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倩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
1956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伊麗莎白·畢肖普(1911-1979)曾被詩人謝莫斯·希尼稱作最為緘默和文雅的詩人,“她通常把自己局限于一種調子,用不會干擾陌生人之間在一座海濱酒店用早餐時那種謹慎的低聲談話。”[1]的確,畢肖普的作品非常節(jié)制,反對夸張、虛飾和過分的情感宣泄。表面的質樸無華,卻不影響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這無疑加深了其作品的理解難度。盡管如此,畢肖普并不希望與世隔絕,她渴望理解,卻又害怕被誤讀。就像其早期詩歌《人蛾》中所描述的那樣,“若你逮住他/舉起手電照他的眼睛。里面全是黑瞳仁,/自成一個夜晚,他瞪著你看,那毛刺的/天邊緊縮,爾后閉上雙目。從他的眼瞼里/滴出一顆淚,他僅有的財產(chǎn),像蜂蜜的刺。/他隱秘地用手掌接住,如果你沒有留意。/他會吞下它。但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就交給你,/清涼宜人猶如地下的泉水,純凈可飲?!盵2]
怎樣才能采擷到詩人手中所捧的甘泉,體驗“清涼宜人,純凈可飲”的快感?在文本細讀中筆者發(fā)現(xiàn),畢肖普的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有關大海、沙灘、磯鷂的形象。畢肖普本人也從不掩飾對大海的喜愛。她在接受諾伊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時曾經(jīng)說過:“我常常感到自己無法生活在遠離大海的內(nèi)陸;我總是住在靠海近的地方希望經(jīng)??吹剿:茏匀坏?,我也明白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我的不少詩是有關海岸、沙灘,以及奔流到海的河流?!盵3]的確,畢肖普的一生都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她出生在新斯科特海邊的鄉(xiāng)村,年輕時曾沿著亞特蘭大和南大洋旅行,成年以后長期旅居在里約熱內(nèi)盧、佛羅里達和波士頓靠海的地方居住。畢肖普筆下的大海時而凝結成《地圖》中小小的一片蔚藍,時而在《卡撒比安卡》中呈現(xiàn)出卷卷怒濤,時而在《海與岸》中顯得滑稽可笑,時而在《磯鷂》中展現(xiàn)出無比壯麗。海洋景觀激發(fā)了畢肖普無限的創(chuàng)作潛力,再現(xiàn)了其現(xiàn)實生活中的缺失和創(chuàng)傷,形成了其對自我的身份界定,與此同時其寫作風格也在對海洋景觀的描述中變得逐漸明晰起來。
1936年,文學創(chuàng)作剛剛起步的畢肖普創(chuàng)作了一篇名為《海與岸》的短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埃德溫·布默先生以在海邊收集別人丟棄的廢紙,再把他們焚燒掉為生。布默先生獨自一人住在海邊,每到夜晚來臨之時,就會背上麻袋提著一根帶釘?shù)墓髯尤スぷ鳌>枚弥?,布默先生對自己拾到的廢紙上那些鉛印的文字產(chǎn)生了狂熱的興趣。他很熟練地把它們分類“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很無趣的他會把它放進麻袋;而那些他想仔細研究的他則會把它放進口袋?!盵2]然而讓布默先生感到無奈的是,盡管他很費勁的去理解紙上的文字,卻常常會對語言理解錯誤,或是無法從紙片中找到真正有文學價值的東西。長時間的閱讀之后,布默先生已模糊了文學與現(xiàn)實、鉛字與實際的區(qū)別。大海上乘風破浪的磯鷂在他看來是在“用小腳爪為海浪上留下完美的標點,而翅膀邊緣的斑點就是一個個字母,如果他靠近就可以看得更清楚。”[2]海邊的沙子“如果掬起一捧,用眼睛湊近,看上去就像是鉛印的文字?!盵2]然而,所有的一切最終要被焚燒掉,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的口袋裝滿或是房間變成垃圾場。”[2]
