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方文禮
楊軍/江海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江蘇揚州225101);方文禮/江海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教授(江蘇揚州225101)。
我省實施的“注冊招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普及高職教育意義深遠。然而此舉對于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尤其是民辦院校沖擊較大,產(chǎn)生了新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生源的學歷背景呈現(xiàn)多樣性,入學成績差距拉大;文化基礎明顯較低,尤其外語;生源普遍厭學,尤其對外語。我院學生入學資料顯示,2013新生來源就包括三類:普高、中專技校和職業(yè)高中。他們的成績總分最高為292、最低為12分,外語最高成績?yōu)?7、最低為6分。外語高考成績不及格率達85%。不少學生說“我們高考的總分就是被外語成績拉下的”。不同專業(yè)的12位班主任得到反映:普高學生文化基礎相對好一點,但不少人有高考失落感,相當厭學;中專技校的學生雖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但總體文化基礎薄弱,普遍厭學;職高的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厭學心理尤為明顯。厭學演變成逃課。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本項目組選擇了我院2013級機電工程系和外語系的260名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機電205名,外語55),入學初對他們進行第一次開放性問卷調查。問卷問題:1.作為高職新生,你是否喜歡學習外語,為什么?2.你學習外語最大困難有哪些?本項目組要求學生打消顧慮,暢所欲言。一周后,回收了254份問卷,有效數(shù)為250份。問卷反饋內容歸納如下:87%的受調查表示學習外語沒有興趣,原因包括:外語枯燥、復雜、難學;外語不熱了,沒有用了;以往外語考試總是不及格,已經(jīng)沒有信心;以前外語教師教得過快,跟不上,追不上,怕學,也不想學了;學外語總是背、背、背,考、考、考,背了就忘,受不了。這些信息顯示,新生厭學的形成涉及以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體系。他們成績差與厭學心理相互關聯(lián),落實因材施教不僅要針對專業(yè),更要針對心理。為此,本項目組對受試學生的教學計劃做了修改,并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實施。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
通過網(wǎng)絡空間,如QQ、QQ群、微信群、云空間等,拓寬教學空間,構建師生互動平臺,使教師能隨時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大學英語的教學班級一般40人左右,雖然他們英語基礎普遍偏低,但相互間仍有差異,課堂領悟能力各有不同,憑借網(wǎng)絡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答疑解惑,鼓勵自信,因人而異明確學習要求。
語言學家Widdowson(1996:17)認為,如果讓學生知道外語可用來處理他們所關心的其他學科的話題,他們就會明白外語不是抽象的、不必要的,而是有其實際用途。Krashen&Terrell(1986:132)在“信息輸入假說”中指出,信息輸入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能力水平(i+1),其習得效果最佳。這些論述提示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三個貼近”:貼近學生現(xiàn)有水平,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貼近學生的專業(yè)和就業(yè)取向。為此,我們對現(xiàn)有的教材進行了取舍,刪繁就簡,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理實一體”“學中用、用中學”。英語語法不再單調、煩瑣地進行講解,而是結合語境,啟發(fā)學生認知某語法知識的交際用途。講解課文不再不加區(qū)分地照本宣科,而是選擇難度適中、比較典型的段落,教師結合語境,點明語言形式的交際意義,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用途。針對生源情況,在優(yōu)化使用教材的同時,項目組還采取靈活方式增補教學內容,強化生活氣息和專業(yè)色彩。教師聯(lián)系日常生活和專業(yè),建立每課一詞、一句簡要介紹制度,比如:4S店、ATM機、油電混合車(hybrid car)、電動汽車(battery electric car)、霧霾 (smog)、舌尖上的中國(a bite of China)等。我們還與校企合作單位共同編寫實習教材,并組織教師編寫簡易專業(yè)英語教材,并將其內容穿插補充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實習和就業(yè),有效實現(xiàn)“讓生活走進外語課堂,讓外語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語教學“枯燥、單調、復雜、無味”的怪圈,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Jane Arnald(1999:233-234)指出,學生合作學習,與其他小組活動一樣,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正面情感氛圍,同時也能實施個性化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同學間的互動與幫助可以激勵那些害羞的、膽怯的和對學習無興趣的學生。