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學生之間聯(lián)系甚少,往往都是孤軍奮斗,他們既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也不愿意向其他人虛心求教。所以,我們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合作學習思想,讓學生們明白“眾志成城”的真正含義。那么,具體該如何滲透合作式學習機制,并以此拉近學生之間的情感,讓他們自主投入學習呢?
在滲透合作學習機制之初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即五人一組,每組由一名優(yōu)等生、兩名中等生、兩名學困生組成。當分組完畢之后,要對學生滲透合作學習的理念及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理念滲透并不是告訴學生什么是合作學習,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合作學習的妙處,讓他們從心底里認可合作式學習,這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全面落實合作學習的關鍵一步。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具體該如何操作呢?筆者認為,我們不妨借助一些思考性的問題來引發(fā)他們合作。
例如在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時,我給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結合教材中的注釋對這首詩進行大概地翻譯。”期間,我給學生們限時8 分鐘。當8 分鐘一過,只有1/3 的學生翻譯完畢,而在這1/3 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存在錯誤翻譯的問題。于是,我又說:“下面請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合作翻譯一遍。”這一次我限時5 分鐘。但是,僅僅用了4 分鐘,他們便完成了翻譯,而且成功翻譯的人數(shù)由之前的1/3 變成了2/3。我說:“通過這兩次翻譯,同學們有哪些感想?”學生們紛紛表明合作翻譯的效率更高。趁此機會,我立即將合作學習的概念傳達給他們,從而讓他們在親身體會的同時了解到合作式學習的實用性。
合作式學習具有針對性,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合作式學習。但是在現(xiàn)階段,某些教師由于認知上的失誤,導致合作式學習變得不倫不類,所有探究項目都交由合作式學習來解決。筆者認為,合作式學習固然主要,但要“對癥下藥”,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這才是滲透合作式學習的重要目標。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小學生合作式學習能力之時,我們不妨開展“百家爭鳴”的活動。
以課文《三顧茅廬》為例,為學生們布置以下幾點探索性問題:1.為何劉備等人第一次前往茅廬之時,童子說:主人蹤跡不定……歸期亦不定?這樣的說法有何用意?2.劉備明明年長諸葛亮許多,為何還要稱諸葛亮為“大賢”,并自稱“謁見”?3.劉備于半里之外下馬步行,這揭示了他什么樣的心理?通過這三個問題,既給學生們制定了學習的目標,又激發(fā)了他們合作式探索的欲望,從而讓他們的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起來。討論的時候,小組和小組之間不允許互通,只能由小組之內的成員暢所欲言。之后,比一比哪個小組回答的問題最多,切入點最準確。這樣做既能增強他們的合作能力,同時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榮辱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間接煥發(fā)他們的自主能動性。
只憑借短暫的40 分鐘便想成功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這無疑是癡人說夢。但凡一門知識,都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合作式學習亦是如此。所以,課堂培養(yǎng)只能算作入門階段,唯一的作用就是幫助小學生認知合作式學習,了解合作式學習。但是,若想讓他們善用合作式學習,那還需要課后的培養(yǎng)和錘煉。所以,在布置課后作業(yè)和課后練習的時候,我們要適當?shù)貪B透合作式學習機制,以此鞏固他們的合作習慣,讓他們真正掌握合作學習的精髓。
譬如在學完《嫦娥奔月》之后,可以為學生們布置這樣的探究性任務:“探究我國的歷史典故及相關神話,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孟母三遷等,并合作探尋這些故事背后隱含的意義,分別揭示了哪些道理等。將探尋總結出來的道理寫在合作練習冊上,看看哪個小組總結的最多,最精妙?!边@種開放性強的任務不但深受學生喜愛,而且還能直接鞏固他們的合作式學習成果,從而讓合作學習全面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之中。
總之,合作式學習是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符合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學習方法,是培養(yǎng)小學生綜合能力,鞏固語文思維的制勝法寶。若想讓合作式學習充分發(fā)揮作用,教師需要給予適當?shù)闹笇?,以讓學生全心投入到合作中,使學習自主性、能動性得到激發(fā)。