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傳雄
(廣東行政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 510800)
翻譯的一個普遍標準就是忠實于原文,嚴復先生的翻譯三字原則中也將“信”放在首位。由此可見,看翻譯質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于其是否能真實的體現(xiàn)原作者的意圖。但語言的意思表示,往往不僅僅只通過文字本身來傳遞。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不可譯”或“誤譯”現(xiàn)象。影響翻譯質量的因素很多,如語言文化的差異、時代背景的不同等等,翻譯時要做到絕對的“信”幾乎是不可能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下的語境理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譯者應該如何理解文字的意思表示,這對促進翻譯實踐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語境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對于語境的界定,也隨著這一理論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在功能語言學內部,對于語境的內容、層次、語類實現(xiàn)模式等方面仍未達成一致。不過,總體而言,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不是“所有合乎語法的句子的集合”,不是“完美的自足系統(tǒng)”,應該從外部來研究語言,強調語言意義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語言單位之中,而是與特定的語境所體現(xiàn)的社會符號系統(tǒng)密切相關。①對于語境的分類,功能語言學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劃分。時至今日,比較認可的方法是將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等三類。②其中,上下文語境指的是具體語言的潛在意義,情景語境指的是言語活動的特定環(huán)境,而文化語境指的是言語活動的整個文化背景。
語境論強調,語義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語言之中,她要受很多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語言除了有言內之意外,還有言外之意。在翻譯實踐中,如何確定語言的這兩種意義,是做好翻譯工作的關鍵。但由于作者和譯者本身在知識、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再加上所處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完全理解原作者的意圖變得異常困難。所以,在閱讀一些外國作品時,時不時會覺得其內容晦澀難懂,這就是沒能準確的理解原文意思并進行有效轉化帶來的后果。
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通過什么方式才能較好的重構原作者的意圖呢?語境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即從語言的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角度對其意思表示進行剖析。上下文語境關注的是語言本身,通過對上下文語境的分析,挖掘出語言的言內之意。如確定某個詞的具體所指、多義詞的詞義選擇等。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關注的是語言之外的東西,譯者需要通過其挖掘出語言的言外之意。
上下文語境是指語言單位受到前后成分的情境或地位的影響,包括上下文句以及說話時的前言后語。脫離了特定的上下文語境,就很難判斷某個詞、某句話的特定涵義。
如:Remember you are not alone.(Everyone in your dorm is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you.?Talk to them about your own fears and anxieties.?Chances are,they are feeling the same way and will be glad to have someone to talk to about it.)
初看這一句話,是很難理解的。如果只關注文字,可能會譯為:記住你不是孤獨的。但這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呢?alone這個詞有什么特殊所指嗎?字面上傳遞的意思是很有限,如果我們往下看,看看這個詞所存在的上下文語境,其特定的涵義就明晰了。原來這里是說:每個人到了新環(huán)境,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大家都會有共同的感受。所以,譯文可以這樣來表述。譯:請記住,不僅僅只有你才有這樣的感受。
上下文語境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當某個句子或者詞意思比較模糊,難以確定時,不妨看一看其前后所處的環(huán)境,或許能找到些許線索,這對于準確理解其涵義是大有幫助的。
情景語境是非語言語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情景語境是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言語活動產(chǎn)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言語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fā)生的,發(fā)生言語行為的實際情況也可幫助確定語言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如:I’m lost.