小說看似荒誕可笑,描述了一位以拾荒為生的文學愛好者對文學的美夢,然而作者到底想要言說些什么,細讀下來卻能找到其中的奧妙。埃德溫·布默(Edwin Boomer)名字的首字母與伊麗莎白·畢肖普(Elisabeth Bishop)的首字母完全一致。這似乎是作者的有意而為并非巧合。對于孤獨一人的布默先生來說寫滿文字的紙可以“閱讀”,可以“照明”還可以“抵御寒冷的海風”。而文學之于畢肖普也有很多的含義,可以賞析,可以為前途指明方向,也可以帶來一絲溫暖。在其自傳體散文《美國寫作學?!芬晃闹?,畢肖普曾寫道“寫作對我來說有很多不同的意義,鉛印的文字,甚至是大寫字母的重要性都使我心馳神往。”與此同時,同為文學愛好者,布默先生感到“讀得越多,明白得越少”。[2]畢肖普年輕時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寫作學校擔任指導教師的經(jīng)歷,而當時畢肖普對于文學也是十分苦悶,找不到出口的。埃德溫·布默其實就是畢肖普對自我的隱喻。而“海灘”、“大?!薄ⅰ按夲_”則構成了畢肖普筆下隱喻的文學世界,時而晦澀難懂,時而明快可人。漆黑的夜里“海水好似汽油,一點就著,隨時可能爆炸,異常危險”;[2]有風的晚上紙上的文字好像“從紙中飄了出來,在海面上隨風起舞?!盵2]“磯鷂”好似不知疲倦的作者,在洶涌的浪濤中乘風破浪,即使有艱難險阻也要勇往直前,寫下優(yōu)美的文字。而此后諸如“大?!?、“沙灘”、“磯鷂”等一系列標記仍不斷出現(xiàn)在畢肖普的文學作品當中。
如果說《海與岸》只是畢肖普文學創(chuàng)作的試筆,那么詩人于50年代末所發(fā)表的《磯鷂》一詩則是一首被稱為“在藝術及人生兩方面擁有喜劇性筆觸和自畫像式暗示感的、揭示了畢肖普獨特的思維模式的詩歌。”[3]在詩中“大?!薄ⅰ吧碁?、“磯鷂”所組成的滑動的能指鏈好似一把打開文學殿堂大門的鑰匙,繼續(xù)帶領詩人解開許多未知之謎。
故事仍然發(fā)生在海灘上,詩歌的開篇展示了一個十分宏大的視角,在一片充滿巨大能量而又極其危險的海灘上,海水咆哮,潮漲潮落,一只磯鷂渺小而堅韌,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一往無前的奔跑?!?世界注定被震撼。/它奔跑,跑向南方,在有序的混亂中/如同布萊克的門徒,審慎而苛求。/”[2]這幅英雄史詩般的全景圖,讓讀者不僅感受到海水的兇險,同時也體察到詩人似乎想表達什么更深的含義。
詩中的磯鷂在沙礫中奔跑,探尋,并被比喻成布萊克的門徒,正好應和了威廉·布萊克在《天堂真之歌》中所表述的“于一粒沙中窺見世界/ 于一朵野花中看見天堂/掌中擎著無限/片刻蘊含永恒。/”。[4]世界之大是與沙礫相比而言的,沙礫之小也是與世界相對而說的。與世界相比沙礫渺小無比;可與原子相較,沙礫卻又大得像一個世界。所以說沙礫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沙礫。這里強調的是大小的相比相生。所以也就沒什么所謂大,沒什么可謂小,世界萬物都是相對成立的。世界也好沙礫也罷,它們是一體的,平等而不可分。難怪詩人把磯鷂稱為布萊克的門徒。這只不知疲倦,審慎苛求的鳥兒想在這紛繁喧鬧的世界中通過平凡無奇的沙礫找到世界萬物隱含的規(guī)律。
在接下來的一段中,詩人在寫作筆法上進行了調整。首先是視角的轉換。她并沒有繼續(xù)展開全景的視角描寫海面宏大的場景,而是轉換到磯鷂的視角,把筆法落到了細處,“它奔跑,一直穿過它,盯著自己的腳趾。/盯著腳趾間沙子的空間,/在那里(細節(jié)并非渺小,)大西洋的細流/飛快地流逝。當它奔跑/它盯著緩緩流動的沙子?!盵2]此外,在句式上也出現(xiàn)跨行連續(xù)和整句句式的交替出現(xiàn)??缧羞B續(xù)的句式讓人體驗到磯鷂的奔跑跳躍,行文也顯得更為活潑,輕松;相對而言整句的句式使詩文增加了凝重思考的意味。兩種句式的交替使用使讀者在徐急徐緩中體驗到這只磯鷂似乎是一個充滿激情而又遲疑謹慎的動物。身處咆哮喧鬧的世界,它盡管心有戚戚,卻也迎風破浪,不想逃避。拉康曾經(jīng)指出,“構成人間世界一切的能指結構就是能指間的轉喻和隱喻關系?!盵5]“盯著自己腳趾”的磯鷂和“謹慎低調”的詩人形象不謀而合,畢肖普本人也曾說過,“我這一生過得很像磯鷂,在不同國家,不同大陸上奔跑,找尋著什么?!盵3]凝望著“緩緩流動的沙子”讀者不禁想知道,磯鷂到底想要找到什么?