據(jù)此,教師結合專業(yè)要求和日常生活設計任務,組織角色扮演,如:模擬給外商修理汽車、模擬電話催繳外貿款項、模擬與外商商務談判等;或根據(jù)課文相關話題組織小組討論、大腦風暴;或有選擇地把某些課文段落改寫成對話形式,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并舉一反三,鼓勵學生開口交流,設法讓他們體驗外語交流成功的樂趣。同時,補充適量音像資料,讓學生觀摩不同語境下的語言的互動,鼓勵模仿,組織操練。由此,引進情景化教學。互動同時,教師適時畫龍點睛地進行知識歸納?;拥膬热蓦y度有大有小,教師根據(jù)生源差異進行分配和操練,正面進行講評。最后,教師對不同知識點明確不同要求:哪些是最基本的,必須人人掌握;哪些有一定難度,盡量掌握;哪些,不要求一定掌握。課后,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落實因材施教。
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不低于50%。它把教、學、考融為一體,除了到課率,還涉及課堂互動的主動性、課前準備的充分性、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挑戰(zhàn)難題的勇敢性等,并對上述元素進行量化,使之可操作。鑒于生源情況,特別試行了“以賽代考”作為部分平時成績。比賽難度不同,形式不同,檔次不同,分值也不同,以適應學生不同的選擇需求。比賽包括:校級演講賽、戲劇表演賽,系級英語歌曲賽、書法賽,班級互動表演賽、朗讀比賽、背誦比賽等。學生根據(jù)自身基礎報名,數(shù)量不限,以賽代考,記入平時成績,并且參賽有獎。實踐證明,學生對此參與積極,準備認真,表現(xiàn)自信。在參賽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網(wǎng)絡進行組織和指導。比賽也是一種運用。學生由此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實現(xiàn)了“用中學”“考中學”,落實了教改精神,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實施過程性考核后,學生第一學期總成績及格率分別為94%(外語)和89.5%(機電)。較好地抑制了厭學情緒,落實了因材施教。
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教改實踐,進行了第二次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對象與第一次相同。調查問題為:1.入學江海學院后,你是否喜歡學習外語,為什么?2.對外語教學有哪些要求?發(fā)放問卷250份,一周后回收245份。95%的問卷對問題回答認真,其反饋要點如下:1.逐漸適應了高職外語教學,不像剛開始那么厭學了。2.每次上課多少有收獲,學的東西有用,不是浪費時間,慢慢喜歡這種教學形式,覺得有信心。3.考試改革后,只要堅持出勤,外語一般能及格,不害怕考試了,膽量大了。4.老師全時空可進行聯(lián)系,覺得受到重視。課上不懂的課后網(wǎng)上一般能解決。5.外語教師太累了,常常晚上和周末還在網(wǎng)上,都覺不好意思再打擾他們。大多數(shù)教師很耐心,個別老師課上課下有時有點不耐煩,可以理解。根據(jù)第二次調查反饋,結合整個研究過程,本項目得出結論如下:
1.注冊招生背景下高職入學新生文化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尤其外語。他們缺少學習動機,厭學嚴重。對此,必須因材施教,調整高職外語教學的內容難度,使之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他們未來就業(yè)取向,貼近他們現(xiàn)有的文化水平。這樣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也有利于他們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
2.應利用網(wǎng)絡構建多種溝通平臺,延伸和拓寬教學空間,利用課余時間強化師生網(wǎng)上聯(lián)系,進行個性化輔導,進一步落實因材施教。
3.外語課堂教學需強化多種形式的互動,以突顯外語的交際功能。要通過情景教學,啟發(fā)學生模仿,使他們逐步學會運用外語進行溝通,來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運用外語進行交流所體驗的成功感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從學習心理上實現(xiàn)因材施教。
4.強化過程性考核能把教與考融為一體,貫穿始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克服怕考和厭學的情緒?!耙再惔肌笨稍谝欢ǔ潭壬险{動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教與學的時空,是因材施考、因材施教的好手段,值得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
5.落實注冊招生背景下高職外語的因材施教必然會不同程度地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對他們的素質也提出更高要求。
本項目時間短,一些結論還需進一步驗證。教師網(wǎng)絡輔導的工作量入如不合理解決,其工作積極性可能難以持久。
[1] H.G.Widdowson.1996.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Richard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Jane Arnald.1999.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