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騰虹
(內蒙古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合作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形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群體為達到共同目的,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一種互助方式。而家校合作,從字面上剖析則可理解為:學校、家庭這兩個合作方在教育兒童方面發(fā)揮各自獨特的優(yōu)勢相互溝通、相互理解與支持,為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兒童在教育行動上采取的一種配合的方式,強調的是一種雙向的活動。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有利于形成協(xié)同效應。
品德,在心理學概述中,又稱道德品質,指個體依據(jù)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在行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而品德又是以某種社會道德意識或道德觀念為基礎,并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幾個部分組成。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是對其一生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而家校合作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在兒童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只有在這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我們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同樣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這一神圣的領域內。對兒童來說,家庭、學校是其生活的主要場所,其品德的形成發(fā)展也主要依賴二者的協(xié)調配合。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面對種種不良因素對孩子行為造成巨大的沖擊,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學校和家庭雙方不能再以單打獨斗的狀態(tài)去關照兒童的品德發(fā)展,唯有進行有效合作,才能幫助兒童健全道德品質。其意義體現(xiàn)在:
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因素和違背道德的不良現(xiàn)象,家庭和學校的良好合作關系都對其有排斥的作用。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人在品德上掉隊,如果家庭和學校不能進行密切的合作,就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也無法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那么兒童的品德發(fā)展就會在黑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若家庭和學校及時取得聯(lián)系,經(jīng)常想方設法溝通,則兒童出現(xiàn)的問題就能及時被發(fā)現(xiàn)并得到補救。
防止不良現(xiàn)象對兒童身心的侵害,就可以避免不良因素發(fā)揮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在抓應試教育的同時,也在思考抓素質教育的思路。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種種誤區(qū),凸顯出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合作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成績上,更體現(xiàn)在學生的道德情感上。只有完善家校合作,讓學生充分享受來自學校和家長的真摯關懷,以及教育給兒童帶來的歡樂,兒童才能健康成長。
學校教育嚴格按照日常行為準則要求學生,因此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渠道,需要不斷地、日復一日地努力,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儉節(jié)約等方面的行為習慣。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父母的為人道德意識對孩子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彼此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就會越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榜樣作用能促使孩子養(yǎng)成與他人和諧相處、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如今的家庭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父母有更多的時間了解子女,充分與子女接觸,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傾注在孩子身上。因此,家庭與學校教育之間要配合,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教育更加完整。
在家校合作中,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使之形成正確的觀念,并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是首要的任務。在教育觀念上,學校應指導家長,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兒童的德育上,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發(fā)展孩子健全的個性。家長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明確家庭教育的任務,才能使學校、家庭的教育職責分明,從不同角度培養(yǎng)兒童,把他們造就成社會需要的人才。在內容上,學校和家庭能讓學生在道德活動中感受品德的真正含義;良好的家校合作,能改變育人的方式,家校友善溝通,對兒童的教育不再是傳統(tǒng)的說教打罵,而是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將問題揪出來。教師循循善誘,讓學生明白自身的錯誤進而得到改正;家長也能與孩子談心,將其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許多學校在教育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學校要爭取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將家校合作推廣到社會各個層面。但是合作仍處于較低水平,在教育兒童的問題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明確的分工,但是卻彼此忽略,并不能形成天然的合作。在大方向上都難以對家校合作掌舵,而品德作為家校合作這一大框架下需要合作的分支,更是無暇顧及,或是停留在淺層次的程度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家校合作是雙向的活動,是培養(yǎng)孩子的最佳合作方式,如果連最起碼的交流都做不到,連配合的基礎都保證不了,那么合作會變得遙不可及。