詩文的第四小節(jié)“世界隱在霧中。因而它/渺小,巨大而清晰。浪濤/高低起伏。它不能預知/嘴噮趨向何方;它全神貫注地/ 尋找著,尋找著,尋找著?!盵2]此時世界在迷霧中的巨大與渺小,海浪在狂風中的高低與起伏,都沒有錯過磯鷂的眼睛。而這些對于細節(jié)的關注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張了我們感受的尺度。于是那些平時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在讀者眼中重新放射出無限的光彩?!昂谏?、白色、灰色、成百萬的沙子/與石英、紫晶與玫瑰石混合?!盵2]世界不再是簡單的黑白灰三色,而是散發(fā)出絢爛奪目的光彩。
盡管詩人所用的語言既沒有宏大的聲部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磯鷂這位詩人的使者,布萊克的門徒帶領著人們在一顆沙礫中找到了整個世界,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了偉大。人生好似大海般廣袤無垠,變幻莫測,但只要如同磯鷂般虛心,細致,永不放棄,一樣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五彩斑斕。196年,畢肖普收到一個很棒的望遠鏡,她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立刻開始調試它,然而此時的海面并沒有什么有趣的東西。于是我從船頭到船尾仔細觀察了一艘古老的巴西巡邏艦、兩艘葡萄牙的漁船,以及一些胖女人在海灘上打橋牌——所有這一切都很棒。船上的鎖鏈、漁網(wǎng)上網(wǎng)眼、婦女手臂上的秀發(fā),只要你比平時再仔細一些,就會觀察到很多有趣的細節(jié)?!盵2]如果說磯鷂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那么這片壯麗的海灘則成就了作者眼中的世界,即使是一片不起眼的沙地一樣可以閃耀出五彩的光芒。
對于畢肖普來說海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圣地,它所包含的一切都能給詩人帶來無限的靈感,激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的能量,在找尋的過程中畢肖普也向讀者展現(xiàn)出人生渺小中的神奇,平凡中的偉大,并幫助作者更好的認識自我。
[1] 蔡天新. 與伊麗莎白同行[M]. 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2] [美] Elizabeth Bishop: Bishop Poems, Prose, and Letters [M]NY,Penguin Putnam Inc, 2008 edition.
[3] [美] Brett C. Millier: Elizabeth Bishop: Life and the Memory of It,[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edition.
[4] 丁麗英. 伊麗莎白·畢肖普詩選[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張一兵. 不可能存在之真[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