對于這一句話的理解,需要考慮說話者所處的不同情景。如果是在問路,可以理解為“我迷路了”;如果說話者非常失落,想表達的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可翻譯成“我感到很茫然”;如果說話者想表達的是對某東西的一種喜愛,又可以表述為“我著迷了”。
另外,同樣一個句子,如果說話者想表達不同的意思,也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請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
如果這句話見之于公共場所,如車站、商場等,出于管理的需要,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在翻譯時可以譯的非常正式,如:Your private belongings and valuables must be taken good care of by yourself.而如果說話者是在一個相對輕松或者非正式的場合、出于善意的提醒,則翻譯方式又可以不一樣,如: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情景語境告訴我們,如果某個詞或者句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去理解,意思非常豐富,很難確定其具體所指時,就需要譯者充分考慮原作者說話時所處的環(huán)境,盡可能的還原說話者的場景,弄清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這樣才能準確界定其真實的涵義。
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是整個社會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和社會規(guī)范。語言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在翻譯時,割裂文化因素進行的翻譯,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紕漏,影響翻譯質量。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有人譯為:約翰為人可靠。他不吃魚,還玩游戲。
在英國歷史上新教和舊教派別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舊教規(guī)定在齋日只許吃魚,新教推翻了舊教之后,新教徒拒絕在齋日吃魚,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誠”;“to play the game”原是游戲、比賽術語,表示“按規(guī)則進行比賽”,轉譯為“光明正大”、“為人正直”。應譯為:“約翰為人可靠,既忠誠又正直?!?/p>
另外,文化語境不僅僅指文化習慣本身,還包括特定文化對語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也造就了各語言帶有很強的本民族的文化屬性,而這些因素也是翻譯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如: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譯:讀一點世界史,對學習翻譯是有幫助的。
在這翻譯中,將“acquaintance”這個詞進行了轉換,譯為動詞“學習”、“了解”。這樣處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英文的句子特點造成的。英語中對動詞的使用比較謹慎,一個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個動詞,而漢語的結構比較松散,更加注重的是意思表示的完整。這種差異,與兩種語言所處的不同文化是分不開的。英語文化大體上是一個客體性文化,客觀思維在這種文化中很重要,所以在選詞上多用名詞等靜態(tài)表達。而漢語文化是主體性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是一切的中心,主觀性思維比較強,所以動詞使用較多。
文化因素對語言涵義的影響是巨大的。翻譯時首先要掌握一些跨文化的知識,理解某些特定表達在某種文化中的特殊涵義。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本民族文化對本民族語言特點的影響,了解某一種語言的具體特征,比如在詞語形態(tài)方面的特點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進行恰當?shù)姆g。
語境論告訴我們語言是基于一定的環(huán)境發(fā)生的,要準確理解語言的意思,就要充分考慮語言存在的環(huán)境。但在翻譯過程中,并不是只考慮語境因素就能準確無誤的再現(xiàn)原作者的意圖。
首先,語境的存在具有不可逆性。讓譯者完全站在原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字的意思表示,即進入所謂的“共時語境”,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的語境重構。因為時空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正如哲學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那樣: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所以,對于某一個句子,或者是某一個段落,無論是其上下文語境,還是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譯者都無法完全重現(xiàn)原作者所處的情形。因此,在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作為譯者一方面會努力重構作者的意圖,另一方面又會或多或少的對原作品進行新的闡釋,賦予語言新的表征形式,使翻譯作品符合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語言要求。
其次,語境具有很強的文化特定性。一種語言里面的意象在另一種語言里面可能找不到,沒有對等的表達方式。如英語中的“to rain cats and dogs”,中文會譯為“下傾盆大雨”。雖然意思表達基本相當,但中英文的表述顯然處于不同的意境之中。再比如中文里“神”的意象,是中國道教文化的產(chǎn)物,譯成英文時一般用“god”來表示,但“god”卻是基督教里的形態(tài),其語境也發(fā)生了轉換。對于這些具有特定文化屬性的語境意象,作為譯者只能進行適當?shù)霓D換,這也是語境論之于翻譯的局限所在。
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語言的意思表示和語境密切相關。從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角度來分析語言的言內言外之意,是我們理解源語言作者意圖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在翻譯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語境論與翻譯的結合,其實質是為譯者尋找如何理解原作者意圖的途徑。大量翻譯實踐也證明,這確實是一條有效的方法。當然,由于語境具有不可逆性和很強的文化屬性,翻譯的過程或多或少也需要譯者進行一定程度上新的演繹,這也是語境論無法解決的難題。
1 尚媛媛.語境層次理論與翻譯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2 鞏湘紅,常晨廣.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思想述評[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0).
3 李忠華.韓禮德翻譯研究述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 司顯柱.論翻譯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J].中國外語,2011(3).
5 楊莉藜.系統(tǒng)功能翻譯理論引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3).
6 孫會軍,鄭慶珠.系統(tǒng)功能理論與翻譯理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
7 司顯柱.論功能語言學視角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04(7).
8 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6(6).
9 王建國.從翻譯研究看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J].外國語言文學,2004(1).
10 孫佩婕.Halliday與van Dijk語境模式對比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1 丁信善.語境理論與翻譯實踐[J].山東外語教學,1991(1).
12 張藝.論非語言語境對翻譯的影響[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