一方面,學校最常見的德育手段,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就是開設思想品德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思想品德課的單一枯燥,教師一貫照本宣科,學生乏味地接受,只停留在對道德認識的初步了解上。甚至是連最起碼的反應都沒有,品德教育從何談起。另一方面,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只是一味地給孩子說教,孩子一旦做錯事,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只有服從。這樣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還會導致孩子在品德發(fā)展上的缺陷。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深刻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只是一種權威的體現(xiàn),孩子犯了錯誤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懲罰。
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激勵兒童品德健康發(fā)展的形式無非就是通過品德“加減分”及評選“三好學生”。做了好事的同學可以得到表揚加分,反之則批評減分,也無過多總結。兒童的效仿行為是不容忽視的,兒童會學習一些受到老師表揚的同學去踐行道德活動。但只是單純地為了得到老師表揚,滿足小小的虛榮心。這樣的德育方式對兒童能否起到很好的強化作用,仍需要我們加以思考。
目前,多數(shù)學校以成績?yōu)槭滓u選指標,分數(shù)過硬,便可以頂上“三好學生”的光環(huán),這樣的評價并不全面,仍存在偏差。然而,多數(shù)家長對此評價也是無任何疑義的,學校怎么做怎么好,孩子學習成績好,獲得“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理所當然。有的家庭和學校之間甚至充斥著虛偽和腐敗,為了孩子能得到教師的“額外”關照,家長給教師“送紅包”,逢年過節(jié)塞“禮物”,玷污了神圣的教育。
由于沒有太多專門的交流會,并且交流時間短,加之家校間彼此在挑刺,有的教師將問題歸咎于家長,認為孩子家教不好,對家長吹毛求疵,有的甚至鄙視家長,多說無益,索性講兩句話就打發(fā)完事。有的家長則是將責任推給學校,孩子一旦入了學,就忙自己的工作,認為自己在物質方面盡最大的能力滿足自己的兒女就是最大的責任,教育孩子應該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另外,由于工作的需要,別說家長參加孩子在校的活動,就連一年一次的家長會都想方設法推辭,認為學校多此一舉,但是孩子出了問題,又順理成章地將責任推給學校。
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復雜過程,無論在現(xiàn)在還是未來,兒童真正需要的是能指導他們生活的道德核心,不是靠家長或是學校單一地說教就能行得通的,引導不當,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應避免家庭、學校教育的弊端,以家庭教育輔助學校教育,以學校教育促進家庭教育,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局面,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作為終身性的事業(yè),教師需要不斷提高教育水平,豐富修養(yǎng),陶冶情操,能否承擔起這一偉大神圣的教育使命,首先取決于教師的品德修養(yǎng)。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便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崇高形象,發(fā)揮表率作用;教師熱愛學生,就要在一切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建立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家長亦是如此,在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中,家長的品德行為就會影響著孩子。家長通過一系列品德教育活動,學習品德知識,多多少少都會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廣泛傳播了科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進一步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奠定了基礎,在相互交流時就避免了因家長素質不高而出現(xiàn)與學校對立的行為。
家長會不僅要考慮學校自身的因素,也要考慮家長的具體情況,使雙方都有充分的準備。兒童在學校時,家長應該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協(xié)助學校。學校明確開家長會的目的,而不是開“家長告狀會”,家長才能從容地與教育者進行深刻的交流。家長是孩子最初和最重要的品德教育者,學校有義務允許并且引導家長參與兒童的品德教育;學校定期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這些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些品德實踐,不再是停留在枯燥的品德課上,這樣既有意義還可以讓家長意識到,通過這樣的活動和教師相處,家長清楚地發(fā)現(xiàn)教師在幫助兒童成長方面與他們是最好的同盟,家長也能給教師提供關于他們孩子的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學習背景、興趣、才能以及某些方面的困難等。自然而然地家長會慢慢消除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在遇到問題彼此交流時,就不會有太多的阻礙,解決問題時也能得心應手。
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時代,家校間的交流可以通過“校訊通”這一渠道,或是搭建網(wǎng)絡平臺,在小小的天地里可以彼此交換意見,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學校動態(tài),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為保護孩子的健康發(fā)展而做出努力。再者,教育工作者短期內不定時家訪。教師通過家訪,主動承擔家訪責任,對學生的錯誤不回避,不隨意指責學生,不過多埋怨家長,而是和家長、孩子一起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把遇到的問題講明白,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促使學生進步。家校雙方彼此尊重,教師在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在家學習環(huán)境和表現(xiàn)等等的情況下,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有利于以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也有利于幫助家長出謀劃策,提高家長的素質,增強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心和主動參與并且支持學校教育的意識,這對兒童的健康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兒童作為新世紀的一代,作為未來事業(yè)的締造者,應該是全面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的人。品德教育只有在家庭和學校的通力合作下才能臻于完美。家庭和學校都不能各自為政,必須互相理解和支持,積極排除不利因素,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1]凱文·瑞安,卡倫·博林,蘇靜譯.在學校中培養(yǎng)品德:將德育引入生活的實踐策略[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余小琴.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9).
[3]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3).
[4]張云,盧芳.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障礙及對策[J].教科文匯,2008(1).
[5]張二云.密切家校合作,加強品德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