要性原則來說,其對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更多的是一種限制,在實踐中,要注意手段的合理利用,既要防止侵犯憲法賦予公民的合法財產權和人身權,又要在不得不侵犯公民相關合法權益時,“選擇對公民權利侵害最小、最溫和的手段。”就相稱性原則來說,也就是要求在適用此程序打擊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等重大犯罪行為時,盡量節(jié)約司法資源,控制司法成本,能夠以合理的代價取得相稱的收益,取得手段與目的之間的均衡。
以我國的貪污賄賂犯罪為例,有些犯罪嫌疑人抱定“犧牲我一個,幸福一家人”,對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司法活動,不交代,不配合。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對犯罪既得利益的追繳情況不理想,不論是立法層面,還是執(zhí)行方面,都缺乏法律機制的保障?;诖耍糠址缸锵右扇诵拇鎯e幸,試圖保留犯罪既得利益。
貝卡利亞認為,“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這種必定性要求司法官員謹守職責,法官鐵面無私、嚴肅認真”;“即使刑罰是有節(jié)制的,它的確定性也比聯(lián)系著一線不受處罰希望的可怕刑罰所造成的恐懼更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即便是最小的惡果,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是令人心悸”。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是一種未對犯罪者進行刑事定罪前,先行處理犯罪收益,進一步遏制,威懾犯罪的一種特殊程序,是一種“刑罰的必定性”,能夠體現(xiàn)有罪必罰,用法律上的確定性擊碎“一線不受處罰的希望”,避免違法所得無法有效收繳的“惡果”成為“確定的”,最大限度收繳犯罪收益,真正讓“任何違法者不能從其違法行為中獲益”,徹底打擊犯罪分子,實現(xiàn)我國刑訴法懲罰犯罪的目的。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在我國是剛剛實行不久的新規(guī)定,缺乏厚實的司法實踐土壤。且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具備較強的司法震懾力,“未審先罰”,因此在現(xiàn)實中容易對財產權和人權造成侵害,所以必須進行必要規(guī)制,出臺細則并嚴格按照其執(zhí)行。本文僅從法理角度對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進行簡單探析,旨在深化對該程序的理解,能夠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司法實踐中實現(xiàn)“尊重和保障人權”立法價值,遵守具體細則,貫徹證據(jù)意識,謹小慎微,既不能讓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也不能濫用公權侵犯人權,發(fā)揮出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司法效力。
[1]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宋英輝,何 挺.區(qū)級追贓合作中的獨立財產沒收[J].人民檢察,2011(5).
[3]秦 策.刑事訴訟比例原則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